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运动条件,优化球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运动条件,优化球类教学
发布时间:2023-03-27T06:47:28.074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10月总第430期作者:尹耀刘友琛王腾[导读] 上述案例立足于常态体育教学,不局限于国际球类竞技运动的标准场地、器材、方法、规则等,运用结构化知识学习思维,准确把握球类项目的运动特征,即技战术学习只有在比赛实战中应用才有价值,创造了适切性更强的运动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口镇中心学校264515
一、实践
案例1:水平四(初一)足球脚内侧踢球、停球技术的学习——小场地4球门2vs2攻防比赛。

(1)运用时机:在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脚内侧踢球、停球的技术之后。

如在2人一组的“右脚踢球、右脚停球——侧向左移动——左脚踢球、左脚停球——侧向右移动”组合练习之后,采用该比赛方式。

(2)场地分组:场地约20m×15m,球门分别在四角,各用2个标志桶替代,宽约6m。

课堂分组时,每小组8人,各方4人,场上比赛2攻2守,各方2个球门;场地外各2人均分属于不同方。

(3)方法规则:猜拳决定攻守方或球门,由中线开球,采取脚内侧踢、停球技术进行比赛。

球进入对方任意一个球门得1分,先得2分为胜。

场外每人1球,在比赛时熟悉球性,并负责所在界线范围的界外球,先交球给场上拥有球权的一方继续比赛,再立即捡出界的球,继续熟悉球性。

一方获胜后,场上队员与熟悉球性的队员交换,继续比赛。

(4)变化拓展:一是当脚内侧踢、停球技术不熟练时,采取“单腿跳”的方式移动防守,得、失球权后立即攻防转换,逐步改为正常的脚步防守。

二是当学生总是扎堆儿时,采取固定区域方式,将每方两名队员的活动区域分别限定在相应的前场、后场。

如果超越限定的半场区域,则采取失去球权或罚任意球的方式处理。

三是多种积分方式。

先得2分为胜一局,三局两胜制。

或将轮换后的得分累计,根据积分多少决定最终胜负。

四是根据场地大小及学生基础、后续技战术学习需要,增加场上人数为3vs3甚至多人,场外人数灵活调整。

案例2:水平四(初一)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的学习——小场地2vs2垫球攻防比赛。

(1)运用时机:当学生能够自垫球5次以上,或2人一抛一垫完成5次以上,即可尝试按上述方式进行比赛。

(2)场地分组:小场地6m×4m,网高约1.8m~2m。

课堂分组时,每4人一组,各方2人。

(3)方法规则:猜拳决定发球权或场地,发球方由端线外用手抛气排球至场内为比赛开始,双方仅限垫球方式展开攻守,单人不得连续触球,各方累计最多3次触球。

球落在对方场内得1分,自己垫球失误、球出界、碰触标志杆等失1分;发球权交换进行,先得3分为胜,三局两胜制。

(4)变化拓展:一是利用标准场地中线及3米线、边线、端线延展至周边空地,直接改造多个前述规格的小场地;二是采用特制标志杆拉皮筋方式制成一个简易排球网底座圆盘重8kg,可插可拔);三是初期用气排球或放气排球,器材逐步规范;四是比赛人数根据场地、技战术需要适当增多,逐步强调前后排、位置轮转等规则和技战术要求。

二、体会
上述案例立足于常态体育教学,不局限于国际球类竞技运动的标准场地、器材、方法、规则等,运用结构化知识学习思维,准确把握球类项目的运动特征,即技战术学习只有在比赛实战中应用才有价值,创造了适切性更强的运动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
1.改变技战术难度。

案例1中,脚内侧踢球、停球技术不够熟练,采取“降、增”策略,通过“单脚跳”移动方式来降低比赛防守难度,有利于学生在消极条件下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技、战术。

同时,单腿跳增大了防守难度,运动负荷增加。

案例2中,采取“替、舍”策略,学生不会发球技术,就以抛球代替;不会扣球技术,就舍弃扣球,仅采用单纯垫球方式攻守比赛。

2.改造场地器材。

案例1的场地改造,采用了“减、加”策略,减小场地和球门宽度及高度,增加球门数量,有效增加了各组比赛时间和孩子进球的机会及成功的情感体验。

案例2的创新制作器材,组合式的简易排球网看似简单,实则优点多多:底盘加重不易倒伏,组合拆解方便,器材移动灵活,皮筋高度可调,适合常态下班级多组、男女差异的课堂教学比赛。

笔者还将皮筋调至中间,运用到一抛一垫、对垫的学练比赛中,对矫正抛、垫球力度、方向等效果显著。

以气排球或气不足的球为替代器材,也有效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验。

3.改进比赛方法规则。

案例1对方法的改进,通过固定队员的前后场区域,既改变了学生扎堆现象,使脚内侧踢、停球技术有更大的运用空间和条件,又渗透了场上位置、层次等战术意识的培养。

场边捡球及熟悉球性的设置,既解决了课上因球出界等失误较多造成的时间浪费等问题,保持了场上比赛的实战强度,又保证了场下的技能提升与运动密度。

两个案例的规则改进,人数调整、积分、赛制等较为灵活,比较适用于课上组织操作,既契合了学生不同阶段技战术的学习需求,又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有效促进了技战术学习。

三、注意问题
1.尽快创设条件。

主要体现在时机运用方面。

只要是学生有了一定技术基础,教师就应立即创设“适宜”的运动条件,使其在实战对抗中强化技战术的运用。

当然,也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比赛,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某些技战术上存在的缺陷,然后再进一步强化技术的练习,边练边赛,赛练结合。

2.做到目中有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案例可见,场地分组、方法规则、变化拓展等都属于运动条件的不同侧面,无论何时,均应基于学生技战术水平、心理特点等,着眼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有利于比赛实战的运动条件,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以持续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彰显针对性和实效性。

3.拓宽应用思路。

我们不能仅仅站在一节课或单一技术学习的视角思考前述案例的典型价值。

后续如脚背内侧踢球、排球传球等一系列有关技战术的学习,均可在前述案例之下灵活改进,拓宽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