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南路地块旧区改造可行性咨询报告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市场篇
一、上海市宏观经济分析
(一)、经济总量大跨越,综合实力大提升
人们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规模,1989年上海全市GDP不足千亿元,2001年达到4950.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经济总量规模比1989•年扩大了2.6倍。现在,上海一个月实现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1989年全年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在这期间,虽然曾有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国内需求不足等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干扰与影响,但据数据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这期间达到11.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尤其是1992年以来,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1999年的增幅达到10.2%,名列全国第一位。
伴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均GDP不断跨上新台阶。1989年,上海全市人均GDP从5000多元起步,1993年实现万元跨越,达到11700元,而后又用了两个三年实现了2万元和3万元的跨越。2001年已达到37382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全市人均GDP已经达到4500美元左右。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增长明显快于经济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接近2000亿元,比1989年增加5.7倍,平均每年增长17.2%,高于同期GDP 年均增幅近6个百分点。
与总量经济增长相应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显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特征。2001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达7656.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89年的4.9倍,平均每年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61.3亿元,是1989年的5.6倍,平均每年增长15.5%。
(二)、产业结构大调整,第三产业大发展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战略性大调整,有力地推进了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以金融、商贸、交通通信、房地产、都市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现代化水平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这期间以年均2个百分点的幅度上升,2001年已经超过50%,达到50.7%。2001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09.81亿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9年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12.6 %,高于同期全市GDP 的平均增长率。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证券、资金、外汇、技术、产权、房地产、人才等要素市场从无到有,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审计、会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一批市场中介组织快速发展。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成为仅次于东京、香港的亚洲第三大股票交易市场,2001年,上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4.41万亿元,比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增加4万多亿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成交额750.33亿美元,比成立初期的1994年增加1倍。
(三)、投资建设大推进,城市面貌大变样
13年来,上海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切实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发生了大变样。1989-2001年,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6052亿元,相当于1978-1988年投资总额的15倍。
(四)、内外客商大集聚,对外贸易大扩展
13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着眼于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积极推动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1998-2001年,上海累计签订直接利用外商合同项目7234项;合同金额237.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42.37亿美元。2001年与1989年相比,合同项目增长了11倍;合同
金额增长了41倍;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了9.4倍。目前,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95个,78家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先后落户,69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沪经营金融业务,
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和金融业务量均占全国50%以上。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联动发展、
共同繁荣”的原则全面推进上海与兄弟省市经济合作,积极促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
等要素的流动。目前上海在全国各地投资企业已达4400多家;上海方投资超过220亿元。
各地在沪企业已达2万多家,注册资本总额850多亿元。上海已成为国内诸多著名集团公
司的对外窗口。
结论: 二、卢湾区简介
(一)、历史
卢湾区区境早在南宋时属华亭县高昌乡。元代划入上海县。1900年后,区境北块被
陆续辟为法租界。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建立卢家湾区,解放后改为今名。1956
年原嵩山区并入,1959年原邑庙区部分并入,逐渐形成现今之区划规模。淮海中路(旧名
霞飞路)商业街横贯北境。从30年代起,即为上海著名商业街。
卢家湾是当年法租界的心腹地带,著名的上海近代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仲
礼先生在为《卢湾区志》写序言时概括了卢家湾当时的社会面貌:一是静雅。区境精华原在北部,北部精华原在住宅。住宅之兴建,正逢上海人口快速增长之时,区境北部以其地
在法租界、少受战乱烦扰、开发较晚、交通便捷等综合优势,深受富商大贾和中产阶层青
睐,花园洋房、新式公寓和石库门里弄住宅连篇建设。霞飞坊、梅兰坊、蒲柏坊、花园坊、
巴黎新村、吕班公寓、培文公寓、派克公寓、格林顿公寓,都是其中声名著者。马斯南卢
一带,有30幢法式花园洋房,百余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不光租界西绅、洋行大班、白
领阶层喜欢住在这里,江浙富户因避战乱乐于住在这里,一些在杨树浦、闸北等处开店办
厂致富的老板也纷纷迁居这里。这一带住宅多,绿地多、花园多、树木多、工厂少、噪声
少、污染少,恬静幽雅,颇有都市乡村的气息。二市洋派。区境北部在解放前主要属于法
租界。法兰西民族在世界商以浪漫著称。近代早期来沪外国人中,英国多商人,法国多传
教士和文化人。法租界机器越界筑路地区,文化气氛相对较浓。区境商业中心在淮海路、
以前称宝昌路、霞飞路,此处商业之兴,很大原因在于前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贵族
来到这里,开办珠宝店、服装店、饮食店、酒吧咖啡馆等高档商店。加上居住在区境北部
的华人。亦多为有钱阶层,文化层次相对较高。这几格因素集合在一起,使得区境北部在
近代上海显得洋气十足,所谓东方巴黎,罗宋风情,都是说的这个意思。三是烟赌。因为
法租界当局长期允许经营烟毒、赌博等行业,作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结合部的区境
东北八仙桥一带,烟行云集,赌场棋布,加上回力球场、逸园跑狗场等赌博场所,使得区
1、 上海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房产、贸易、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3、 城市综合建设良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4、 上海逐步成为国际化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地区
5、 全市人均GDP 达到45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