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认识百分数》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教材分析
主讲人:六年级组彭俊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会解答有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以及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单元教学内容:
全单元内容分成四部分,1、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2、教学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3、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4、整理与练习;最后,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三、单元知识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与分数、除法以及比的知识紧密联系。
这是小学阶段有关百分数知识的起始单元。
四、为哪些知识作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同时也为六年级下册学习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五、单元知识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会解答有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6、单元知识难点:
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7、知识点分解及教学建议:
(1)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这部分内容初步教学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
友情提醒:
1、例题的教学可先出示部分表格,唤起直觉,再出示完整表格,引发思考,从而引发使用百分数的需求。
2、注意比较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区别于联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1)读法(2)写法(3)意义
3、注意指导%的写法。
(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这部分内容是在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结合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比较归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友情提醒:
1、例题呈现后,要分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并在换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本方法。
2、教材中的换算重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中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得出简便方法上。
3、互化方法的揭示要形成清晰的板书,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
4、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若换算时需要补0的)题目,要进行对比,同时教会学生逆向检验的方法。
5、分数化成百分数分两种情况:(1)能化成有限小数的(2)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对于后者,要明确通常情况下保留三位小数(或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6、可补充一些常见的分数小数互化的例子,帮助学生记忆。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由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思路方法大致相同,所以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只是基础上进行类推。
友情提醒:
1、例4教学前,可结合统计图对统计图的向相关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先提
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再过渡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
分之几的问题上来。
2、要对于前后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对比,明确数量关系、单位“1”都未发
生改变,只是结果是用百分数而已,从而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自然衔接。
3、例5教学先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出勤率”,在此基础上计算每一天的
出勤率。
4、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出勤率”为什么不会大于1。
5、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百分率,并理清其表示的含义。
如:发芽率、
成活率、优秀率、合格率、出油率、命中率……
(4)整理和练习
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友情提醒:
1、“回顾与整理”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探讨,要突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不用来表示具体量。
2、“练习与应用”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百分数改写成比时,要化简;(2)第3题后两题的判断要联系第一题进行;(3)第8题要引导学生弄清“含糖率”的含义、
3、“探索与实践”可组织学生课前先开展相应的调查活动,然后再交流、填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