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诗意的语文,激情的课堂
诗意的语文,激情的课堂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
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家园”,语文不仅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语文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它充盈的主体情感和人生体验为学生构建了“诗意栖居”的世界。
语文是一门精彩的艺术,它看似无声的语言却能激起澎湃的浪花,流淌着诗一样的意境。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语文与诗水乳交融,“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
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滋润心灵,积淀文化,语文就会折射出人性的魅力,流放出生命的光彩。
一、在精彩的表演中感受一份情感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激情,张扬自己的个性。
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不但可以活跃课堂,而且能深化认识。
在教学《一片树叶》时,我意识到该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了一群小动物采用不同方式爱护小树的故事,内容童趣盎然,语言生动活泼,特别适合孩子表演。
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前要先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上课时,我就带上课前准备好的该文中所提的小动物面具,并让学生戴上面具,给他们创设表演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引导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懂得了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而且也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在师生的言语中迸发一种意境《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平等对话的过程。
在看似不经意的谈话过程中,师生融为一体,才能出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在教学《悲壮的一幕》一文时,我就通过师生的对话,将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超越了文本,跨越了时空,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进行着一次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使学生对献身于宇航事业而无怨无悔的科马洛夫,无不敬仰、无不折服,也更深刻地领悟到:尽管探索宇宙充满了危险,但永远抵挡不住人类前进的脚步。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一、引言诗情画意,是一种充满美感、富有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二、培养师生情感交流艺术来源于生活,教育也应该如此。
要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首先要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有趣的例子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融洽,课堂氛围也更加温馨和愉悦。
三、注重多感官体验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多感官体验。
因为学习不仅仅是在大脑中进行的,还需要借助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和体验。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诗意地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通过触摸、嗅闻等感官去感受美的存在。
在艺术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感受艺术作品,从而加深对美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多感官体验,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文学作品的插图、音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去参观名画馆,实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注重学生的创造和表达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造和表达。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鼓励学生的创造和表达,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和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也更加显著。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作者:郭怀英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1期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一.创设情景传诗情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面对作文或愁眉苦脸,或抓耳挠腮,或叫苦连天,仿佛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般。
而我的学生最喜欢我给他们上的就是写作课。
原因之一,就是我善于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即创设一种情境,或巧设圈套,或引起悬念,或制造冲突,来诱发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进入最佳境界。
最初,我常做一些简单的训练,以激发他们的必趣,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
扩写训练便是我首选的方法。
给他们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连词成段,的句成篇。
例如设置这样一道训练题:根据下列词语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任选一题)情景1: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我伞情景2:暮春时节细雨濛濛路上行人伞同学们看过后觉得很简单,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认真思考起来。
十分钟后,我让同学们读自己的文段。
有的写道:“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到处都像蒸笼似的,散发出阵阵热气。
我撑着一把破伞,疲倦地走在毒辣辣的太阳光下,感到特别的郁闷和烦躁。
”有的写道:“暮春时节,细雨濛濛,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为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就连路上行人手中撑起的伞,也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鲜花,似荷叶,那么安逸,那么别致。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风里穿梭,或长成一棵树,或开出一朵花,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浪漫与诗意。
二.张扬个性显诗趣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和自由发挥,给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言论自由的舞台,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个性阅读,在重视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时,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去想象,去探索,在无疑处求疑,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彰显语文个性 构建诗意课堂
彰显语文个性构建诗意课堂摘要:语文学科最具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课堂应该富于个性和诗意之美,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诗意内涵,培养其选择学习的诗意眼光,使教学成为生命与诗意的对话流程,从而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美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美;诗意;彰显;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语文教师应该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找准他们的契合点,彰显语文个性,构建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课堂中感受语文的诗意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
一、走进文本,感受语文的诗意内涵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文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使命,语文教材荟萃了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因而语文课堂应立足文本,从这些文化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感受语文的诗意魅力。
打开教材,一个个风流才子挟裹着风发意气,袭一身宽大衣裙从容走来。
一首首绝句、律诗,似一串串悦耳的音符,流畅而飘逸!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示的仍然是一幅明丽清新的“春晨图”,显得愉快活泼而不低沉、哀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描写残酷的战争,也使人感到悲壮豪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空灵而充满禅意,幽静之极而又生趣盎然。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盛唐乐章在李白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至极。
都是那么美妙奇异,层出不穷,不可思议。
贾谊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使我们体会到先祖们笑傲天下,威震四海的赫赫威势。
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使我们感悟到男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聆听文天祥在零丁洋畔慨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涌动在心间的是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备好教学各环节,打造诗意语文课
开 放课 堂
人 生 经 历 ; 积 累 了 素 材 , 去 捉 襟 见 肘 既 省 二 、 放 过 程 开
元的作文训练都有参考题 目, 应鼓励学生 另取题 目, 励他 们将一般记叙文 写成 小 鼓 小说、 文。这样 , 散 能让学 生稳 中求活 , 并
在应试教育 的禁 锢下 , 学生 的生活范 之窘 , 又净化 了心灵 , 陶冶 了情操。 围只是校 园小天地再 加家庭鸽子笼 , 生活
不是 我们 , 而是 一位音 乐 家 , 一位终 身与 还好玩 吗? 今天 , 就让我们 一起 走进贝 多 芬 的心灵 , 去寻找一个答案 吧 f”
这 样 的 导语 设计 让 学 生 从 生 活 入 手 ,
当代著 名 的语文教 师王崧 舟 老师 的
语 文 教 育 主张 是 “ 意 语 文 、 意教 育 、 诗 诗 诗 意人 生。” 意语 文就是对语文教育理想 诗
方式 只是 围绕读 书这个 中心环 节的机械
开放 过程 就是 要把作 文 的主 动权 交
在 自我修改中不断提高 。
三 、 放 评 议 开
式动作 , 而生活 内容则局 限于课 堂内外的 给学生 ,使 其获得无拘无束的 自主体验 ,
无休止 训练 。这种 紧张 而单调 的生 活节 放 飞写作灵 感 , 解放个 性 , 写作的 自由 做 态去扩展 生 活的外 延 ,去品味 生活 的内 涵。 这样 , 生的作文 只能是 隔靴搔痒 , 学 闭
迦
—●—■————一
! △Q
山东省垦利县第一中学
荣浩文
王思程
关键词 : 放课堂 开
评 议 自己 、 为他 人 、 为社 会服
“ 却法” 冷 修改作 文 , 要求一鼓作气 写好初
打造溢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前前后后挤满 了听课的老师 , 间学们虽说也是久经沙场 , 但他 们
二、 提升个 人 素养 , 炼 诗意 语言 锤
著名特级教师 十漪说 : 教 师 的语言 委锤 炼 、 确生 动 、 “ 准 流
畅 优 美 , 磁 石 吸 铁 一 样 , 牢 吸 引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 正 为 于 像 牢 ” 漪 老 师 努 力 追 求 课 堂 教 学 语 言 艺 术 , 以 , 的教 学 语 言生 动 隽 所 她
嚼蜡 、 毫无生机时 , 意已远去 !真 的语 文课 堂 , 是诗 意 四 诗 应
溢 的柄 息 地 , 灵 魂 畅 游 的 伊 甸 冈 , 情 感 荡 漾 的乐 同 , 妙 不 是 是 是
可言 的美 的殿堂 ; 意的课 堂 , 诗 应有 “ 然 回首 , 人却 在灯 火 蓦 那 花 柳
I 四坛心沿
打造溢满诗意 的语文课 堂
江 苏省溧 阳市西平 小学 邢玲 湘 2 30 1 30
德国哲学 家海 德格尔 说过 : 人 , “ 诗意 的安居 。 但 足 , 几 ” 曾
何 时 , 们 的课 堂 , 得 不 被 一 些 毫 无 诗 意 的 东 西 允 斥 着 , 生 我 不 师
情。
一
瑰花茶 , 让学生通过 目视 、 手触 、 鼻嗅 、 口尝 , 再结合 自己的生活 阅历 , 运用 丰富的联 系和想象 , 写 《 丁 ・ 关 杯化茶》 的作文。
笔 者 也 会 教 他 们 打 破 常 规 , 通 观 感 , 耳 朵 看 世 界 , 眼 打 用 用 睛 尝 气 味 , 鼻 子 嗅 色彩 , 味 觉 品 声 音 , 以 , 生 会 写 出 这 样 用 用 所 学 的 句 子 : 天 是 云 朵 的 家 园 , 阳是 她 最 亲 密 的 伙 伴 , 蓝 是 “ 太 蔚 她最 钟 爱 的 霓 裳 , 亮 、 星 则 是 天 空 对 她 殷 殷 的 注 视 和 祝 月 星
三位一体,打造诗意的语文课
课事64EDUCATOR语言是人类大脑独有的思维工具,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那么,如何让小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掌握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感悟文字之美、人生之美?作为语文教师,我不断探索总结,将单一的“点”逐步拓展为丰富的“线”与广阔的“面”,为学生编织出一方瑰丽的文学天地。
从“点”开始,呵护学生成长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学校也一直倡导教师要开阔视野,用发展的眼光欣赏每一个孩子。
秉承这样的宗旨,我在教学工作中,总是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
刚进入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多,书写和表达能力也有限。
如何让基础知识薄弱的“小豆包”体会到文学带来的快乐呢?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尝试对照课文进行仿写和创作,引导他们充分释放想象力,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有一件小事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2013年第一学期的期末,我忙于批改试卷,便请其他老师帮忙带班,安排学生们自由地读书、画画。
当我埋头批改试卷时,手机来了几条信息——代课教师给我发来了四首有趣的小诗,全部出自班级学生谭雨墨之手。
刚刚入学半年的一年级学生,竟然愿意在自由学习时间写诗,而且一口气完成了四首!谭雨墨创作的四首诗中,有一首是描写我的:老师长发好飘逸,光滑顺直又美丽。
每天飘进教室里,天天飘进我心里。
尽管这首诗中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语言表达也很稚嫩,但读完这首短诗后,我深受感动。
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让学生认字、写字、增长知识,更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描绘美好的生活,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
以“线”串联,激活榜样的力量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就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即观察者在观察榜样的行为后,自发地促使自己也做出和榜样相似的行为。
对于儿童而言,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理解,模仿榜样则成为他们重要的学习途径。
打造诗情涌动的语文课堂
打造诗情涌动的语文课堂【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情文本伟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语文学习是学生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写好人生这首诗,让生命折射活力,绚丽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诗歌所赋予的丰富情感。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情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挖掘文本的诗韵情感是文本的生命,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学的枢纽。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新课程的产物,其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在诸版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编排上目标鲜明、循序渐进,内容上图文并茂、形神兼美,操作上因材施教、分层实施,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理念紧密结合。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堪称上乘之作,有的描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有的描写真实感人的社会生活,有的记录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这些课文虽然题材不同,体裁不一,却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给人心灵的触动和震撼,给人以诗的美感和享受。
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文本的内在深情,引导学生以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方式去解读文本,从而让语文课堂透露诗的气息。
例如教学《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关注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是挖掘情感的最佳契机,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笔者问:“课文把大自然比作一位母亲,写得多美啊!通过这段文字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大自然?透过句中的省略号你认为大自然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发挥想象也写上几句吗?”教学第八自然段时笔者问:“为什么把水说成是真君子?这水还具有哪些君子般的品质?你能模仿课文的句式再写上几句吗?”这样充分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深情,可以引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走近水,感受语文课堂的诗韵。
二、释放教师的激情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必须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
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做到这一点,因为语言文字只有凭借教师的激情才能发挥出无限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能积极地创造出有利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色彩亮起来,让文本思想活起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从而推动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倘若教师情绪低落,又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唤发文本的活力,生成课堂的动力呢?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激情。
诗情教师 诗意课堂 诗化学生
诗情教师诗意课堂诗化学生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那么语文教学更应该是一首诗。
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诗意,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澎湃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意的旋律。
曾有一位特级教师把自己比做《红楼梦》中的妙玉,把上课比做请学生喝茶。
妙玉从梅花的蕊上收集冰魄雪魂,让那些拥有梅雪精神的诗行,如花蕊雪露静静地溶在用这一方厚土煅烧的中华青花瓷瓮内,在华夏千年的文明之火上,煮一壶茶,请学生静静地品尝。
能够这样想的教师一定是一位诗情教师,她的课堂一定是诗意的课堂,它一定能够感化学生。
其实我们当老师的,也没多崇高的理想,就是想把课教好,能够得到学生的喜爱,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
今天的课上的让自己满意,甚至得意,今天的心情就特别好,回到备课室有的还会眉飞色舞的与同伴分享一下,在这个班没上好,到下一节课赶紧改变一下。
我们老师的快乐和幸福几乎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之上的。
争做诗情教师,打造诗意课堂,是我从教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让我的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感受知识的魅力,获得美的享受是我不变的追求。
一、“独辟蹊径”的备课是构建诗意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
千改万改,育人不改,千变万变,备课不变。
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在一个“巧”字上下功夫。
丁榕老师一个学美术的学生在自己当老师的第一节课上能够把诗歌和画画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巧。
《父母的心》一文从结尾的“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中的“终于”一词的意思为切入点,寻找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一波三折就是一个巧。
在市级高效课堂达标活动中,我讲的是《窗》这一课,我设计的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窗是瞭望的视点,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让我们透过这扇窗看看窗内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窗外又有着怎样精彩的世界。
”学生顺势就去读文章,概括窗内的故事,找出窗外精彩世界的描写。
这也不失一个巧。
像《社戏》一文,直接从文章最后一句入手,“我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也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直接问学生,那夜的戏好看吗?那夜的豆好吃吗?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就特别积极的看原文,从文中找答案,一个问题,轻松的就能把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全都串起来。
努力打造美丽而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
的, 诗 意是 文 本 本 有 的 、 内 蕴 的 。语 文 教 学 指 向 文 本 秘 妙 , 实 在 是 诗 意 语 文 课程 论 和 教 学 论 的 第 一法 则 。 1 . 1 在 精 致 的 构 思技 巧 上 发 现 诗 意 。 《 我 的第 一 本 书 》 一课, 紧扣 课 题 逐 一 展 开 。教 学 指 向 的 是文本的 ” 双关” 写法 , 其实 , 双 关 在 这里 更 多 是 作 者 的一 种 创 作 思 路 。就全 文 的构 思 看 , ” 我 的第 一本 书 ” 既有 ” 小 学 一 年 级 国语 课 本 ” 的表 层 意 思 , 更有 ” 在我 人生 中 的分 量” 的 深 层 意 蕴 。而 且 , 这 深层 意蕴 才 是 文 本 的 主 旨所 在 。所 以 , 作 者 真 正 着墨 ” 小 学 一 年 级 国语 课 本 ” 的 文 字 比例 并 不 大 , 相反, 在 近 五 分 之 四的 篇 幅 中所 写 的 内容 均 与 ” 在 我人生 中的分量 ” 有关 。 在领悟了” 我 的第 一本 书 ” 的深层 意蕴后 , 我 们 不 得 不 为 作 者 精致 、 精 巧 的 构 思 而拍 案 叫 绝 。原 来 , 文 本 的 一字 一 句 无 不 在 写” 我 的第 一 本 书 ” 的 不 寻 常经 历 , 读过文本 , 深 深 打 动 我 们 的 不 仅 仅 是关 于 ” 第 一本 书 的 故 事 ” ,而 是 与 书有 关 或 由书 引发 的父 子 之 间 、 同 学 之 间那 浓 浓 的 真 挚 的情 谊 , 是 上 个 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遥 远 的 乡村 荒 寒 、 苍 凉 的 生 活 境 况 和 作 者 对 生 活 那 份 独 特 的 感 受 。双 关 构 思 , 正 是 文 本最 深 刻 的诗 意 所 在 1 . 2 在 不 朽 的精 神 母 题 发 现 诗 意上 。 《 过零丁洋 》 一课 , ” 人 生 自古 谁 无 死 , 留取 丹 心 照 汗 青 ” 这 经典名句, 表 现 了舍生 取义 的人生 观 , 坚 贞 不 屈 的 民 族 气 节, 以身 殉 国 的浩 然 正 气 。是 我们 民 族 性 格 中最 坚 强 、 最 有 正 气 的 精 神 寄托 。这 是 人 的 最 高境 界 , 也是诗的最高境界。 1 . 3 在 深 邃 的生 活 哲 理 上 发 现诗 意 。 《 塞翁失马》 一课 , 通 俗 易 懂 的 故 事 却 别 出心 裁 的演 绎 出 ” 塞翁失马, 焉 知非 否 ? ” 的哲 思 意 蕴 和 人 生 境 界 。说 通 俗 易 懂 , 是因为这寓言故事 的象征性哲 理早已家喻户晓 , 因此, 将文本 秘 妙 锁定 于此 , 是 意料 之 中的 事 。说 别 出 心 裁 , 是 对 哲 理 意 蕴 的感 悟过 程 , 这种 感 悟 是 充 满 诗 性 的 , 在 置 身 意 境 中感 悟 、 在 知人 论 世 中感 悟 、 在 联 系类 比 中感 悟 、 在 切 记 体 察 中感 悟 , 诗 意 融 化 了高 深 、 坚 实 的哲 理 。 1 . 4 在 或 明或 暗 的线 索 上 发 现 诗意 。 《 藤野先生》 一课 , 本 文 以作 者 与 藤 野 先 生 的交 往 ( 交 往 的 缘由 、 经过 、 别 后 的 怀念 ) 为叙 事 线 索 , 围 绕 表 现 藤 野先 生 的 崇 高品质这一 中心 组织材 料。本 文还有一 条内在 的暗线 , 这就 是 作 者 思想 感 情 的 变 化 。如 写 东 京 清 国 留学 生 赏 樱 花 、 学 跳 舞, 写赴仙台途中对 1 3暮 里 和 水 沪 的 深 刻 印 象 , 写 仙 台医专” 爱国青年 ” 寻衅 和看 电影事件 , 写作者 弃依从文 , 都是 围绕这 条 内 在 的线 索 来 组 织 的 。本 文 的主 旨表 达 了作 者 对 藤 野 先 生 的真挚怀念, 赞扬 了他 正直热忱 、 治学严谨 、 没有 狭隘 民族偏 见 的 高 尚 品质 , 同 时作 者 追 述 了 l a己弃 医 从 文 的思 想 变 化 , 文 中洋溢着强烈 的爱 国主义 情感 。文章篇 幅虽长 , 却脉 络分 明 材料 虽多 , 却 井然 有 序 。纵 观全 文 , 两 条 线 索 或 明或 暗 交 织 进 行, 作者与藤野先生 的相识 、 相交 、 别 后 怀 念 都 是 围绕 着 ” 我” 强 烈 的爱 国 主义 情 感 而 展 开 的 。 ” 我” 心理变化过程 , 写得 曲曲
回归诗情,感悟诗意——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品位 的意 境 , 作 家 使 出 了 浑 身解 数 , 运 用 自身 所 有 感 官— — 眼、 耳、 鼻、 舌、 身、 心、 手、 脚; 调 动 了 自身 一 切 力 量— — 品 质、 学识 、 阅历 、 经验 ; 采 用 了一 切 艺 术 手 段— — 炼 字 、 炼词 、 炼句 , 精心选材 组材剪裁 , 使 一山 、 一水 、 一花 、 一鸟、 一木 、 一 石, 无 不 充满 人 的感 情 、 渗 透 人 的 离 合 悲欢 。 使读者如临其境 、 如闻其声 、 如见 其 物 f 人1 、 如感 其情 , 引发 读 者 猛 烈 的震 撼 、 强 烈 的共 鸣 。 康 德 曾说 : “ 想象 力 是 创 造 性 的 。 ” 作 为 教 材 的 文 学作 品 的 艺术之美 , 不是 露天的珍珠 , 伸 手 可 以摸 得 着 ; 也 不 是 碧 天 里 的星星, 抬 头 可 以看 得 见 。 它 往 往 隐藏 在 艺 术 形 象 所 给人 留下 的深 广 、 多层 的审 美 空 间 里 和生 动 逼 真 的 意境 中 。 应 开辟 学 生 审美 想 象 的通 道 .即 通 过 作 者用 来描 写艺 术形 象 的语 言 启 发 学生 展 开 审 美 想 象 , 使学生在美欣赏 、 想象 中得 到熏 陶 。李 健 吾的《 雨 中登 泰 山 》 , 景物描写 、 人的感情 流露 、 人 生 哲 理 的揭 示融 为一 体 。 登 山过 程 , 即是 人 生 过 程 ; 登 山 所 见所 闻 , 即人 的 生 活 际遇 ; 登 山所 感 , 即 人 的 崇 高 境 界 的 反 映 。借 助 美 的语 言 外 壳 和 想 象 使 学 生 流 连 忘返 于 语 文 课 文 的 诗 情 画 意 之 中 , 感 受 到 景语 中的 情 语 .进 而 领 悟 优 美 的 意境 中所 寄托 的作 者 的 人 生 理想 , 让其 身 l 临其 境 , 在 美 的 享 受 中 得 到熏 陶 。 三、 深 入 人物 内心 。 畅想 中体 会 美 的 诗意 语 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 是作者“ 情 动于衷 . 不 吐不 快 ” 的 力 作 。文 章 中宣 泄 奔 腾 着 感 情 的 激 流 , 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 、 呼 之 欲 出 的有 血 有 肉的 人 物 形 象 .给 人 以 动感 和艺 术魅 力 的 美 感 意 蕴 。教 师 应 该 把 精 力 集 中 在 “ 情” 字上 , 通 过 自身 的感 知、 联想 、 想象 , 深 入 剖 析 作 品 的人 物 形 象 , 引 导 学生 感 受 作 者 浓 烈情 感 所 塑 造 的 人 物 形 象 美 .让 学 生 自然感 受 到作 者 浓 烈 情感 所塑 造 的人 物 形 象 美 . 自然 而然 地 进 入 痛 作 者 之 所 痛 。 恨 作 者 之所 恨 , 爱作 者 之 所 爱 的 同 化境 界 。 如《 宝 玉挨 打》 这 篇 文 章, 虽 写宝玉挨打之事 . 却 描 绘 出 了不 同 的 人 物 形 象 , 宝 玉 之 痴, 黛玉之 柔 , 熙凤之 烈 , 乃 至老祖宗 之威严 , 贾 政 之 教 子 方 略. 等等 , 我 们 可 以走 进 每 位 人 物 的 内心 , 体会就 “ 宝玉 挨打” 引 发 的 内心 波 动 。 语 文 教 材 中 的文 本 不 少 是 文 学 作 品 .形 象性 和情 感 性 是 文 学 性 的显 著 特 点 。它 总 是 以最 美 的 语 言 描 写 世 间 最美 的状 态 和 情景 , 这 就 是 诗境 ; 它 总 是 以 丰 富 的 形 象 表 达最 感 人 和最 令 人 遐想 的情 思 , 这 就 是诗 情 : 它 总 是 选 择 最精 美 的 文字 负载 所 要 表达 的 内容 , 这 就 是诗 句 。 即使 是 说 明文 和 议 论 文 , 其 语 言 也 是规 范和 严 谨 的 ,我 们 可 以 从 中 挖 掘 出 不 少具 有 诗 意 的 可教因素。 语文 教 师 自身 的哲 学 意 识 与 诗 意 的 审 美 感 受 是 决定 课 堂 美 学 追求 成 功 的关 键 。 诗 意 的 课 堂 应 当浮 动 师 生 的 情绪 、 灵气 和悟性。 这种情绪、 灵 气 和悟 性 是 师 生 对 人 生 经验 、 情感 经验 、 社会经验 、 生活经验 、 阅读经验 、 课 堂 经 验 等 各 种 经 验 集 合 起 来之后产生的, 是 一种 情 感 的交 织 与 集结 。
将语文课变的诗情画意
将语文课堂变得诗情画意盐城大丰区东坝头学校陆晓梅现在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又功利,甚至我们的课堂也变的急功近利了。
学生变的心浮气躁,不再那么爱上语文课,不再爱写作。
这个时候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
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
因此,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爱上语文课,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下工夫,将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然而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将课堂变的诗情画意,语文教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一提语文课的诗情画意,很多人会和语文课要上得“扎实、朴实”这个理念抵触起来。
将语文课变得诗情画意,并不是让语文课变成花架子,这不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
正如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一样,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诗情画意。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了诗情画意,那是诗情画意的失落,是我们语文教师缺少诗情画意的意识,缺少自觉地去发现去追寻罢了。
追寻语文课的诗情画意,其意义在于,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原,从而更能实现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中的教学目的。
追寻语文课的诗情画意,是追寻语文课本该有的东西。
中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孩子,这是我们的殊荣。
诗情画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
我们脚下是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
每一个孩子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有梦就有诗。
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么这段人生中的岁月,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
中学语文教师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耕耘未来,怎能不勃然心动、激情满怀并引以自豪?一、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六圩填中心小学韦英巧语文本身就是诗意的,它纵横千古、绵延万里、广袤美丽、多姿多彩。
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山水风景,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平凡故事,有荡气回肠的英雄人物,也有动人心魄、刻骨铭心的平凡生命。
留连其间,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
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魅力。
现在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就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只要是把这些教给学生了,就是把小学语文教好了。
其实不然,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
那么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些小学教师认为,教小学生嘛,用不了很多的知识的,所以不必要再去学习了。
但我认为,一个小学教师虽不能说要通晓天下事,但最起码的文学素养、科学知识、史政、哲学、自然地理常识是应当具备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涉及到科学、史政、哲学、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又如何能上好这些课文呢?“欲施人于一瓢水,自己应有长流水。
”如今,我们经常在一些语文课堂上看到,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老师采用的策略通常是“学生问,学生答”。
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查资料解答。
也许有人说这正是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既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给课堂留下一个悬念,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又达到拓展其知识面的目的。
然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解答的还是要解答,该告诉的还是要告诉,不能完全交给学生,把一切问题都推卸给学生,身为教师是不负责任的。
注重教学艺术,打造诗意课堂论文
注重教学艺术,打造诗意课堂【提要】语文教师要做到富于激情,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用丰富的生活和知识储备充分挖掘文本的诗意。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诗意的氛围(如导入等),引诗词入文,对所学课文进行诗意的延伸。
而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有了诗意,语文教学就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诗意教学氛围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上上下下都在谈观念更新,课程更新,但在实际操作中,情形并不尽人意。
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把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
漫天飞舞的试卷,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荡然无存,甚至望文生厌。
硬性的灌输,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越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一缕缕轻烟,成为泡沫。
语文这一科不同于其他理论学科,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语文教师也是失职的。
浮躁的心境让语文教师失却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丝毫享受不到教育的快乐。
种种迹象表明只有诗意沛然的人,才能享受教育,才能把教育解读得如诗如画。
有人为教育做了一个诗化的比喻:“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让语文教学受到诗意的滋润。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诗意课堂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
”诗意的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
而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它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让师生的心灵沉浸于语文文本灵透的字里行间,共同释放灵动的生命激情。
一是要具有激情,这是诗意课堂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激情应该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学生的关怀。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一种让人感受到文学艺术与语言美感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与美感的传达方式。
通过诗意语文,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韵律、音韵、意境和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激发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兴趣与热爱。
诗意语文的特点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语文学习,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共鸣。
在诗意语文的世界里,文字可以有如音乐般的流畅和优美,可以有如画作般的丰富和生动,可以有如情感般的动人和感染。
它让人们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文字去了解知识,更是通过感受文字去感悟生命。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诗意语文的氛围。
通过诗歌朗诵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今中外优美的诗作,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通过朗读经典散文和小说,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去感悟人生和社会,增强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深度。
通过研讨和互动,让学生去分享自己的文学体验和情感体验,共同营造诗意语文的氛围。
诗意语文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让他们在阅读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聊,而是感受到了知识、情感和美感的魅力。
在诗意语文的世界里,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任务,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通过诗意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诗意语文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功底,能够深入挖掘文字的内涵和情感,能够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有较强的审美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主动参与到诗意语文的学习和实践中。
诗意语文是一种独特的语文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所不同。
传统的语文学习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词语的记忆和句法的分析等。
而诗意语文更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文字的韵律和意境、情感的体验和表达等。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美、艺术审美和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诗意和画意的元素,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使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和应试技巧的堆砌,而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交流。
诗情画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欣赏绘画作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内涵,还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学生写作创作等方面。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情。
选取课文中具有诗意的片段或篇章,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揣摩其背后的深意。
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教师语音的抑扬顿挫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讲解、名人名言的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人生、探究真理等主题来培养诗意情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画意。
以绘画为媒介,借助图文并茂的PPT、数据展示等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美景、美景、美人等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描绘身边的事物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图片、图画等视觉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学生的写作创作也是培养诗情画意的重要环节。
通过诗歌创作、散文写作、文学评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使他们的作品能够赋予诗意和画意,使写作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而是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反思。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这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文学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绘画等元素,并关注学生的写作创作,可以使语文学习从碎片化、应试性的知识点堆砌中解脱出来,使学生能够真正领略语文之美,体验语文之趣。
否则,语文教学将只是一种机械的教与学,远离了其本质的文学性,学生也将失去了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感、思考人生和丰富内涵的机会。
照水荷花细细香,让诗意语文伴随我们前行
照水荷花细细香,让诗意语文伴随我们前行读过王崧舟老师的两本书《诗意语文》和《诗意语文课谱》,笔者真正感觉到语文教学需要“诗意”,语文学科里需要有更多的文学艺术。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育,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诗意引进课堂,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堂。
那么,如何才能让诗意伴随语文课堂,如何让语文成为诗意语文呢?一、用情境创设来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应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
我们可以采用王崧舟老师的办法来营造:一是举象,二是造境。
举象就是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
所谓的“造境”,即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
这两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多语言文字需要教师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还原后才能理解、接受。
举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的一个过程。
通过举象所做的也就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件事:由言到意。
如在和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高鼎的《村居》这首诗,如果让他们背诵整篇古诗,他们可以很快就记下来;但如果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诗的情境,肯定会有学生说不清楚,因为有的学生根本不能完全理解诗句或字词的意思。
特别是读到最后一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有的学生并不知道“纸鸢”是什么。
如果此时教师只是单纯地解释一下“纸鸢”就是“风筝”的话,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但如果教师用图片、场景的形式把这首诗的意境呈现出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通过一幅幅图片展现出诗的意境,学生对这首诗将会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记忆得也更加牢固。
二、用生活与文本的诗意美来构筑诗意气场语文课堂就是在展现语文的气场。
同样,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展现诗意语文的诗意气场。
这个过程少不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质量必须是建立在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之上,即所谓的入情、会意。
而学生的入情、会意离不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感触。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打造精彩的语文“诗意”课堂
抹 抹 抹 要把幸福带给大家。 通过充满个性 的积极思维创 造出了一个 富有诗意 的 光, 出了喜悦的心情 , 出了丰收的热闹 , 出了幸福的生活…… ”
课 堂 , 其 中感 受 着诗 意 , 淀 着 诗语 。 在 积 ( 启发 质 疑 , 养独 立 思 维 2) 培 2感悟体验 , . 在解 读 文本 中求 统 一 来 自课 堂 的 情 感 , 对 文 本 的 真 实 体 验 、 入 与 感 动 。 情 感 的 课 堂 泛 是 融
[ ] 崧 舟 沉 醉 后 的感 悟. 3王 小学 语 文 教 师 ,0 4 ( 8 . 20 ,7— )
个是动情地唱 , 一个是默默地 听; 别时 , 分 一个是 “ 明年春天请你 回来 ” 一 ,
[ 康希福. 4] 用诗性语 言打造诗话课堂 小学语文研究,0 5,4) 20 ( .
1 6 0 / 01 3 52 0
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 求解 决问题 的多种方法 或方案 , 寻 以此 来培养 学生的发散思维 。
二、 营造 诗 意 的 氛 围 。 养学 生 的诗 意 语 言 培 1 用充 满 诗 意 的 语 言 , 学 生 记 住 细 节 , 会 感 动 . 让 学 如《 年 的 树》一课 , 句 非 常 简 单 : 棵 树 , 只 鸟 。 故 事 也 简 单 : 去 语 一 一 一 参考文献 : [ ] 日制 义务 教 育 语 文课 程标 准 . 京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0 17 1全 北 20 ,. [] 2 王崧 舟 . 崧 舟 教 学 思 想 与经 典 课 堂.山西教 育 出版 社 ,0 5 学 生 的创 造 思 维 培
1 利 用情 境 创 设 弥 漫 诗 意 的课 堂 .
一
篇 篇课 文是 有 情 有 境 有 血有 肉 的 。如 果 在 教 学 时 , 师 能 够 精 选 课 教
如何打造诗意高中语文课堂
如何打造诗意高中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对于“语文是什么”,人们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而明晰的认识。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郑逸农老师概括了“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即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
郑逸农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语文人”。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惜的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
只关注语文素养中功用性的一面,而且仅仅指向应试。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应该以文本的语言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感性地思考。
这里的感性,不是信马由缰,不是率性而为。
而应注重文本本身,需要深入文本,细细体味,更好体味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从而解读出诗意的语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得语文课堂不再索然无味。
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一、展开感性的翅膀,体味文本的语言如今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很多老师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使得课堂生动形象,吸引学生,便将语文课变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大量引用课外的知识,有的课外知识甚至与文本内容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这样又与语文教育的初衷相左了。
语文课堂的教育,是无法脱离其文本的语言的。
就连语文教学中非功利性的这一方面,例如其价值观,民族心理,文化观等这些也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精神就是以语言为介质而存在的,不可能脱离语言独立存在。
如我们可以举办“向青春举杯”这样的专题,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让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们去珍爱青春,感受青春的激情、豪迈,体悟其所蕴含的无限美好的未来。
“吟诵青春”板块中的毛泽东的《沁园春》即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样的文字,勾勒出一个个青春激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形象。
构建诗情画意的初中语文课堂
教学篇•教学创新很多人都推崇这样一句话: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它不但充满着拨开薄雾见理性的光辉,同时又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殿堂。
从笔者这些年的从教经验看来,确实如此。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初中语文课堂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特色。
在本文中,笔者从当前诗歌课堂的教学现状说起,从而给出改善的有益意见。
一、中学语文现代诗歌课堂授课现状和致病因素(一)现状:诗词内容不易理解虽说现代诗歌有着很大的魅力,然而对当前的现代诗歌授课情况来讲,并不乐观。
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授课内容一知半解,没法领会到诗歌的精髓。
而很多老师的授课理念和授课方式较为传统和保守,这直接阻碍高效语文课堂的生成。
有些老师仅仅通过口头讲解与复杂的板书来铺就一首现代诗歌,而有些老师在字句之间来回纠缠。
因而很多意境深远的诗词都在这肢解之下变得黯然失色了。
(二)致病因素第一,诗歌自身就是语言的凝练表达,这就规定了阅读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人生阅历才能读懂。
而中学时代的学生正处于从童稚少儿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最缺少的正是生活阅历;诗歌很多时候喜欢用意象来表征,而学生对意象的表征与联想能力是较为缺乏的。
第二,快餐式文化的不断膨胀,大家更注重短、平、快的阅读模式。
在中考与高考的考卷中,一般鲜少有现代诗歌的考查内容出现,因而站在功利的角度来讲,学生也没有学习现代诗歌的冲动了。
二、构建诗情画意的课堂(一)运用想象,铺陈诗意画卷现代诗歌所用字词高度凝练,它的满怀深情都是利用诗句之间的意象来铺就的。
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抓取诗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生活里面借用的意象,鼓励想象,铺陈这诗意的画卷,这对于中学生解读诗歌内涵、掌握其中表达的情感都是极为必要的。
举个例子,在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其中的内容“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一段可谓是该诗歌的情感升华段,通过前面两节的“乡愁是一枚邮票”和“乡愁是一张船票”的叙述堆叠,终于来到了诗人与母亲生死相隔的地步,诗人在描写此节的眼泪喷涌之情如汩汩流水从书面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
曾经听人说过诗意语文课堂“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剧烈的共鸣,又会留给你无限的深思。
”以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自己做的话更是遥不可及,但自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一课,在经历了一一次美的享受,诗性的洗礼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定也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课堂。
一、以诗意的想象引导使文本解读化平平为深远
为了引导学生从“平平”的文本中,读出“深远”的情谊,体验“平平”中的“深远”。
王老师从浅薄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
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平”到“深远”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
尤其是结课时的设计更有画龙点睛之效——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
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解放发言)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
(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平”和“深远”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易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平”“想象”“深远”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二、以诗意的情境创设使读写训练水乳交融
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
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优美的日子啊!(配乐)
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远。
(板书:深远)
教师的语言是为了“垫”,垫起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感的基础,强化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
在最后环节,王老师还重复了这样的读的情境,形成一个圆融的回环,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对语言本身的魅力达成“语用态度”的涵养的目的。
写,是直接的“语用”,诚如王老师所说,在本课中,没有与“读”形成“两张皮”,而是高度融合。
立足当下文本,从读中生惑,进而以“写”来完成首次解惑,这样的写,完全就是与“读”密不可分的,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
本课安排了三次学生动笔“写”,我们来看第二次“表情描写”——
(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其余学生读树的对话,师读提示语)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
谁呢?
生:王老师。
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
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
生:有形容词。
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
(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并朗读片段)。
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
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
生:没有!
师:咱们来帮他加一加,写出能够表示树和鸟儿表情的词语。
(生写,写完后生交流,教师板书“恋恋不舍”、“依依不舍”“难过”、“肯定”)
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凉爽的冬天就要来了。
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
树依依不舍地说——
(生读“树”的对话)
师:鸟儿难过地说——
(生读鸟儿的对话)
……
师:原来鸟儿和树内心深处如此的丰盛,如此的繁复的心情(再写深远)。
读写在这里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部分,而是高度融合的学习需要,也不是有意寻一个点,将读写形成一种貌似结合的文本偏向的挖掘,而是自然地因读生疑,而至以写补充,完成阅读感性的需要,达成阅读理性的收成。
三读三写,构成课堂的全过程,形象呈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化,这样的课堂,语文味不仅很浓,而且很美。
三、以诗意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本课中,王老师用柔美的、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喜悦亦有悲伤的童话里,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远情谊,使之产生了情感共鸣。
如课文结尾: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很不起眼,是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发生的。
一个动作,一个字——看;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看。
师:鸟儿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
师: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
它想起来了——
(出示开头)
师: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仿佛又看听了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
“如果有来生,我还来唱歌给你听……”听到这里,我不知道其他人流泪了没有,但我的双眼确已朦胧。
童稚的声音,虽不凄婉,但那么深情。
让看惯过离别的我,不禁潸然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