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县土壤类型、耕地土壤分布及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麒麟区
第一节耕地土壤
一、耕地土壤类型及面积
根据成土因素和土壤剖面特点,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四级分类制,全区耕地土壤共分为七个土类,十一个亚类,二十二个土属,四十九个土种。
麒麟区耕地有灌溉水田9376.00公顷、旱地6363.04公顷、水浇地2335.96公顷;分布于麒麟区的10个乡镇。
以越州镇、东山镇为多,二者合计约占全区总耕地的三分之一。
表3—2 麒麟区乡镇耕地面积统计(单位:公顷)
二、耕地土壤分布规律
多样的成土因子形成多样的土壤类型,多样的土壤类型必然通过与成土因子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反映出来。
一、地貌与海拔高度影响形成的土壤分布规律
全区地貌类型较为多样,海拔高度相对悬殊,在地貌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下,导致土壤与它们相适应的分布规律是:海拔1850—1890米的湖盆,土壤为湖积物发育的泥田、胶泥田(三岔盆地因紫色页岩的关系为紫胶泥田或红胶泥田;茨营乡龙潭河古湖盆地因古沼泽螺蚌贝壳的关系为螺蛳土);1890—1935米左右的盆缘被浮泥覆盖的土壤多为冲积物发育的红泥田、红浮泥田;1935—1960米的盆缘台地;被山地红土覆盖的,土壤为红土田、黄土田等;被洪积物覆盖的,土壤多为沙泥田、河沙田等;被泥质页岩覆盖的,土壤多为沙泥田(或白胶泥田)等;没被覆盖的表层遭到剥蚀、冲刷,潜育层露头的土壤多为青胶泥田,1960—2000米左右的“低丘陵及中山坡麓”,土壤为带状的老冲积红壤和红壤性坡积物发育的红土,酸自泥,距村镇较近受耕作、施肥的影响为油红土等;2000—2300米左右的中山,土壤多为古红色风化壳发育的带谱状式的山地红壤。
在陡坡处和分水岭上,土壤则多为粗骨性红壤翻岩石碎屑风化物。
而在低洼地、沟谷地,土壤则多为冲填起来的山地红壤。
2300—2400米以上,森林植被完好的,土壤则为棕壤。
而砍伐较重的则为露岩山地。
二、成土母岩(质)影响形成的土壤分布规律
(一)境内的西北部及东山镇的东北部山区,母岩为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砂页岩及紫色砂页岩,旱地上多为紫色土和红沙土,水田上多为紫胶泥田积沙泥田。
(二)东南部的岩溶丘陵山区,母岩以石灰岩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溶洞、溶斗多见,土壤为保蓄水份差的石次岩地区红壤。
(三)西南部山区:即温泉、黄旗、横大路延至南部的竹子出一带,母岩为白云岩和砂板岩的互层,旱地方面多为沙土、油沙土,水田多为沙泥田、白沙田
等。
茨营乡与东山镇相连的局部地区:母岩以玄武岩为主,所发育的土壤多为玄武岩红壤。
(五)湖盆圩坝区:母质为湖积物,土壤为湖积物发育的泥田、胶泥田。
(六)开阔河谷区:包括潇湘地方的大营河谷、茨营乡的茨营河谷、越州地方的潦浒河谷等,母质多为新冲积的泥沙沉积物,土壤多为沙泥田。
粉沙田。
三、耕作和施肥影响形成的同心圆土壤分布规律
坝区的大部份生产队,由于耕作和施肥数量的不均衡性,即村镇周围的近田近地,耕作精细,管理用功.施肥水平高;远田远地耕作粗放,管理简单,加之近田近地受周围粪水、肥土的影响。
天长日久,土壤形成了以村镇周围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布规律。
即越向里边的肥力越高,越向外的肥力越低。
三、各类型耕地土壤分布及特性
本区所有土壤分为7个土类、11个亚类、22个土属、49个土种。
1.红壤
耕地土壤6501.6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5.97%,其面积最多,分布最广,为山区、半山区和坝区旱地的主要土壤类型。
红壤多分布于海拔l900—2300米的低山丘陵和中山腰麓,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
我区为云南古红土高原面的一部分。
这种红土是气候的产物。
正如《中国土壤》一书指出的:“我国有相当多的红壤具有深厚的红色土层。
这类深厚的红层是古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但在红壤地区这类深厚的红色风化壳上,当前除具生物积累过程外,还在进行脱硅富铝化过程,所以它既有古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又承
受近代富铝化过程的影响”。
由于晚近地壳运动和近代植被破坏,古红土遭到剧烈的侵蚀剥蚀,大多经再次运移,而堆积在盆缘浅丘以及山前低洼地带。
从本区的近代生物气候特征看,坝区年均温仅14.6℃,≤10℃积温不是4500℃,雨量近1000毫米,这样的水热条件相当于北亚热带。
因此,本区红壤主要还是具有“古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并且以这种“残留特征”作为划分土类的基本依据。
所处地理位置与红壤基带一致,由各类杂色砂砾岩,泥页岩在近期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发育的土壤,亦并入红壤土类,按其风化成土过程区分对待,风化较深,成土的相对年龄稍长,剖面已显示层次分化者,归入砂页岩红壤土属,风化度浅,相对年龄短,剖面基本无层次分化,土体中砾质成分高,保留了较多的母质属性,或者冲剥严重,表土剥蚀殆尽者,则归入红壤性土。
本区比较典型的砂页岩红壤,表土层厚度约20厘米,有机质含量2—3%,呈酸性—强酸性反应,浅棕—黄棕色;淀积层厚20—40厘米,具较明显的粘粒下移现象,但未见到“粘盘层”,土体棕黄一红黄色,看来已经显示了黄棕壤的某些发育特征。
但是,为了避免同一水平带出现两个地带性土类,在技术处理上并入了“红壤”土类,这种土壤大多分布于植被破坏冲刷严重的山顶面和陡坡地带,开发利用价值也略低于山地红壤。
我区处于低纬高原,以红壤基带来说,年均温约13—15℃,雨量1000毫米,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
原生自然植被破坏殆尽,次生植被以云南松、华山松林为主,间有滇青同、白栎、黄栎、栓皮栎、旱冬瓜等耐旱落时阔叶树种。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有利于土体中矿物质的风化与淋失。
生物的迅速积累,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生物小循环还是十分活跃的,这就为土壤的发育和自然肥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近村以及坡度稍缓(25°以下)土层稍厚的红壤,绝大部份多已开垦为耕地或园地。
多数旱地或园地,特别是离村寨远的坡地,耕作粗放,农肥不足,长期暴晒和植被稀疏,有机质的积累与消耗成反相关,加速了矿质养分的分解和淋洗,加之冲刷比较严重,所以肥力普遍下降,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靠近水源,地势平缓的红壤,多数以辟为稻田,人工培育为各种红壤性水稻土,肥力又普遍的得以提高。
中低肥力类型的红壤旱地的基本特性;有以下几方面:
(1)酸性重,盐基不饱和。
由于古湿热气候的强烈风化和淋洗,红壤的钾,钠、钙、镁等盐基物质基本淋失,硅淋洗近半,铁、铝富集,故土壤酸度较大,盐基不饱和。
特别是新垦的红壤旱地,酸度更大。
(2)有机质和氮素养分贫乏。
通常红壤自然土表层有机质l—3%,全氮0.15左右;红壤旱地有机质1—2%,全氮0.075—0.1%,碱解氮30—70PPm。
还有不少红壤耕地有机质在1%以下,全氮低于0.075%。
(3)磷极易固定,利用率低。
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全磷在0.1—0.2%之间,含量中等但多以难溶性的磷酸铁、铝形态被固定,速效磷则相当贫乏。
中肥力红壤,速效磷约5—10PPm。
低肥力红壤速效磷含量甚微,曾经采用多种浸提,也只有6PPm,
又从磷的形态看,全磷量不太高(低肥地0.119%。
无机磷占全磷的3/4,在无机磷组成中较容易利用的磷酸铝含量少;不能利用的包裹态磷含量高,特别低肥力地所占比例还更大些,在非包裹态磷中:作物难于利用的磷酸铁所占此例亦很大,中肥地71%,低肥地达85%。
这是红壤速效磷低的主要原因。
为了从物理化学角度来研究土壤磷的有效性,又作了红壤对磷素的恒温吸附
研究,在磷浓度为0.001—0.01M范围内,土壤对磷的吸附量与磷浓度成直线相关,其方程为:
低肥地y低=38.520+1.850X (r=0.9480)
中肥地y中=29.650+1.236X (r=O.9787)
可见红壤对磷的吸附量都相当高,特别是低肥力红壤更高一些。
这可能与红壤的酸度稍大,水解酸高有一定关系。
土壤磷的吸附量愈大,固定愈大,释放量相对就愈小了。
(4)土壤物理性状。
古红土风化度高,从机械组成看物理性砂粒和粘粒含量均偏高,质地为轻粘土一中粘土,胶性重,板结难耕。
因为无机铁铝胶结成的假粉碎砂结构水稳性较好,低肥地大于0.25mm的总团聚体达到61.15%,还大于中肥地。
但是,通常认为1—5mm团聚体内有机含量较高,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更大,就其数量和所占百分比看,还是以中肥力地为好。
由于这种无机假团粒结构的影响,低肥地容重还小一些,孔隙率较高,固、液、气三相比值更接近。
(5)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1980年南京土壤研究所帮助分析了越州的红壤系列硼、钼、锌、铜、锰、钴、镍、钒、铬、镓、铅十一个微量元素状况。
其后,麒麟区地区土肥站又组织了微量元素概查,结果已列入有关章节。
总体是,红壤活性锰、有效铜含量稍丰富,而水溶硼、有效锌、有效钼较缺乏;钴、镍,钒、铬、镓、铅含量均在适量范围内,钒含量偏低。
锌、铜、锰等的丰缺与成土母质的关系密切,玄武岩红壤锰、铜、锌含量丰富;白云岩风化物铝、锌含量较高;第四纪红土和石灰岩风化物锰含量稍高,锌、铜、中等偏下;陆相沉积的砂页岩锰、铜、锌、铜均缺乏,特别是含石英量高的砂岩、砾岩、更贫乏。
总起来讲,红壤由于“先天不足”,因此新垦红壤耕地的产量水平不高。
据麒麟区土肥站越州定位点的试验资料,低肥力的涩红土,不施肥的空白处理五年平均田产玉米31.2斤,中肥力的红土,不施肥的空白处理两年平均田产玉米498斤说明土壤由低肥力熟化到中肥力,土壤生产性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再熟化至一季亩产玉米800斤的油红土,生产性能的变化更加显著。
但是,红壤土层深厚,虽然质地稍粘,但结构疏松,容重轻,孔隙率高,物理性状还是比较理想的。
只要充分利用夏秋水热同季,冬春温和,光照充足这些优越的光热水气条件,经过人为努力,红壤的生产潜力相当大。
上述定位试验也足以说明,只要采取增施农肥(2000千克/亩年),磷肥(过磷酸钙50千克/亩年)特别是农肥磷肥混施,增产效果相当显著,低肥力地连续五年磷混施,玉米亩产已超过中肥力地和对照的产量水平;中肥力地连续二年农磷混施,玉米亩产比对照净增175.2斤,达不到油红土的产量水平。
表明由低肥力熟化到中肥力比较容易,而由中肥力熟化到高产稳产的油红土,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涉及天、地、人、物诸方面的综合因素。
1.1红壤亚类
耕地5109.65公顷,下分6个土属,12个土种。
1.1.1石灰岩地区红壤
耕地面积为132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34%。
石灰岩地区红壤多呈另星状分布于海拔高,气候凉的峰丛洼地和石灰岩山地间。
基本上是古红土的运移物充填于石芽裂缝之间,或堆积于溶洞、漏斗、洼地和溶蚀盆地中。
其间也渗入了数量不等的石灰岩或白云岩风化物。
相对地讲,其成土时间短,剖面层次发育不明显,冲刷淋洗弱,土层较浅,结构稍好,有机质、氮索含量较高,而有效磷和
钾含量均较缺乏。
PH变幅较大,开发利用时间短或者碳酸盐岩风化物渗入量少者,酸度较大;相反,则接近中性。
自然植被生长较好,裸岩与红土交错,流失较重。
本土属的特性与红壤基本一致,生产上几个突出问题是,其下的碳酸盐岩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溶蚀,裂隙多,“底子象筛子”,不保水,旱象比较严重;土层深浅不一,特别是石芽原野或岩溶化山地,红土层仅50—80厘米,坡地中裸岩散布,不便耕作;坡地地形散乱,平整较困难,而裸露的坡地极易侵蚀,群众常有“石头会长、地会缩”之说;本土层的钙离子含量较高,影响了磷的利用率。
石灰岩地区红壤土属开垦利用的旱地,划分为三个土种:涩红土、红土、油红土。
以其熟化程度由浅变深的顺序,分别叙述。
1.1.1.1 涩红土
耕地面积678.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75%。
主要分布于潇湘、三宝、越州、茨营等地。
该土种为石灰岩地区红壤肥力最低的类型。
风化程度高,淋洗作用强。
质地较粘,酸性重。
有机质缺乏,磷、钾含量低。
适种作物窄,产量低。
该土种是石灰岩地区红壤新垦耕地或者长期粗放耕作的边远坡地。
熟化度低,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所谓的A层还只是反映耕犁深度,与母土相当接近。
所以土体颜色尚未发生变化,表土仍保持母土的棕红色,结构为屑粒—碎块状(野外调查定为粒状)显示了耕作粗放的特征;表土PH(4.74)虽比底土低,也说明人为施肥,耕作影响还不深,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都比较缺乏。
涩红壤土由于离村寨远,缺有机肥,土壤板结,适耕期短,耕作粗放,土体紧实,渗透性不好,土壤保水性能差,种包谷缺塘大,苗期叶片为紫红色、杆细、棵矮、果穗小籽粒轻。
亩产300—600斤。
种小麦,冬春雨水少,有效水含量低,
出苗不整齐,苗瘦弱,分蘖少,亩产60—80斤。
有的涩红土只能种荞子。
1.1.1.2 红土
耕地面积486.6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69%。
主要分布于珠街、三宝、东山等地方的石灰岩山岭的中山坡脚一带。
其土体疏松,结构较好,易受侵蚀,土层深浅不一(有深达1—2米。
,浅至几十厘米的);养分含量一般,适种作物较广,宜于种植玉米、洋芋、烤烟,小麦及胡萝卜等作物。
从剖面形态看,已显中度熟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受耕作施肥的综合影响,水分的动态变化加速,养分和粗土粒下移;致使土体颜色显示“黄化”特征,二是表土层和淀积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明显增加,氮的矿化度增强,袭土碳氮比值达8.82,有机质增加0.5%左右;三是剖面层次分异,在耕作层之下已形成近似犁底层的淀积层,而厚度稍大;四是土壤酸度减弱,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
红土是本属的代表土种,它既具有红壤的共有的生产特性,又包含了本属土壤的特有性质,已在前面谈过。
红土是岩溶地区的主要土壤。
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差,较板结,没有良好的团粒结构,通透性能差,雨水不易下渗,不保水不保肥,不耐干旱,亩产包谷600—700斤,小麦200斤左右。
1.1.1.3 油红土
耕地面积160.8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0.89%。
分布于距村镇近,海拔较低,气候冷凉有利有机质积累的岩溶丘陵的低洼处。
其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养分含量高,适种作物广。
油红土是本土属中熟化程度和肥力最高的土种。
耕作层颜色转暗,以棕色为主,质地也得到改善,普遍为中壤—重壤土,核粒为粒状结构,这些都是人为耕
作熟化的结果。
所谓“油”,泛指水分养分含量高,供肥协调,大致能够稳,匀,足,适地满足作物各生长发育期的需要。
从典型剖面和农化样统计资料看,油红土有机质在2%以上,通常比涩红土绝对值大1%,相对值高一倍;比红土绝对值大0.5 %相对值高40—50%。
特别是速效氮、磷、钾较高而且相互间比值趋于协调,其中,碱解氮比涩红土、红土高30—90 PPm,速效磷高1—2倍,这些都是群众称“油”的重要化学指标。
油红土熟化程度高,土壤结构良好,适种性广,是群众的当家地。
一年两熟或两年五熟,玉米(或烤烟)—小麦连作,或者玉米—晚秋—洋芋—晚秋—小麦轮作。
出苗整齐,供肥性能好,苗棵生长健壮。
常年亩产玉米800斤以上(或烤烟3000斤,洋芋3000—3500斤)小麦300斤,晚秋80—100斤。
1.1.2 玄武岩红壤
耕地面积190.9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06%;玄武岩红壤含一个土种即大红土。
1.1.
2.1 大红土
耕地面积190.9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06%。
面积较少,仅见于东山,茨营等地方的局部地区。
玄武岩红壤分布地势高,植被破坏较重,土层浅,水分养分不易保蓄。
但因母岩富含多种植物营养元素,天然肥力高,易于耕作,因此多用予种植洋芋、烤烟、黄萝卜等作物,产量较高。
玄武岩较易风化成土,故多以土山的形态出现。
土层稍厚,坡度较缓,耕垦比较方便。
因此,玄武岩区垦殖率较高,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加之玄武岩红壤结持松散,抗蚀力弱,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以致土层浅薄,土体内含砾石量高,不少沟谷已发育为轻度的泥石流。
玄武岩风化成土后,其主要特点是,第一颗粒较均匀,物理性粘粒含量在50%左右,质地多为重壤或中壤土,愈近母质,则因风化较浅,质地偏粗偏砂,并含有多量的岩石碎屑,尤以铁、锰质为多。
多为核粒团块状结构,物理性状是红壤土类中最好的。
第二,由于母岩中铁、锰等矿物含量高,土壤铁,锰等二三价氧化物富集,土体呈暗红至紫红色,这是区别玄武岩红壤的一个重要外观指标。
等三,土壤矿质养分丰富,自然肥力较高。
从分析资料看全磷达0.389—0.417%,活性锰达434—518PPm,有效铜和有效锌分别为5.0和l.5 PPm。
植物长势好,又加速了生物小循环,从而有利于有机质和氮素的积累,所以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也较为丰富。
由于玄武岩分布范围较窄,其耕地占的比重不大,我们未细分土种。
这种旱地耕性良好自然肥力较高,适种性较宽,即群众所称的“出种”。
但由于分布的地理位置稍高,且较边远,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这种土壤,在地势较低,地面平缓处,土层深厚,种包谷,出苗齐整,苗棵健壮;种小麦分蘖较多,肥力长籽粒饱满。
年亩产800—1000斤。
1.1.3砂页岩红壤
耕地面积1447.4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01%。
以寥廓街道办事处的潇湘社区和三宝镇以下直到越州镇的大梨树分布较多。
其母岩岩性松软,容易崩解风化,常形成土层浅薄,水土易于流失沙粘分异大的幼年土。
盐基缺乏,酸性重,磷钾含量低。
本土属的自然土,旱地典型系列剖面采自寥廓街道西侧之瘳廓山。
砂页岩红壤主要是在近代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成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算是本区富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土壤。
因此,研究和讨论这个土属的发生发育特征是很必要
的。
从前述剖面形态特征看,表层厚度20厘米左右,深棕—黄棕色,有机质中度富集,粒状—核粒状结构,疏松多孔,其上有很薄的枯枝落叶层,向下逐渐过渡为淀积层。
淀积层厚20—40厘米,为醒目的棕黄—红黄色,块状结构,有明显的胶膜和网纹,还有少量的铁锰淀积和滞水现象,也许是心土颜色偏黄的重要因素,其下为母质层。
据理化分析资料,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机质中度累积。
表土有机质2—3%,稍高于古红土发育的自然土,而低于棕壤;全氮在0.l%左右。
二是粘粒下移,但未见粘盘层。
表层粘粒含量在20%左右,向下逐渐增多。
B2层猛增到36. 1%表层物理性粘粒含量在40%左右,而B2层上升至60.8%,说明53—76厘米已形成一个粘化层。
三是淋洗强烈,仅从PH看酸度偏大,呈强酸性,表明盐基成分大部分淋洗,显示了脱硅富铝化的特征,但缺乏足够的分析资料。
四是从野外剖面观察,铁锰也有下移淀积现象,常见铁锰胶膜,且心土层显现棕黄—红黄色,但缺乏分析资料。
这些情况,说明此类型土壤既与古红土发育的红壤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处于相同的高度和气候带,且相互交错混杂),又具有不同的土体构型和理化性状,差异性还比较大。
就其所处现代气候环境,还与我国长江两岸亚热带典型的黄棕壤相近似。
其气象指标,降水量,干燥度,无霜期基本一致。
本区热最条件还差一些,但四季如春,年温差变幅小。
土壤理化性状也比较接近。
出于时间仓促和设备跟不上,我们来作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的测定,但从PH值看可以肯定盐基是不饱和的。
本土属以其质地状况,分为两个土种:黄红土、黄胶泥。
1.1.3.1 黄红土
耕地面积1323.29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32%。
适种作物窄,产量低,多用于种植玉米,洋芋,杂粮。
常年亩产洋芋3000—4000斤。
玉米600—700斤,杂粮100—200斤。
这种土壤是由砂页岩或粉砂岩风化发育形成的,由于石英含量较高,土壤质地偏壤质或砂质,孔隙度较高,土体中含较多的岩石粹屑,耕犁较方便;由于植被破坏,土体结持力差,坡地冲刷较重(重度面蚀—细沟状侵蚀),土层浅薄,通常仅40—70厘米;颗粒较粗,不保水、不保肥,属于低肥速效型。
施肥后速效来得快,退得也猛,即所谓“前劲尚可后劲不足”。
粗松的土体加速了水肥的渗漏流失。
矿质养分比较贫乏,磷、钾含量很低,铜、锌、锰、钼、等微量元素也都略低于临界值;酸度大,盐基不饱和。
1.1.3.2 黄胶泥
耕地面积124.18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0.69%。
主要分布于海拔高,气候冷凉。
湿度较大的东山地方。
多由泥质页岩风化发育而成。
在形成过程中,富铝化作用程度较强,铁的淋洗下移明显,粘化度较高。
土层较为深厚,潜在养分含量相对较高,速效养分含量相对较低,植物生长期长,易遭冻害,产量既不高又不稳,在利用上目前多种植一发包谷,亩产500斤左右。
其剖面形态和理化性状已在本土属中述及。
主耍特点是粘粒含量偏高,质地重壤—轻粘土,块状结构,孔隙率低。
粘重板结,土垡不易细碎,耕作费工,所谓“干时犁不动,温时粘犁头”。
春旱季节,幼苗难以扎根,缺塘率大,夏秋多雨,表土又易板结成壳,保肥力较强,矿质养分比黄红土高,后劲尚足。
1.1.4老冲积红壤
耕地1940.19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0.73%。
老冲积红壤分布面积广,风化程度高,是经过了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和淋洗粘化过程的古红土,在近代气候影响下形成的。
盐基大部流失,有机质缺乏,酸性重,土质粘重,结构板结,既怕旱又怕涝。
老冲积红壤呈环状分布于越州镇、茨营乡等盆缘浅丘地带,由古红土流经再运移堆积后重新发育的,既是我区红壤旱地的开发对象,又是红壤的典型代表。
老冲积红壤耕垦后以其熟化程度和质地,分为四个土种:涩红土(老)、红土(老)、油红土(老)、红砂土。
1.1.4.1涩红土(老)
面积396.67公顷,占旱地面积的2.19%,多分布于浅丘的顶部。
因其位置高,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层浅薄,速效养分缺乏,产量低。
涩红土(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新垦不久,熟化度低,通体仍然显示母土的特性,如表土色调棕红,淀积层很薄等等;二是冲刷严重,露出粘重板结的底土层。
涩红土(老)是本土属熟化度最差,生产力最低的土种。
在不施肥的条件下。
连续五年平均亩产仅31.2斤。
但是,只要加强耕作管理,增施农肥、磷肥,可以较快的达到中肥力地的产量水平,生产潜力很大。
1.1.4.2 红土(老)
面积616.55公顷,占旱地面积的3.41%,广泛分布于浅丘地带,是本区最大的旱地土种。
红土(老)熟化度中等,肥力中等,是本土属,也是整个红壤土类的代表土种。
其主要理化性状已在前面叙述。
与涩红土(老)比较,其主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