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的故事有很多,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和店铺⼀起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历史上母亲教育孩⼦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的故事
1、孟母三迁
孟⼦⼩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于是跟从学宫中⼈学习礼仪和⽂化知识,孟母为给⼉⼦找到⼀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有潜移默化作⽤的⼈。
(《烈⼥传》)
2、买⾁啖⼦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的影响,⽽且⼗分注重⾔传⾝教,以⾃⼰的⼀⾔⼀⾏,⼀举⼀动来启发教育孟⼦。
“买⾁啖⼦”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的⾔⾏对孟⼦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次,邻居家磨⼑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什么?”“在杀猪。
”“杀猪⼲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想邻居不是为了孩⼦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给孟⼦吃了。
3、断机教⼦
“断机教⼦”,讲的是孟母⿎励孟⼦读书不要半途⽽废的故事。
孟⼦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功。
有⼀次,孟⼦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论语》的《学⽽》篇会背诵了吗?”孟⼦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句话:“⼦⽈:‘学⽽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伤⼼,举起⼀把⼑,“嘶”地⼀声,⼀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看到母亲把⾟⾟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既害怕⼜不明⽩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说:“学习就像织布⼀样,你不专⼼读书,就像断了的⿇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孟⼦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
良好的环境使孟⼦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稳固的基础。
⽗母教育孩⼦必知的名⼈故事
华盛顿是美国第⼀位总统。
他是孩⼦的时候,砍掉他⽗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亲回来了,⾮常⽣⽓。
他暗⾃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顿。
”他⽗亲到处询问。
当他问⼉⼦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
⽗亲抱起他的⼉⼦说:“我好聪明的孩⼦,我宁愿失去⼀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
列宁⼩时候是⼀个认真学习的孩⼦。
列宁在学校⾥,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师讲课,他⽤⼼听。
⽼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
他常常把书⾥的故事讲给别⼈听。
他爱书⾥那些勤劳勇敢的⼈,拿他们做⾃⼰的榜样。
列宁⼗分爱护书。
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李嘉诚有⼀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下⾝去追捡。
旁边⼀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上。
李嘉诚把硬币放进⼝袋后,再从钱夹⾥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
为了⼀元钱却花了100元,这⽆论从哪个⾓度看都是不划算的。
有⼈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之消费。
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但不能浪费” 珍惜财富是⼀种品质,也是⼀种修养,⼀种品德。
记得⼩时候⽗辈们曾教育我们说:惜⾐有⾐穿,惜钱有钱⽤。
所以节约是美德,⼤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时候,莫扎特常常⾛到钢琴前⾯,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乐。
⼀次,莫扎特的⽗亲和朋友⼀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
⽗亲问他在⼲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
⽗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正确⼜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柳公权戒骄成名》柳公权从⼩就显⽰出在书法⽅⾯的过⼈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他也因此有
些骄傲。
不过,有⼀天他遇到了⼀个没有⼿的⽼⼈,竟然发现⽼⼈⽤脚写的字⽐⽤他⼿写的还好。
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中,勤奋练字,虚⼼学习,终于成为⼀代书法⼤家。
教育孩⼦的名⼈故事三则
1、焦⽿求知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从⼩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动⼿做⼀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年放假,焦⽿和哥哥⼀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悄悄躲在后⾯,⽤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上,想试⼀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
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焦⽿的情绪。
他和哥哥⼜划着船来到群⼭环绕的湖上,焦⽿想在这⾥试⼀试回声有多⼤。
他们在⽕枪⾥塞满了⽕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声,从枪⼝⾥喷出⼀条长长的⽕苗,烧光了焦⽿的眉⽑,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的焦⽿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会⼉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
焦⽿顾不得躲⾬,拉着哥哥爬上⼀个⼭头,⽤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乎是迫不及待地把⾃⼰做的实验都告诉了⽼师,并向⽼师请教。
⽼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笑了,耐⼼地为他讲“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样的,光速快⽽声速慢,所以⼈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的。
”
焦⽿听了恍然⼤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迷。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名出⾊的科学家。
总结:尊重孩⼦的天性,适当放⼿,让孩⼦探索,对孩⼦的求知欲和好奇⼼进⾏合理的引导,激发孩⼦的天赋。
2、⾼斯解数学难题
1796年的⼀天,在德国哥廷根⼤学,⼀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的两道数学题,像往常⼀样,前2道题⽬在2个⼩时内顺利地完成了。
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了⼀道题。
第三道题写在⼀张⼩纸条上,是要求只⽤圆规和⼀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
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
然⽽,青年感到⾮常吃⼒。
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
但是,随着时间⼀分⼀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进展。
青年绞尽脑汁,感到⾃⼰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没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志:我⼀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露出⼀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责。
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的作业⼀看,当即惊呆了。
他的声⾳都颤抖了,说:“这……真是你⾃⼰……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个晚上才做出来。
” 导师让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做这道题。
青年很快就解开了这道题。
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顿也没有解出来,阿基⽶德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时,不⼩⼼把写有这个题⽬的⼩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
”后来,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这件事时,总是说:“如果有⼈告诉我,这是⼀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就⽆法解开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斯。
总结:孩⼦⼤都少有循规蹈矩思想,少有畏惧⼼理。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孩⼦往往能够做得更好。
其实,畏难情绪害怕的不是困难,⽽是害怕⾃⾝,对⾃⼰没有信⼼。
所以,在教育孩⼦的过程中,不要以⾃⼰的眼光把畏难情绪也灌输给孩⼦;应该⿎励孩⼦敢想敢做,建⽴⾃信。
3、他是最聪明的孩⼦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曾经被认定是⼀个坏孩⼦。
母⽜⾛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都认定是他做的。
甚⾄⽗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
⼈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
既然⼤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所谓了。
有⼀天,⽗亲说要再婚,⼤家都担⼼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
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
陌⽣的⼥⼈终于⾛进家门,她⾛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打招呼。
当⾛到希尔⾯前时,希尔像枪杆——样站得笔直,双⼿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这就是拿破仑,”⽗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
” 令希尔永⽣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
她把⼿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闪烁着光芒。
“最坏的孩⼦?”她说,“⼀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
⼦,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
对⼀个⼈有这种信⼼,他就会成功。
总结:不是孩⼦需要赏识,⽽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孩⼦需要抱怨,⽽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家长怎样对待孩⼦,将决定孩⼦不同的命运。
可是,当孩⼦表现不好时,许多家长却往往⼀味地指责,抱怨孩⼦这也不好,那也不⾏,⽽很少想过⾃⼰的责任,不在⾃⼰⾝上找原因。
结果,很多⽗母把原本活泼可爱、朝⽓蓬勃的孩⼦,变成了没有志⽓、没有理想、⾃暴⾃弃、平平庸庸地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