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理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
虽然,在现实生产中,不对称状态的轧制过程是绝对的,完全对称的轧制过程是不存在的,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对称轧制现象的理论研究一直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各生产厂家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方面的日益重视下,生产中的不对称轧制现象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这时,计算机以及数值模拟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从现象到本质地研究不对称轧制现象成为了可能。
§1.1轧制理论研究手段的发展及现状
轧制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基本上集中在轧制变形区三维物理场的求解上。它主要包括了对如下变量场的研究:a) 速度或变形场,它模拟了轧制问题的几何演变过程;b) 与速度或变形场相关的运动学变量——应变速度张量、等效应变速度、等效应变以及应变张量;c) 应力状态,包括轧制时的应力及残余应力,它决定了轧件、轧辊及机架的破坏与裂纹生成条件,同时还影响到轧制力及轧制力矩的大小;d) 整个轧制过程的热演变过程。通过对这些变量的研究,则轧制过程所有和冶金结构、质地及最后机械性能甚至冷轧时板形相关的数据都可以确定。不过,由于各变量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性,现实轧制过程的完全模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求解轧制问题时通常都得进行或多或少的简化与假设。轧制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则正是模拟物理场向现实物理场不断接近的过程[1]-[7]。
轧制问题的求解途径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变形准则、平衡假说及求解方法等方面。这里就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不同的求解途径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1.1.1平面变形法
平面变形法是在平面变形假设的基础上应用应力平衡方程求解轧制问题的方法。它以T.卡尔曼和E.奥罗万在平面变形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单位压力微分方程为代表,后来的许多计算单位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基本上均是以他们的微分方程为基础经过一定的简化和假想推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公式主要有以卡尔曼微分方程为基础的A.H采利柯夫法、以奥罗万微分方程为基础的R.B.西姆斯法、适用于冷轧薄板的M.D.斯通方法等[8][9]。平面变形法中材料的变形一般被假设为各向同性、加工硬化的刚塑性变形(V on Mises屈服准则及相应的流动规律)。
平面变形法虽然对现实的轧制过程的简化比较多,但作为最早发展起来的比较成熟的轧制问题的求解办法之一,由于其理论常常以大量的实验数据为基础,所以,以之求得的板带轧制生产中的力能参数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平面变形法长期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即使到了今天,许多轧机的控制系统仍是以A.H采利柯夫、M.D.斯通等人的理论为基础而工作的。
另外,轧制问题的滑移线场解析也常使用平面应变假设。这种技术是建立在一组相互正交的直线或曲线的基础上的,这些线与材料屈服剪应力k方向相对应,这些正交线的网络称为滑移线场。滑移线场解基于以下假设:1)金属各向同性和均匀一致;2)金属刚-完全塑性,忽略加工硬化;3)发生平面应变变形;4)接触边界处剪应力恒定;5)不考虑温度、应变速率和时间的影响[10]。显然,由于上面的假设,使得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绘制滑移线场主要依靠直觉与经验,且必须满足某些条件如静力平衡、屈服准则和边界条件等,使得滑移线场的绘制具有较高的难度。所有这些均使得滑移线场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滑移线场求解轧制问题在七八年代应用较多,进入90年代后则很少见了。如75年,I.F.Collins等用滑移线法分析了不对称热轧过程[11]。
1.1.2上界法
上界法是应用最小能耗原理来近似解析引起金属塑性流动的力的方法。其预测负荷不小于产生塑性流动所需的真实载荷。解析基于满足屈服准则,并确保形状变化几何上独立,而不关心应力平衡方程。
上界法用于求解轧制问题的早期,变形场一般构造得比较简单,方法有二,一是把变形场看成是多边形,而这些多边形被看成是刚性块,块与块之间由其上发生离散剪切的平面分开;二是把其他只要是运动许可的变形场都看成是合适场。一般地,计算后通常要用称为速端图的速度矢量图来检验假定速度场的完全连续性。
采用上界法研究轧制问题的文献很多,如文献[12]中Dyja与Pietrzyk研究的就是关于用上界法分析双材料板的不对称轧制问题的。文中用板与轧辊之间及板与板之间的线性接触表面来简化
系统,并得到了基于一个参数即不同板的压下率而变化的速度场。通过最小能耗原理(上界法),发现不同材料的最终厚度比率是不同轧制参数的函数:总压下量、原始厚度、轧辊半径,屈服应力比与摩擦情况。
显然,由于变形场构造的过于简单,上界法求解轧制问题在早期的求解精度是有限的。其求解精度的大幅度提高,主要在于其和流函数法的结合。
流函数法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以一系列的连续流线来构造变形场,
显然它和前面的
图1-1 流函数法求解轧制问题三维模型
多边形场相比和现实情况更加接近。不过由于流线场泛函的求解一般必须依赖变分法等数值求解手段才能实现,因此其应用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计算机普遍应用之前,流函数在金属成型方面的应用以平面应变挤压过程及通过锥孔的轴对称挤压过程为主,后来又解决了圆柱镦粗这类非定常过程。至于在轧制问题上的应用则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开始,8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流函数法在轧制问题上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如91年,汪家才给出了一种用流函数求解理想刚塑性材料的平面应变轧制过程的方法[13];93年,王振范等则用三维流函数速度场按上界法解析了厚件平辊轧制问题(图1-1),并就厚件轧制中的宽展和侧鼓胀变形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14];96年,Y.M.Hwang等利用流函数和上界理论来分析不对称轧制条件下轧件的弯曲规律和轧制力,得到了与实验较一致的结论[15]。
1.1.3有限单元法
综观平面变形法和上界法的在轧制过程中的应用可以看出,一般都离不开这些假设:工件材料各向同性和均匀一致、忽略应变硬化和应变速率的影响等。然而,实际的轧制过程却是,金属变形时,从力学的流变特征看几乎都是脆性、弹性、塑性、和粘性的复合体;从几何上来讲为三维变形;由于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材料的特性在变形区的不同部位往往也并不均匀一致。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则不是前面的方法所能胜任的,因此这些方法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目前,能够较为普遍地考虑轧制过程的各方面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有限元法。
§1.2有限元技术用于轧制过程的仿真的发展过程
金属成型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大约开始于30年前。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元模拟功能的不断强化,有限元技术在工程设计与计算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16]-[21]。
总的说来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轧制问题的仿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及几个方面,即对金属变形行为的描述、模型的维数、热问题的处理、接触区摩擦的处理、稳态与瞬态流的选择等。
1.2.1对金属变形行为的描述
由于轧制过程材料发生了塑性变形,所以当用有限元的办法对轧制过程进行模拟时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问题就是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在仿真模型中的描述。
有限元法用于模拟轧制问题在对金属变形行为的描述方面基本上经历了从刚塑性到弹塑性到粘塑性到粘弹塑性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