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1.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
阳),并迁九鼎于此。
周成王这些举措旨在()
A. 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管辖不断扩大的疆域
C. 消除宗法分封制的弊端
D. 加快黄河流域的开发
2.春秋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贫瘠征收赋税。
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有
数目收税。
晋、楚、郑等国也推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反映了()
A. 征税标准发生变化
B.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私有土地取得合法地位
3.如表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主张,诸子不同的学说主张()
A. 反映出当时矛盾斗争的复杂
B. 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形成
C. 都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D. 引发了社会大变革浪潮
4.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
这一规
定()
A. 改变了王位继承方式
B. 强化了中央的权威
C. 增强了诸侯王的实力
D.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5.如表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出土分布状况(单位:件)。
据此可知,汉代()
A.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B. 铁犁牛耕普及到全国
C. 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
D.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6.君臣父子之义是贯穿于《春秋》的最高纲领。
西汉董仲舒以《春秋》经义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即著
名的“春秋决狱”。
这反映了汉代()
A. 重视礼法并用
B. 宗法制得以强化
C. 法律的儒家化
D. 摒弃了严刑峻法
7.诸葛亮鼓励蜀汉百姓种桑养蚕,大力发展蜀锦生产。
同时,他还首设“锦官”机构,以加强政府对蜀
锦生产的专门管理。
这说明当时蜀汉()
A. 织锦业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 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C. 百姓以蜀锦为主要衣料
D. 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8.为严格区分士、庶,南朝谱学盛行。
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
南朝士族如此敏感地强调自己的士族身份,反映了当时()
A.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世卿世禄制影响较大
C. 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9.针对前朝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隋文帝改订新律,制定《开皇律》,废除了一些酷刑,如枭首、宫刑
等,减省了一些刑律。
隋文帝的法制改革()
A. 杜绝了暴政的出现
B. 适应了王朝初期的需要
C. 增强了法律的执行力
D. 践行了儒法并用的方略
10.隋炀帝下诏编地理志,编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怒斥,责令其改为“东吴”,并称“东吴”所
处的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人才辈出”。
隋炀帝此举主要是基于()
A. 南方经济文化地位的上升
B. 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
C. 民族融合消除了胡汉差别
D. 经济格局已发生剧变
11.如图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伽降生图》。
反映出()
A. 宗法血缘影响绘画艺术
B. 民间佛教思想盛行
C. 艺术作品日趋世俗化
D. 中外文明逐渐融合
12.北宋初期,三司总领财权。
宋神宗改革官制,户部代三司成为主要财政机构,但户部并未完全掌握三
司之权,三司所掌事务分散于诸多职能部门。
这一做法()
A. 降低了行政效率
B. 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 导致了财政困难
D. 改变了户部的职能
13.南宋政府财政收入多取之于以杭州为核心的东南地区,该地区的货币需求量很大,但铜钱量却极为不
足,“钱荒”非常严重。
这一现象()
A. 导致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B. 推动了交子的诞生
C. 使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 扩大了纸币的使用
14.如图《墨梅图》,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 多彩的生活
B. 真实的景象
C. 个人的情感
D. 繁盛的社会
15.明朝,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
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
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这一现象()
A. 使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约束
B. 增强了宦官专权的风险
C. 有利于宦官和内阁相互制约
D. 导致决策权下移到内阁
16.如表明清时期米价一览表(1601-1840年)。
反映出明清时期()
年代
每公石平均价格
(单位:库平两)年代
每公石平均价格
(单位:库平两)
1601-16100.7081731-17400.994
1631-16400.8931751-17601.625
1651-16601.1921801-18102.159
1701-17100.9581831-18402.400
A. 高产作物的种植影响米价
B.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C. 农民赋税负担越发沉重
D. 白银流通有所增加
17.如图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出土的明代铜钱,此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明朝()
A. 海外贸易比较频繁
B. 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C. 对外移民规模较大
D. 多种货币同时流通
18.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兴起许多手工业区,如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浙江石门镇的榨油业、
福建武夷山的制茶业。
这种格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B. 专业市镇的发展
C. 地域性商人的出现
D. 抑商政策的松弛
19.清朝,乾隆皇帝高度重视《四库全书》的编撰。
为此,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
事件评说都有详细的要求,并强调修书要遏制邪说。
这反映出()
A. 修书不再考虑文化传承
B. 儒学遭遇困境
C. 君主力图强化传统伦理
D. 西学东渐受阻
20.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科举屡试不第,潜心家中著书才有了“三言”,凌濛初多次赴考未中后有了“二
拍”,清代蒲松龄和吴敬梓亦屡困科场,《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相继问世。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明清时期()
A. 科举制逐渐僵化
B. 传统价值观的瓦解
C. 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D. 文学形式种类繁多
21.克利斯提尼将雅典原有的那些部落的地盘加以改造,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并以
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以代替原来以血缘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
这一举措()
A. 缓解了氏族贵族的怨恨情绪
B. 促使雅典国家形态最终形成
C. 有利于避免偕主政治的出现
D. 保证了所有公民能积极参政
22.罗马法规定:没有主人的准许,对他人奴隶的鞭打、虐待等将构成侵辱罪,因为这种行为被看作是对
主人的间接侵辱。
这说明罗马法()
A. 尊重奴隶的基本人权
B. 蕴含人人平等的理念
C. 反对严刑峻法
D. 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23.公元前494年之前的罗马平民运动多为“骚乱”,之后则多为护民官和执政官之间的“合法”斗争。
这一变化说明古罗马()
A. 平民主导行政活动
B. 法治进步促进了社会稳定
24.希腊神话中完备的诸神谱系弘扬了秩序、规则的概念。
同样,希腊悲剧的本质并不是不幸,而是事物
无情活动的严肃性。
物理的定律就等于人生命运的律令,这反映了古希腊传统文化()
A. 孕育了科学精神的起源
B. 宣扬唯心主义宿命论
C. 重视构建社会等级秩序
D. 强调支配和征服自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雅典的官员由抽签或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任何官员在就任之前必须通过五百人议事会或陪审法庭的资格审查。
公民大会固定的议题之一是对官员的任内表现进行审查;并投票表决其去留。
因此,官员在任期内要在公民大会上接受10次信任投票,大概平均36天一次。
同时,无论是奴隶还是公民都有资格告发包括公职人员在内的任何人。
告发人可以把案件告发到五百人议事会或公民大会。
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后,陪审法庭的地位不断提升,重大的告发案件不再由公民大会审理,而全部转由陪审法庭审理。
官员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
第一阶段审查官员任期内的公共资金帐目;
第二阶段是由专员负责接受民众的举报,彻查官员任期内经济账目以外的不法行为,比如玩忽职守或是滥用职权等行为。
--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材料二: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监察官员的遴选与管理。
不仅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通晓政治法律的文化素养,能够在汲取历代兴亡教训的基础上刚正不阿地依律办事,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从政阅历,面对错综复杂的官场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忠奸贤佞,有效胜任监察一职。
在任职期间,不仅有一年一度或三年一度的常设考核制度,还有“月课”“御史互察”等考核项目,考绩结果作为一个监察官员升迁奖罚的重要依据。
最后是实行监察责任制,考核后严肃问责,不但追究知情不举的渎职责任,而且追究不知情失察的失职责任,并处以连坐。
同时,还特别注重通过制定监察法规约束监察官员。
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不受同级行政长官的节制。
--摘编自李超《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历史借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员监察体制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雅典相比古代中国监察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古代雅典和中国监察体制的借鉴意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
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
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视为文明的一次演进,雅与俗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前期,郡县征兵是士兵的基本来源,征兵制实行的社会基础是大批的自耕农,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他们或依附豪强成为佃客,或沦为流民。
汉武帝进行了大规模的拓边战争,连年用兵,军队减员严重,而汉代由于赐爵太滥以及各种享受免役特权的人越来越多,可征兵源越来越少。
为此,汉武帝在征兵制外,推行募兵制,实行征、募并行制。
招募的对象包括编户齐名、流民、刑徒和内降的少数民族。
内降的匈奴精于骑射,是很好的兵源。
从征兵制到征、募并行制,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变化。
--据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推行征、募并行制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推行征、募并行制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04年,荷兰开始入侵台湾。
台湾各族人民掀起反侵略的斗争,并寻求大陆人民的支援,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坚持抗清的郑成功身上。
1661年,郑成功否定了荷兰殖民者“炮台厉害,水路险恶”、不能攻取的错误意见,决定出兵。
在曾担任荷兰通事的爱国者何斌的引导下顺利登岸扎营。
他采纳百姓建议,堵塞水源迫使赤嵌城的殖民者投降。
经过艰苦斗争,在12月13日荷军长官揆一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荷兰殖民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郑成功在台湾采取了以下措施:设置一府二县;组织士兵屯田,奖励垦荒;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开设学校等。
--据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成功能够收复台湾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成功的历史功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成周城驻守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戍守在成周,用以镇慑东方。
象征着王权的九鼎放在成周城的明堂当中,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慑天下。
因此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管辖不断扩大的疆域,B正确;
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A排除;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与开发黄河流域无关,D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考生可根据材料“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并迁九鼎于此”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各国进行赋税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改革均体现的是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范畴,故D正确;
AC与材料无关,故AC错误;
大土地所有制的出现是土地兼并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从土地私有制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这些改革的实质。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及其实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子提出的不同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面对当时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这说明当时矛盾斗争的复杂,故A项正确;
当时诸子百家中仅法家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故C项错误;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紧扣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阶级矛盾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及其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材料是对推恩令的描述,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B正确;
材料与改变王位继承方式无关,A排除;
推恩令分化了诸侯王的势力,C排除;
汉武帝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D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答案】C
【解析】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战国到东汉,铁犁铧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表明汉代铁农具的使用增多,农耕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项错误;
只有铁农具出土的大致分布情况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在汉代已实现了全国“普及”,B项错误;
铁农具的推广不能说明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生可根据材料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出土分布状况表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董仲舒以贯穿君臣父子之义的《春秋》经义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反映了汉
以《春秋》经义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不能说明汉代重视“礼”“法”并用,A项错误;
“春秋决狱”并未强化早已没落的宗法制,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汉代“摒弃”了严刑峻法,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发展的表现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重视对蚕桑的养殖及蜀锦生产,这主要是因为织锦业成为重要财政来源,A正确;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当时普通百姓以麻葛为主要衣料,C排除;
民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察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三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寒门庶族地主兴起,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因此“南朝士族如此敏感地强调自己的士族身份”,C正确;
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考生可根据材料“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
南朝士族如此敏感地强调自己的士族身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期处于隋朝刚刚建立时期,他的法制措施适应了帝国初建阶段的休养生息的需要,故B正确;
A中的“杜绝”说法绝对化,故A错误;
CD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文帝的法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隋朝初建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
本题考查隋文帝的法制改革的背景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材料“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人才辈出”体现的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力较大,这主要和南方地区得到开发有关,A正确;
B是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排除;
C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当时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但是经济格局并未发生剧变,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生可根据材料“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人才辈出”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体现的是中外文明的融合,D正确;
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A排除;
材料与民间佛教思想盛行无关,B排除;
材料未涉及艺术作品的世俗化,C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中的《天王送子图》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三司所掌事务分散于诸多职能部门”体现的是宋朝时期臣下权力过度分散,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正确;
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的削弱,B排除;
材料与国家财政困难无关,C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权力的分散,并未改变户部职能,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生可根据材料“三司总领财权。
宋神宗改革官制,户部代三司成为主要财政机构,但户部并未完全掌握三司之权,三司所掌事务分散于诸多职能部门”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该地区的货币需求量很大,但铜钱量却极为不足,‘钱荒’非常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为了适应大额交易的需要,纸币逐步推广,故D项正确;“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在北宋就已经出现,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在流通中成为主要货币是在明中叶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该地区的货币需求量很大,但铜钱量却极为不足,‘钱荒’非常严重”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墨梅图》属于文人画,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C正确;
AD与材料无关,排除;
文人画强调的是一种意境,并非是写实,B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中的《墨梅图》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牵制掌握票拟权的内阁辅臣,赋予太监秉笔、掌印权,在强化皇权的同时,增强了宦官专权的风险,B项正确;
内阁与太监均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是君主权力强化的产物,均不能约束君主的权力,A项错误;
宦官和内阁相互制约只是现象,并未揭示问题的本质,C项错误;
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的出现加强了皇权,牵制了内阁,并未导致决策权下移到内阁,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和影像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6.【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米价的白银价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和白银在流通中的数量增加有关,D正确;
材料与高产作物的种植无关,A排除;
物价水平并未持续上涨,B排除;
材料与农民的赋税负担无关,C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出土中国的钱币说明的是当时海外贸易比较频繁,A正确;当时政府仍然坚持海禁政策,B排除;
材料与对外移民无关,C排除;
材料未涉及多种货币的流通,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考生可根据材料“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出土的明代铜钱”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浙江石门镇的榨油业、福建武夷山的制茶业”体现的是明中叶后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专业市镇兴起,故B项正确;
“手工业技术”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地域性商人商帮的出现,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仍然厉行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浙江石门镇的榨油业、福建武夷山的制茶业”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9.【答案】C
【解析】材料“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都有详细的要求,并强调修书要遏制邪说”体现的是儒家伦理思想对当时修书的影响,这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C正确;
修书有传承的考虑,A排除;
B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0.【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大家均有科举制失败的背景,说明的是当时科举制逐步走向僵化,无法真正的选拔人才,A正确;
B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程朱理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C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