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方式对于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VCF)
效果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3年4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VCF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单侧入路)与对照组(双侧入路),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术后肢体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各项指标比较发现,两组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邻近椎体骨折率以及术后不同时段的ODI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以及术后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侧与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均可有效治疗VCF,但单侧入路的手术时间相对更短,骨水泥渗漏几率低,优势显著,可推广使用。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骨折患者的数量显著上升,给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约有30%~50%人群存在骨质疏松,增大了VCF的发生率。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VCF,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在进行椎体成形术时,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患者在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等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预后带来不良影响。

在胸腰椎段的椎体成形术方面,传统的后外侧入路方式已逐渐被椎弓根入路所取代,虽说临床经验表明单侧椎弓根入路手术的创伤相对更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暴露于射线下的时间,但其临床应用安全性与疗效仍受到争议。

为此,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不同入路方式治疗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选择最佳入路方式提供参考。

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2013年4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VCF患者60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X线、CT等检查后确诊,无误诊病例。

排除标准: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转移性椎体肿瘤者,存在脊髓与神经根受压症状的患者[1]。

按照完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

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58~76岁,平均(63.20±5.19)岁,骨质疏松病程1~4年,平均(2.30±0.72)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9~78岁,平均(64.31±5.72)岁,骨质疏松病程1~5年,平均(2.89±1.06)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充分知情并自愿入组,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观察组予以单侧入路手术,即指导患者取俯卧位,维持后伸状态以获得一定程度的骨折复位效果;在C臂机的透视定位辅助下进行手术,对C 臂机位置进行调整确保骨折病椎周围不存在双边影,并使双侧的椎弓根形状对称分布,与棘突的间距基本一致;明确椎弓根位置与进针点并标记,局麻后切皮进针,确保侧位透视可见针尖处于椎体前1/3位置[2],正位透视显示针尖靠近或穿过椎体中心线后,取出内芯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骨水泥注入量则根据椎体的损伤程度以及脊柱病况确定,一般3~5 mL为宜,以推注自觉阻力变大,且C臂机显示骨水泥充盈接近椎体后壁为注入终点;骨水泥即将凝固时旋转并拔出导管,撤除工作通道,伤口外敷止血贴并按压直至止血,则完
成手术。

对照组的手术方式基本与观察组相同,一次双侧注入骨水泥。

术后确保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24 h即可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以便有效预防各类并发症;同时根据患者情况予以钙剂或降钙素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根据Song等的方法计算椎体高度恢复率与后凸Cobb角恢复率,并在术前和术后24 h、1周及3个月分别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3-4]。

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

两组患者均予以3个月随访,调查骨水泥渗漏率与邻近椎体骨折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分别为(34.59±6.48)min、(
3.41±0.58)mL,均少于对照组(48.27±7.10)min和(5.36±1.47)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与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的骨水泥渗漏患者比例仅为6.67%,较对照组的2
3.33%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邻近椎体骨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VCF大多属于屈曲型压缩变形,主要是由于椎体在发生骨质疏松后,无法承载原有椎体前轴所产生的生物力学压力,引起脊椎前柱受压变形而致病。

约有25%的患者在发病时无明显症状,仅在后期腰背疼痛感觉强烈或发生外伤后就诊发现,普遍存在最佳治疗时机的延误。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关于椎体成形术治疗VCF的有效入路方式存在明显争议[5-6],多数人更侧重于单侧入路方式。

有研究认为发生VCF的患者椎体存在真空性缝隙,单侧入路手术能够达到良好的双侧充盈效果,不会出现灌注剂偏向某一侧而引起椎体倾斜,取得良好效果[7]。

只有当单侧入路无效时方考虑双侧入路。

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单侧椎弓根入路下进行骨水泥灌注所能取得的抗压强度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或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下进行灌注的效果相似,但由于其为单侧承重,容易造成脊柱不稳,当脊柱轴向受压时可能向未灌注侧弯曲而影响患者预后。

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发现两组在分别接受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与双侧入路手术治疗后,其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邻近椎体骨折率以及术后不同时段的OD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两者的疗效基本相似;而接受单侧入路手术的观察组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其骨水泥灌注量与骨水泥渗漏率也较对照组更少。

与蔡腾等[7]研究结论相一致。

再次证实了单侧入路的手术方
式并不会增大脊柱受压变形风险,能够取得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

考虑到VCF患者大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8-10],对于长时间处于俯卧体位的耐受性较低,故而手术时间相对更短的单侧入路手术方式显然更为适用。

另外,笔者还认为,椎体高度与后凸Cobb角是否得到改善主要取决于术前与术中的体位复位,与骨水泥的灌注量并不存在相关性。

经单侧入路注入小剂量骨水泥便可达到良好效果,同时也避免了骨水泥灌注过多所引起的骨水泥渗漏风险[11-12]。

还有学者认为,椎体成形术所产生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对麻醉要求不高,可在局麻下完成手术,且手术所需时间短、操作简单,对于老年患者而言也有较高安全性与适用性,不会增大手术风险。

椎体成形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是手术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仍不甚明确。

主流观点认为[13],由于椎体成形术中涉及到骨水泥灌注操作,使椎体的刚度增加而引发刚度增高效应,引起邻近椎体的力学性质变化,增大邻近椎体的骨折风险。

也有观点认为,椎体成形术并不会对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产生影响,其主要受骨密度的影响[14]。

本研究结果中,两组的邻近椎体骨折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单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并不会增大邻近椎体骨折风险。

且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预防邻近椎体骨折有积极意义。

景元海等[15]在相关研究中对35例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VCF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结果发现21例单侧入路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与14例行双侧入路手术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两者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再次证实了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应用于VCF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故而在进行椎体成形术时,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入路方式,若椎弓根相对细小、椎弓根与椎体中心垂直线几乎平行或夹角小,则应当选用双侧入路;若在临床上无法决定采取单侧或双侧入路,则可先对可行性高的一侧进行穿刺,并确保灌注后骨水泥至少超过椎体中线,若无法达到这一预期标准,则再从对侧予以穿刺,以更好确保疗效;若骨水泥在单侧入路情况下能够达到椎体中线,则不宜再行对侧穿刺,以免增大骨水泥渗漏的发生风险,临床上需对此引起重视。

且在手术后要重视患者的疼痛感,并根据疼痛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对背部未穿刺区域进行按摩以缓解痉挛所引起的疼痛,必要时酌情使用镇痛药物。

综上,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VCF的适用范围更广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坚,陈其昕,张金喜,等.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脊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76-4378.
[2]李丹荣,翁郁玲,李宏,等.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6):49-51.
[3]何天伟.经皮椎体成形术合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3):53-55.
[4]黄胜,许靖,项禹诚,等.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115-118.
[5]蔡文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2564-2565.
[6]王璐,吴启新.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中的体会[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36(4):300-302.
[7]蔡滕,许斌,陈勇.老年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手术策略及疗效评估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1):1098-1100.
[8]王永江,闫占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202-203.
[9]童勇骏.T4-T6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经椎弓根旁入路手术经验介绍[A]//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组委会.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论文集[C],重庆,2014:1-5.
[10]孟纯阳,李庆伟,胡侦明,等.系统评价指导下PVP/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4):248-252.
[11]董世权.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7):136-137.
[12]陶文武.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97-98.
[13]张兴官,安红,侯善振,等.单、双侧PVP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优越性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9):17-19.
[14]王述华,邓经德,刘勇,等.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6):134-135.
[15]景元海,周继辉,胡艳波,等.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3):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