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第9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知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
最后在一所临时医院里逝世。
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句段点评
1.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
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2.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
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
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3.那景况说热闹也很热闹,喇叭曲子吹的是句句双。
说凄凉也很凄凉。
前边一个扎彩人,后边三五个吹鼓手,出丧不像出丧,报庙不像报庙。
文本探究
1.《呼兰河传》有何突出的语言特点?
2.你认为《呼兰河传》的叙事角度有何独到之处?结构图解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1.点评: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重在暴露人们行为的不合理性、矛盾性,从而引起读者对这种行为的质疑。
2.点评:这句话深刻地揭露出国民的劣根性,愚昧的群众在荒谬冷酷的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下,成为一群无聊的看客,他们麻木不仁、精神贫困,对美好的生命毫不怜惜,在看热闹的好奇心驱使下,客观上成为扼杀美好生命的帮凶。
3.点评:用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烧“替身”一事的荒诞可笑、不伦不类以及救人如演戏的虚情假意。
文本探究
1.提示:直率和自然是《呼兰河传》较为突出的语言特点。
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
小说借用了儿童语言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率意而言,显得真诚坦率。
这种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它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
2.提示:在萧红对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的运用中,儿童视角作为一个显著的特征,给她的小说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
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是从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孩“我”所特有的心理视角来作出情感评价的,所以常常故意举重若轻,大事小言甚至言不及意。
于是出现了艺术的反讽。
如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我”——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的眼睛,为读者摄下了一幅悲惨的人间画面。
在这里,作者是让叙述者用儿童好奇的目光来观看这一切的,而一个儿童显然是不会完全洞察这一悲剧的意蕴的。
对叙述者“我”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于是叙述者越是平静,读者越会激动;叙述者越是超然好奇,读者就越会悲哀、愤恨而不能自已。
可见,情感评价上的儿童视角既增加了作品的心理情感的容量,也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