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
1.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
·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
·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
·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
·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
·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
·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
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
·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
2.一词多义
⑴过
①超过,超越。
例:必有过人之节
·
②错。
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
⑵见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
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
②介词,被。
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
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例:彼其能有所忍
·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
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
··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
··
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
··
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
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
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
惊:使……受惊。
怒:使……发怒。
)
··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
5.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
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
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
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见:被
B.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平居:平日
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备、完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3分)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6.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楚庄王攻打郑国时,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招待楚军。
楚庄王认为郑襄公能够这
样谦卑得对待楚军,那他的百姓也一定值得信任,所以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
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1)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3分)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3分)
4. (3分)D (“全”应为“成全”之意)
5. (3分)D (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
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
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的表现。
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
6. (3分)B (楚庄王是认为郑襄公能够对人谦让,郑国人必定信任他们的国君,并乐意为他们的国君效力。
郑国这样的团结齐心打消了楚国的进攻想法。
)?
7.(1)(3分)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重点词语“折”、“忿”和“就”)
(2)(3分)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或言语神情)都显露出来。
(重点词“王”、“见”和“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