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质量
检测试题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中国动画,到今年已经102岁了。

学校组织同学们在中央美术馆开展“探寻中国动画”的主题研学活动,你所在班级准备制作一期活动专刊,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栏目一:历史回顾。

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介绍材料,请阅读后完成第1题。

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诞生,成为中国美术动画片的
①(来源/起源)。

百年来,中国动画一直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一代代创作者努力把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创作出大量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为世界动画艺术宝库增添新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大闹天宫》《孔雀公主》等一大批动画作品,更是让中国动画在世界舞台上②(叹为观止/大放异彩)。

近年来,中国动画艺术佳作迭出,书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篇章。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姜子牙》等优秀动画电影接连出现,通过孙悟空、姜子牙等充满传统韵味的艺术形象,讲述具有现代气息的故事,表达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观众与这些“老朋友”在银幕③(重逢/相逢)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奔涌向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有同学无法确认文段中三处横线应填入的词语,根据文段内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起源②叹为观止③相逢B.①来源②大放异彩③相逢
C.①起源②大放异彩③重逢D.①来源②叹为观止③重逢
栏目二:特色分享。

下面是一位同学参观后摘录下的一段话。

请阅读后完成2、3题。

中国动画运用水墨写意、青绿山水、民间剪纸等传统绘画手法和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语言。

《白蛇:缘起》里的烟雨江南,既给人似曾相识的文化亲近感,又因艺术形象耳目
一新而引导人走进文化想象深处,获得奇妙的审美体验。

中国动画并非原样复刻传统文化,更不是点缀式使用中国元素,而是以符合现代人接受习惯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并赋予文化形象以新的内涵。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是
充满自信又淘气活泼的现代孩童,他既延续了传统故事中人物的叛逆性格,又增加了担当责任、把握命运的现代意识。

这样的处理,在保留传统形象文化内核的同时,又打破人们对传统故事及角色的刻板印象,在“陌生化”中赋予传统形象新的艺术生命。

这些作品在传统韵味和现代情感交融汇通中,以富
有现代意识的人物建构,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应写为“清”B.“符”应读为“fú”
C.“处”应读为“chù”D.“延”应写为“廷”
3.下列四幅“哪吒闹海”书法作品,按照篆、隶、草、楷书体演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④②③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③②
栏目三:技术提升。

有同学介绍中国动画发展与科技密切相关的内容。

请阅读后完成4、5题。

时代潮流和受众更新对艺术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和提升,动画作品的视听呈现更趋流畅,带给人更强烈的沉浸感。

《白蛇2:青蛇劫起》中巨浪漫天卷来,光焰四射,小青
和白蛇、金色与黑色对撞,水墨韵味和现代动画相辉映,观众如身临其境。

不断发展的动画技术,不仅带来传播载体、制作手段的变化,还助力动画艺术在内容、形式和美学上的深化拓展。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动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开辟了新的可能。

《中国古诗词动漫》系列作品把人物、故事和经典古诗词结合在一起,以事解诗、以诗言理,富有新意。

诗中抽象的情感、朦胧的意境被转化为清新细腻的动画画面,达到了融情于“画”、诗“画”互彰的效果。

4.喜欢动画片的同学,观看影片后在专刊留言区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下列四位同学的留言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大鱼海棠》用动画诠释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使两者相辅相成。

B.《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绚烂的动画效果,让我感受到中国动画在技术和艺术上的精益求精。

C.《白蛇:缘起》里的白娘子清丽高雅、《小门神》里的神荼滑稽幽默、《姜子牙》里的姜子牙
睿智沉稳,这些动画人物个性鲜明,深受观众喜爱。

D.中国动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还
成为一部由音视频写就的史书。

5.活动专刊需要一副对联,同学们对上下联中有的内容拿不定主意。

根据三则栏目的内容,请你帮他们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联:______追求保留______
下联:一路探索______时代表达
A.百年现代气息展现B.不断传统韵味再现
C.百年传统韵味展现D.不断现代气息再现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看手机和电视造成的。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菜鸟驿站采用共同配送的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快递员的派件效率。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B.《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C.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

D.《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8.《关雎》开头写男子想大胆追求美丽贤淑好姑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现友情可以克服空间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10.______,不复出焉,______。

(《桃花源记》)
(二)阅读《蒹葭》,完成11-13小题。

(7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1.对《蒹葭》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蒹葭》和《关雎》都是爱情诗,但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
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D.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12.同学要吟诵《蒹葭》,请选择最为恰当的一项为其配乐()(2分)
A.《平沙落雁》——婉转悠扬
B.《十面埋伏》——壮丽雄伟
C.《忆故人》——感伤惆怅
D.《高山流水》——清新明快
1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的开头两句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______手法,展现了一幅______(特点)的秋景图;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道路的______(特点),“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现出主人公对伊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16题。

(8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qī: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记之而去去世已久去留两便扬长而去
B.其境过清香远益清山清水秀冰清玉洁
C.可百许头可歌可泣不可思议明灭可见
D.凄神寒骨嘘寒问暖十年寒窗唇亡齿寒
15.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点缀,参差不齐。

理解:语言简洁生动,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松缓慢,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理解:描写潭中鱼,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目的是衬托潭水清澈。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理解:用比喻表现溪水曲折蜿蜒的样子,非常形象。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理解:用溪岸比喻狗的牙齿,突出溪岸参差不齐的特点。

16.【甲】【乙】两文作者面对美景,分别产生怎样的情感?(分别用两字概括)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简要解释。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名著阅读(共4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后完成17题。

《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

“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
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
所在。

三是“会意”。

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
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17.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象形字B.指事字C.会意字D.形声字
18.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B.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

《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说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
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紫禁城建筑的采光》,完成19—21题。

(9分)
紫禁城建筑的采光
①在电灯发明以前,自然光几乎是建筑物日间照明的唯一光源。

通常情况下,自然光没有具体形态,但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对其形态与颜色进行塑造后,能给人们带来人工光所无法比拟的清晰、健康与富有生气的体验过程。

有研究显示,建筑设计时进行自然采光可以丰富室内光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并使人身心更加健康。

②如何最大程度地引进自然光源,是古代建筑师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这方面,紫禁城的建造者们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经验。

③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均坐北朝南,即南立面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建筑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

如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

当隔扇门窗
开启时,可使更多的阳光斜射到殿内。

从地理学角度而言,北回归线穿过了我国的南部地区。


应的,我国大部分区域处于北温带,该区域的日照特点为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起,而又从西边方向落下。

因而“坐北朝南”的布局能使建筑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

④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柱高三分之一左右的尺寸,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

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使光线变得柔和。

更重要的是,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使室内保持阴凉;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⑤相比而言,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

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的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烦扰。

⑥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等建筑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金砖地面、朱红立柱和浅黄色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

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

后者经阳光照射表面时,则给人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

建筑材料对光的反射,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⑦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

紫禁城建筑早期的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

宫廷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透光及防风御寒放果好。

从清代唐熙朝开始,海上留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开开始便用于乔心殿等建筑门窗上。

玻璃的应用,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⑧紫禁城古代建筑的采光方法简易科学,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亦可提供有效参考。

1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最大程度进行自然采光是紫禁城建筑采光设计的重要特点。

【乙】紫禁城建筑在南立面开门窗的设计考虑了我国的地理条件。

【丙】紫禁城的挑檐设计主要是为了使照进室内的光线更为柔和。

20.请将文章①—⑦段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3分)
21.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坐南朝北,阳光无法照射进屋内,导致屋内采光很差。

怎么办呢?他的妙招是在北墙上开了四扇窗子,又修了几面白色矮墙围起庭院。

一番改造后,屋内变得明亮起来。

请观察示意图,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中的相关知识,说明“项脊轩”内变得明亮的原因。

(4分)
【链接材料】
为什么大多数民用飞机都是白色的?飞机的颜色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安全。

白色具有极强的反光能力。

因而,在夜间,白色涂装的飞机显色度和辨识度较高,在地面上或空中不易发生相撞事故。

另外,停机坪上的飞机在面对太阳直射时,白色涂装能高效反射日光,使机舱内温度不致过高,让乘客感到舒适,同时也保护了内部的电子设备免受高温煎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看社戏》,完成22-24题。

(共12分)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①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②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

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

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

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

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③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

豫剧毕竟姓豫。

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④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

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

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⑤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

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

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味。

⑥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儿转到了后台。

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

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

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

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

尤其是那胭脂,很像是廉价的广告颜色。

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⑦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⑧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

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⑨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

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

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滋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⑩我心里酸酸的。

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⑪“妈,你看!”儿蓦地打断我的沉思。

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⑫“这孩子多大了,怎么出来演戏还带着?”
⑬“六个月了。

不带咋办,扔在家里没人带。


⑭“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⑮“没办法,就是吃四方的命呗。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有二十年了。

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养儿子。

⑯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

“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

我帮她抱孩子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⑰第三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

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
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

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之大。

“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

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
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⑱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

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

我怕听那些话。

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22.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赏析划线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作者明白和懂得了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写作(共40分)
25.在青春飞扬的年华里,定然有人、事、物、景润泽过你的心灵:它可以是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让你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它(他或她)可以是社会中的某事某人,让你发现生活的美好;它也可以是自然界的鸟语花香,召唤你与自然相拥……请以“润泽”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六、附加题(共20分)
社会大课堂,处处皆语文。

请阅读两段参观记录,完成26-29题。

(一)小龙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

阅读后,请完成26-27题。

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①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

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②
26.对文段中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提供”的“供”,读gòng 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
C.“通讯”的“讯”应写为“迅”D.“殷商”的“殷”读yīn
27.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2分)
A.①。

②。

B.①。

②?
C.①,②?D.①,②。

(二)出北海,入故宫,小龙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

阅读后,请完成28-29题。

【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

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乙】
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

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

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

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图1)【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

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

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