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16个重点实验高频考点》复习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中考物理
16个重点实验高频考点复习汇总
实验0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一、实验图示二、基础技能
1.水浴法加热的优点(受热均匀)
2.搅拌器的作用(通过搅拌使固体受热均匀)
3.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三、注意事项
1.实验器材的安装顺序(自下而上)
2.选用较小固体颗粒实验的目的(易均匀受热)
3.水浴法加热固体熔化的条件(固体的熔点低于水
的沸点)
四、实验分析
1.熔化前后的图像的倾斜程度为什么不一样(同种
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
2.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给烧杯加热,而试管中
的水不会沸腾的原因(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
不变,试管中的水不会继续吸热)
3.烧杯口处的“白气”、试管与烧杯壁上水珠的成
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五、实验结论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态;
4.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升高。

实验0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实验图示二、基础技能
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测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并比较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注意事项
1.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便于观察像与另蜡烛在水平
桌面上重合)
2.实验在较暗处做的目的(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3.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应与物体同侧
四、实验分析
1.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原因(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也体现了等效代替法)
2.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防止有重影形成,以及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做此实验时在桌面辅一张白纸的目的(留实验痕迹,便于测量)
4. 实验中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的目的(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5.选用方格纸比白纸好的原因(能更加准确地确定像与物的位置)
6. 多次改变蜡烛位置进行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五、实验结论
1.像和物大小相等;
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左;右相反的虚像。

实验0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实验图示 二、基础技能
1.实验前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
高度的目的(让像成在光屏中央)
2.测量焦距的方法(找到等大、倒立的实像,物体
到透镜距离的一半即为焦距) 三、注意事项
1.实验要在较暗环境(现象明显)
2.验证光路可逆性方法(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
后,仍能成清晰的像)
四、实验分析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υ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 >υ>f 照相机 u =2f
倒立 等大 实像 υ=2f 2u f 测焦距 2f >u >f
倒立 放大 实像 υ>2f 投影仪、幻灯 机、放影机 u =f
不成像 测焦距 u <f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1.移动光屏,接收不到烛焰的像(三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位于焦点上或者在焦点以内;像距超出了光屏能移动的最大距离)
2.蜡烛变短,像在光屏上位置变化(像逐渐向上移动)
3.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优点(可以使所成的像稳定并容易对比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像变暗,但依然完整) 五、实验结论
六、口诀方法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不成像;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一焦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同侧正,物近像近像变小。

实验04.测量固体密度
一、实验图示 二、基础技能
1.天平的调节方法(左高左调,右高右调)
2.影响天平测量结果:
①砝码缺损:测量结果偏大;
②砝码粘物:测量结果偏小;
③指针偏左未调平:测量结果偏大;
④指针偏右未调平:测量结果偏小;
⑤游码未归零调平:测量结果偏大;
⑥物体与砝码放反,移动游码:测量结果偏大。

3.量简的使用方法
(①不估读;②凹液面底部靠近哪个刻度读哪个;③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④俯
视偏大;⑤仰视偏小)
三、实验进阶
在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中,如果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则所测密度值偏大,因为固体上沾了水,使所测的固体质量偏大;测量固体的体积时,若仰视量筒读数,则所测密度比真实值偏大,俯视偏小。

四、实验分析
1.测固体质量m ;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体积V 1;
3.将固体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体积V 2;
4.计算密度:21
m V V ρ=-; 5.先测质量,质量较准确;先测体积,体积较准确。

实验05.测量液体密度
一、实验图示 二、基础技能
1.天平的调节方法(左高左调,右高右调)
2.影响天平测量结果:
①砝码缺损:测量结果偏大;
②砝码粘物:测量结果偏小;
③指针偏左未调平:测量结果偏大;
④指针偏右未调平:测量结果偏小;
⑤游码未归零调平:测量结果偏大;
⑥物体与砝码放反,移动游码:测量结果偏大。

3.量简的使用方法(①不估读;②凹液面底部靠近哪个刻
度读哪个;③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④俯视偏大;⑤仰
视偏小)
三、实验进阶 1.若先测液体的体积,再分别测出烧杯及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则测出的液体密度较实际液体密度偏小。

原因:粘杯,所测质量偏小;
2.若先测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再测出液体的体积,则测出的液体密度较实际液体密度偏大。

原因:粘杯,所测体积偏小。

四、实验分析
1.测液体与容器的总质量m 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 ;
3.测出容器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 剩;
4.计算密度:m m V ρ-=
总剩。

实验06.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一、实验图示 二、基础技能
1.砝码的作用(改变压力的大小)
2.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三、注意事项
1.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块,
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
2.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块的原因(①使弹簧测力计示数
等于木块实际受到的摩擦力;②弹簧测力计指针处于平衡
状态,便于读数)
四、实验分析
实验装置改进:此装置的优点是不要求木板做匀速直线运
动,采用拉动木板的方法,易于操作;读数时,弹簧测力
计是静止的,便于准确读数。

五、实验结论
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和运动速度无关
实验07.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一、实验图示二、实验方法
1.转换法(通过小车移动距离来反映阻力的大小)
2.控制变量法(改变木板上所铺的材料来改变小车受到的
阻力)
3.科学推理法(物体不受阻力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小,
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注意事项
每次实验都使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释放的目的(保证
小车到达水平面速度相同)
四、实验分析
1.毛巾和棉布的作用(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阻力)
2.小车滑到斜面底端后继续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
3.小车最后停止运动的原因(小车受力不平衡,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五、实验结论
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

推理可知,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08.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一、实验图示二、基本技能
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用手轻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的液柱能否
灵活地上升下降)
三、注意事项
U形管中滴少许红墨水(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四、实验方法
1.转换法:U形管中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反映压强的大小。

2.控制变量法: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中,且深度相同,改变金属盒的方向;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中,且方向相同,改变金属盒的深度;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方向也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

五、实验结论
1.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相等;
2.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六、实验归纳
深度的理解:自由液面到该点的竖直距离,与容器的形态无关。

实验09.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一、实验图示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弹簧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以不同的体积浸入同一种
液体一v 排
2、弹黄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分别浸在不同液体的同一
深度一液体密度
3、弹簧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分别浸没于相同液体的不
同深度一深度 h
三、注意事项
弹簧测力计静止后再读数。

四、实验分析
1.“称重法”测算浮力(F浮=G-F示)
2.阿基米德原理的相关计算(F浮=G排液=ρ液gV排)
3.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4.图像分析(F浮-h图像如图中a所示,F示-h图像如图中
b所示)
5.比较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无关)
6.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五、实验结论
1.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实验10.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实验图示二、基本技能
1.弹簧测力计——垂直于杠杆且不能估读;
2.调节杠杆平衡——杠杆左侧向上倾斜,平衡螺母向左调节;左侧向
下倾斜,平衡螺母向右调节,即“哪边高调向哪边”;
3.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的目的——减小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三、注意事项
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便于测量力臂。

四、实验分析
1.移动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方便测量力臂)
2.在杠杆平衡时,两边同时增减砝码后,判断杠杆是否依然保持平衡(看支点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若不相等,则哪边的乘积大,杠杆就向哪边下沉)
3.将一端的砝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更方便)
4.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五、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F z ﹒L 2)
实验1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实验图示 二、基本技能
1.滑轮组绕线画法(通过计算先确定绳子段数n ,再根据
“奇动偶定”绕线);
2.测量工具的用途(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的大小;刻
度尺: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

三、注意事项
1.弹簧测力计读数要求(匀速竖直向上拉动过程中读
数);
2.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造成的误差(读数与实际相比
偏小,测得的机械效率偏高);
3.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始末位置的目的(便于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四、实验分析 1.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W 有=Gh ,W 总=Fs ,s =nh )
2.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动滑轮的重力有关)
3.滑轮组机械效率小于1的原因(绳子、 动滑轮、摩擦总会存在)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及器材间的摩擦)
五、实验结论
G G nF G G η=
=+动 (忽略绳重和摩擦) 1.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就相对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2.所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就相对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3.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

实验12.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一、实验图示 二、基本技能
1.实验仪器的读数:天平、温度计、停表;
2.停表(记录加热时间);
3.天平(称量加热物质的质量);
4.温度计(测量物质吸热前和吸热后的温度);
5.玻璃棒或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受热均匀)。

三、注意事项
1.实验前选相同规格的加热器及初温和质量相同的不同
液体;
2.在实验中,若用酒精灯加热,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为了使物质均匀受热,可采用水浴法加热。

四、实验分析 1.选用相同热源的原因(保证相同加热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2.能否换用电热实验装置探究?应注意什么?(可以;实验中应用相同材料的电阻丝进行实验)
3.记录加热时间的意义(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4.换用不同物质进行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5.用图像、实验数据分析(判断吸热能力),总结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论
1.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或降低)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相等;
2.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相同时,同质量的物质,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常作为冷却剂、取暖剂、防冻剂等;
3.比热容大“难升难降”;比热容小“易升易降”。

实验13.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实验图示二、基本技能
1.电压表: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
路中的电流。

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注意“量程的选择”
和“分度值的大小”)。

三、注意事项
1.电表的连接(“+”进“-”出);
2.滑动变阻器滑片P(最大阻值处);
3.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四、实验分析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a.保护电路
b.I-U实验:用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或通过R的电流;
c.I-R实验: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电阻两端电压
U不变;
2.不能用小灯泡代替定值电阻(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3.故障分析(有短无断,同外反内);
4.I-U图像(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的直线)和I-R图像。

五、实验结论
1.电阻R一定时,通过电阻R的电流I跟电阻R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
2.电压U一定时,通过电阻R的电流I跟电阻R的阻值成反比;
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控制电压的方法是电阻怎么换滑动变阻器怎么调,即换大调大,眼睛看着电压表,与第一次实验时电压值相等。

实验14.伏安法测电阻
一、实验图示二、基本技能
原理:
U
R
I
1.电压表: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
中的电流;
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注意“量程的选择”和
“分度值的大小”)。

三、注意事项
1.电表的连接(“+”进“-”出);
2.滑动变阻器滑片P (最大阻值处);
3.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4.表格设计时,要有平均值部分(只针对测定值电阻)。

四、实验分析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a.保护电路;
b.改变电阻R 两端的电压或通过R 的电流。

2..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对于定值电阻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五、实验结论
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之比。

实验15.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一、实验图示 二、基本技能
1.电流表的使用与读数
①电流“正进负出”;②与被测电路串联;③量程由
U I R =额
或P I U =额
决定。

2.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 ①电流“正进负出”;②与被测元件并联;③量程由被测元件的额定电压及电路电压决定。

三、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最大阻值处。

四、实验分析
1.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加在小灯泡两端电压);
2.电路故障分析
①电流表示数异常:无示数——与电流表串联的电路发生断路满偏量程选择过小;
②电压表示数异常:无示数——与电压表并联的电路发生短路;接近电源电压——与电压表并联的电路发生断路;
③灯不亮:电路完好——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太大;电路故障——灯泡断路或短路;
④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表示数不变:滑动变阻器没有按照“一上一下”的原则连接。

3.多次测量的目的(比较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及灯泡的亮暗与电功率的关系);
4.不能将多次测量求出的电功率的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压改变,功率也改变);
5.U -I 和P -U 图像的应用
根据绘制的小灯泡U -I 图像曲线,读出某点电流值和电压值,得出该点小灯泡的电功率;根据绘制的小灯泡P -U 图像曲线,可以直接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五、实验结论
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电功率就越大,灯泡就越亮: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

实验16.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一、实验图示二、基本技能
1.转换法——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比较产生电热
的多少;
2.控制变量法——相同电热丝并联(R)、不同电热丝串联
(I)、秒表(t)。

三、注意事项
1.加热物质(质量和初温相同的同种物质);
2.完全相同的容器、玻璃棒、温度计。

四、实验分析
1.温度计的作用:通过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反映产生热量的多少。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多次实验,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3.被加热的材料选择煤油或空气而不是水的原因:煤油或空气的比热容比水的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变化大,效果明显且安全。

4.温度计和气球反映产生热量的多少时,哪个更好:气球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但不能准确反映;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但现象不明显。

五、实验结论
①在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②在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导体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③在导体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相同时,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以上归纳的16个实验,预计将是2024年中考物理中对实验的考察部分会有较高可能遇到的考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