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思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思中学简介
泰兴市洋思中学创办于1980年,原址在泰兴市天星乡洋思村焦岱队,占地面积仅有7亩,26间平房,5个教学班,11名教师。
1986年以后,学校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至2004年,占地面积达104亩,固定资产近8000万元。
2005年8月,泰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学校整体搬迁到泰兴城新区,新校区占地面积207亩,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教学设施一流。
现有教学班65个,教职工382名,学生3264名。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 、“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中共泰州市委、泰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先后作出学习洋思经验的决定。
2002年,学校被评审为中国名校。
学校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家长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坚持面向全体,从初一年级抓起,从基础最差的学生抓起,多年来巩固率、合格率保持100%。
洋思人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实践的过程,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后负担。
学校坚持均衡分班,开全、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课程,保证学生休息、阅读、活动的时间,学校坚持把教会学生做人、生活、相处、学习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刊物都作过长篇报道。
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内参)连续4期长篇介绍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
省内外进洋思中学参观考察者达八十多万人次,学校老师应邀赴省内外500多处介绍经验、上观摩课。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简介
一、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二、教学策略:
①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
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
②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
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③学生自谋自学策略。
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教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④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互相提高。
⑤教师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渗透实施。
三、集体备课:
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②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
③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五确定是统一的;
④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⑤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
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关于洋思中学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
而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洋思中学是一所乡办初级中学。
1980年创办时,只有施教区6个村,2排平房,5个教学班。
但是,2000年初中升高中考试,该校毕业生升学率竟达100%,优秀率高居全市之首,体育达标率超过97%,近视率控制在10%左右,其中70%被所在地省级重点中学录取。
现在在读的1600名学生中,竟有1400余名来自施教区以外的全国各地。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纷纷托关系把自己的子女送进这所地处偏僻乡村的学校。
今年招收新生时,开来的小汽车在校门外停了 4公里------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人的办学理念,也是洋思人的追求目标和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信任。
洋思人口头上念叨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洋思中学的这个信念是由蔡林森校长树立起来的,这是他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并且在洋思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了,才取得了如今这样的效果。
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的小学里上学,成绩均不理想。
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 分改成“88” 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初中班倒数第一,是全镇 26 名未考取的学生之一。
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汉息:“ 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 三个孩子先后离开老家,进了洋思中学读初中。
蔡林森义不容辞地成了三个孩子的“ 辅导老师” 。
每天中午,他叫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习题,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 ?” ,但不告诉她答案,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更正。
孩子拼命地动脑筋,满头是汗,不停地自问:“ 怎么错了?怎么错了?” 蔡林森只是默默地看着孩子,耐心地等待。
等呀,等呀,孩子终于惊喜地叫起来。
蔡林森笑着说:“ 对呀!” 以后,蔡林森利用散步、洗脚和躺在床上临睡前的时间再问一些类似的题目,看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
每天晚上,他还让孩子默写英语单词,错了的,自己更正,并记下来,再反复默写、检查。
星期六回家,蔡林森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一边赶路,一边把本周学习中做错的题目再查一遍,如果错了,就再更正。
这样, 20 几里的乡间小路,成了孩子总结一周学习的“ 课堂” 。
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读完初一,都一跃成为优秀生,并且越来越爱学,越学越好。
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入了党,提了干,现任中国石化二公司财务科长。
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洋思人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结束了课堂上的“满堂灌”、“集体授课”的现象。
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浅入深地紧张地学习的过程。
学生仿佛被扔在海水中学游泳,被送到战场上学打仗那样,急中生智,创造性地学,高效率地攻克知识堡垒,同时,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意志、品质、习惯等等都真正得到了培养。
为保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效果,洋思人有两个措施:
1、坚持“三清运动”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互督互查,分工负责,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
周周清主要验收数学和英语,由教务处、任课老师、优秀学生组织,只验收教材,背单词,讲例题等,要求人人过关.验收组"清"不了的学生,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学生过关.
2、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洋思人有三个“锦囊”:一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合理分班,坚决不分快慢班,调动竞争的力量;二是结对帮扶,优差生同桌,调动合作的力量;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自1991年以来,全校几乎每个学生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教育奇迹。
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洋思人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他们的经验是:
(1)每年暑假教师不休息,集中培训。
先请专家授课,讲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进行教材培训;再按学科、分级组赛课,人人参与,请专家评课。
每年的培训时间都在40天左右;
(2)开展师德教育。
请全国优秀老师、班主任现身说法,宣讲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全体老师的工作热情。
(3)集体备课。
每周分年级、分学科集体备课一次,统一进度、统一教法、统一教案、统一练习,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4)师徒结对。
新老教师间结成“对子”,一个老教师带一个或多个新教师,并建立责任制,保证所有的教师都毫无保留地写教案、出习题,真正做到共同协作、共享资源,缩小班与班之间的成绩差距。
四点体会:
一、洋思人非常“朴素”:课堂导入无华丽词藻,上课很少听到热烈掌声,肯定学生时无溢美之辞,发现错误时决不“和稀泥”而是立即叫停,多媒体的使用无哗众取宠的音响和画面,公开课没有花架子,敢于最大程度暴露差生问题。
二、洋思人非常“务实”: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一上课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课堂上要言不烦,决不拖泥带水,对于初一学生,教师还经常提醒“坐正”。
我们听过课后都感觉到洋思中学的教师粉笔字写得很工整、美观、一笔一划毫不含糊,学生作业速度快,书写工整,每个学习任务都规定时间,课堂上绝不浪费一分一秒,每节课都可提问30个学生左右,可见其校本培训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洋思人非常“合作”:洋思人采用“捆绑式”评价方式,从制度上把老师有效的组合起来,形成合力,群策群力,一致对外。
集体备课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资料共享,课件共用,进度统一,共同进步。
办公室以科组为单位,有利于同科组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集体备课。
四、洋思人非常“高效”: 1、学生效率高。
课间操效率高,学生跑步进入操场;学生吃饭效率高,短短的二十分钟,二千多学生全部用餐完毕;2、学习效率高。
一上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争分夺秒地开始了阅读、解题、板演,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每节课的还要进行当堂训练,节奏之快一般学校的学生望尘莫及,这也是“洋思学生”经过坚持不懈训练的结果。
洋思中学成功之道一
江苏省有个泰兴市,泰兴市有个天星镇,天星镇有个洋思村,洋思村有个闻名遐迩的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是一个奇迹,但实实在在是一个实绩。
这所中学连续十年来一直保持着百分之百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全校几乎每一位学生、每一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优秀率名列全市之首的好成绩。
这所曾经是被称做“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如今已是:省德育先进、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模范学校、省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
于是,远近各地各阶层望子成材的家长,纷纷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受教育,现在25 00名在校生中,有2100多名是交费的外地学生。
于是,各地教育界的同仁纷纷踏来,每天都有几百人前来参观学习。
前来考查的领导与来宾已超过25万人次。
于是商家也打起了“洋思”的主意,竖起了“洋思中学招待所”之类的招牌,一所学校居然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一时间,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洋思旋风”,有人称“洋思热”,有人称、“洋思现象”,洋思中学成了一个迷。
人们在用各种目光打量洋思,不少人也带有各种疑惑,有人赞叹,有人惊讶,有人说:“中国的学校不要说都办成这样,要有一半这样,哪怕只有十分之一这样,中国也就会成为教育强国了。
”
一、洋思中学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
l、神奇的质量。
这所三年制的农村初级中学,入学的学生成绩是其它中学选拔之后录取的,有1/2的学生语文、数学两科成绩不足120分,而入学之后,期中、期未经市里统一检测的成绩又远远高于其它学校。
2001年秋季开学检测编班时,初一新生有一半不及格,但是当期中考试时学生成绩却十分喜人,班班英语成绩平均都在96分以上。
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校长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评判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
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每学期,学校都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年级组向家长作出承诺,汇报承诺情况和今后打算,请家长监督。
学校设了六个校长信箱,欢迎家长随时提出批评改进意见。
每个月,学校都要发一份问卷调查给每位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师、对教学、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填好的
问卷不交给班主任,学生回校时交到门卫处,而大量的统计工作都由学校领导亲自完成。
对家长好的建议,学校尽量吸收;对家长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批评意见,学校毫不怠慢地进行查处、纠正。
到洋思上初一的学生都稚气未脱,大多第一次远离亲人,他们在洋思学习,生活得怎么样,是家长时刻牵挂的。
洋思中学坚持“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不仅抓学生的学习,而且抓行为习惯的养成,从细微处关怀学生,千方百计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鼓舞学生的士气,帮助学生摆脱远离亲人的孤寂感、陌生感,让学生迅速融入洋思大家庭。
今年进校的一位外地学生初到洋思,因为担心被蚊子咬,在厕所里大便拉不出,班主任马老师便一连几次陪他上厕所,为他扇蚊子,直到他习惯为止,家长得知后万分感动。
一(4)班一位学生告诉我们,他有一次晚上12点钟起来上厕所,看到班主任刁老师还没有休息,在—一检查他们的被子盖好了没有。
2000年秋季开学后,一位家长打电话给学校,反映孩子没热水洗澡,学校感到很惊讶,立即进行调查,原来该生洗澡之前不知道要先将冷水放掉,一开见是冷水就不敢洗了。
对这样一件小事,学校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从那时起,要求生活指导老师每次先将冷水放掉,再安排学生进去洗澡,家长对此非常满意。
为了让学生冬天吃上热饭菜,学校定做了几百只泡沫蛋糕盒盖,将每个餐桌上的饭菜罩住;为了安全和减少噪音,将教室里的吊扇全部改装成小型的摇头壁扇。
这些,虽都是些小事,但体现了洋思人“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赢得了家长的称赞和信任。
2、神奇的发展。
1980年,原泰兴市天星镇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合并洋思“五·七”学校和曹园“五·七”学校初中班,在洋思焦岱的荒地上组建洋思初级中学。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依靠区区2.4万元,在 1981年 5月,建立了占地78亩,有26间简易教室,一间厨房、2间厕所的学校,再加上10名老师和5本图书资料。
这就是当时洋思中学的全部家当。
而眼前的洋思中学早已今非昔比了。
它现在占地104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一流的教学楼、综合楼、400米的塑胶跑道、餐厅、浴室、师生公寓。
“我们也不是变戏法的,这一切都是在我们蔡校长的领导下,在我们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取得的。
”谈到这一经历,周桂海副校长感慨万千。
3、神奇的效益。
据泰培元副校长说,现在洋思中学有“三多”:一是要求送子女来洋思读书的家长多。
洋思中学现有学生2500余名,其中外地学生就占了80%。
仅2001年暑期,就有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家长送子女前来洋思报名,尽管学校将计划招生数由14个班增加到20个班,但还是满足不了家长的需要,无奈,学校只好用“捐助费”作为“当箭牌”,但还是挡不住汹涌而来的求学潮。
学校一再做工作,家长们就是不改初衷:只要孩子能在洋思读书,花多少钱我们都心甘情愿。
二是前来考察学习的教师多。
1994年,“洋思之路”声名远播,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教师涌入洋思。
学校无偿接待,压力大、负担重。
为此,从1996年起,他们开始收取每人15元的“考察参观费”,截至2001年7月,洋思“卖经验”收入已多达200万元。
尽管如此,每年来访者仍递增20%左右。
三是应邀外出讲学、讲课和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教师人数多。
据统计,从1994年起,洋思中学有12名教师近百次外出讲学,有12名教师外出上示范课300余节,有7人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特级教师、省名校长和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校长蔡林森还两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与此同时,学校获得的荣誉也与日俱增:省德育先进学校、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模范学校、省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
二、洋思中学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1、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1)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好。
洋思人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坚定有力的八个大字写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也烙在洋思人的心坎上。
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坚信这八个大字,而且洋思人说起这句话时,总是充满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努力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终于成就了洋思中学这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洋思中学的这个信念是由蔡林森校长树立起来的,这是他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并且在洋思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了,才取得了如今这样的效果。
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的小学里上学,成绩均不理想。
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初中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的学生之一。
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汉息:“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三个孩子先后离开老家,进了洋思中学读初中。
蔡林森义不容辞地成了三个孩子的“辅导老师”。
每天中午,他叫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习题,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但不告诉她答案,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更正。
孩子拼命地动脑筋,满头是汗,不停地自问:“怎么错了?怎么错了?”蔡林森只是默默地看着孩子,耐心地等待。
等呀,等呀,孩子终于惊喜地叫起来。
蔡林森笑着说:“对呀!”以后,蔡林森利用散步、洗脚和躺在床上临睡前的时间再问一些类似的题目,看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
每天晚上,他还让孩子默写英语单词,错了的,自己更正,并记下来,再反复默写、检查。
星期六回家,蔡林森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一边赶路,一边把本周学习中做错的题目再查一遍,如果错了,就再更正。
这样,20几里的乡间小路,成了孩子总结一周学习的“课堂”。
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读完初一,都一跃成为优秀生,并且越来越爱学,越学越好。
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入了党,提了干,现任中国石化二公司财务科长。
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
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从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到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
洋思中学成功之道二
(2)信念产生胆识与气魄。
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就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只有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受”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
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恩人真的这样做了。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蔡林森是这样说的,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
在蔡林森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璞),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
让学生由“璞”成“玉”,最有说服力。
事实上,到洋思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璞’,经过洋思人创造性的“打磨”,最终使他们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
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师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蔡林森说:“如果有的学生没教好,那也是暂时的,是因为方法不对。
”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
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
洋思的老师听了不舒服,蔡林森听了很是高兴,他对老师们说:“大家不要‘生气’,应当感到自豪才对。
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
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
”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为风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2001年秋学期,尽管洋思一再扩班,但还是有200多名“特差生”难以进门。
这些学生家长很激动:“我们就相信洋思,来了就不想回去!”只要收下,给多少钱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