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三单元《基因的本质 》单元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单元测试卷三
第3章基因的本质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的核苷酸中,在DNA结构中不可能具有的是( )
解析:①观察四个选项,确定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部分都存在;②比较四个选项中的碱基,发现选项B中有U,U是RNA特有的碱基,而不是构成DNA的碱基,由此确定答案。
答案:B
2.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的DNA分子数与基因数相同
B.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
C.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大致相同
D.每个基因的长度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基因的说法。
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如大肠杆菌拟核中环状DNA分子上就有大约4400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与染色体行为一致;构成人的基因的碱基对不超过2%,其比例很小,每个基因的遗传效应不同,其长度有所差别,平均长度约为1000个碱基对。
答案:B
3.如下图所示,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蛋白质和多糖都不是遗传物质。
将R 型无毒细菌转化成S 型有毒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
用DNA 酶处理DNA ,就会使DNA 分解,失去转化功能。
答案:A
4.一个DNA 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两条子链( )
A .是DNA 母链的片段
B .与DNA 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 .与DNA 母链相比,一定有所变化
D .与DNA 的两条母链分别相同
解析: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每条DNA 子链与其模板母链互补,与它的非模板链相同。
答案:D
5.用一个以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该细菌解体后释放出32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噬菌体,则其中含有32P 的噬菌体有( )
A .0个
B .2个
C .30个
D .32个
解析:标记了一个噬菌体,等于标记了两条DNA 链,由于DNA 为半保留复制,两条母链各进入两个噬菌体内,以后不管复制多少次,最终都只有2个噬菌体被标记。
答案:B
6.DNA 分子中胸腺嘧啶的数量为M ,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q ,若此DNA 分子连续复制n 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 )
A .(2n -1)M
B .M (1/2q -1)
C .(2n -1)·M (1-2q )/2q
D .(2n -1)M /2nq 解析:DNA 中T 为M 占总碱基数比例为q ,设总数为x ,则M x =q ,x =M q ,此DNA 分子中含有鸟嘌呤数应为G =(M q -2M )/2,复制n 次共产生2n
个子DNA 。
故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
苷酸数为(2n -1)·(M q -2M )/2=(2n -1)·M (1-2q )/2q 。
答案:C
7.一个基因平均由1×103个核苷酸对构成,玉米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生殖细胞内的DNA 合计约有7×109个核苷酸对,因此每条染色体平均有基因的个数是( )
A .3.5×106
B .3.5×105
C .7.0×105
D .1.4×106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由生殖细胞中DNA 的核苷酸对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个基因平均核苷酸对数)即可算出每条染色体平均含有的基因数目。
答案:C
8.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 型、R 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cd 段上升的原因是S 型菌降低了小鼠的免疫能力
B .曲线ab 段上升,是因为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 型菌的抗体
C .曲线bc 段下降的原因是绝大多数的R 型菌转化成了S 型菌
D .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是因为R 型细菌内DNA 发生了重组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及免疫知识,本题较难。
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引起小鼠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使bc 段减少,但R 型细菌不会马上减少,因为免疫应答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故R 型细菌ab 段增加;在S 型细菌与R 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同时,部分R 型细菌转化形成有毒的S 型细菌,这是基因重组。
S 型细菌能引起小鼠患坏血病,从而使小鼠免疫功能降低,即R 型细菌和S 型细菌均增多,如cd 段。
答案:C
9.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发生转化的细菌和含转化因子的细菌分别是( )
A .R 型细菌和S 型细菌
B .R 型细菌和R 型细菌
C .S 型细菌和S 型细菌
D .S 型细菌和R 型细菌
解析:在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后来被艾弗里及其同事证明这种“转化因子”就是S型细菌的DNA。
答案:A
10.(2011·广东高考)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可知( )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第①②组实验说明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无关,A、B项错误。
第③组实验说明DNA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有关。
第④组实验说明DNA被水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C项正确。
①~④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答案:C
11.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物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但不是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没有DNA的生物,也就没有遗传物质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具体分析如下:
12.(2010·海南高考)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C.2、3 D.2、4
解析:因为DNA是遗传物质,所以判断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应该分析“杂合”噬菌体的DNA来自哪。
因此,组成成分为甲的DNA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分为乙的DNA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答案:B
13.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 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
B.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使R型菌转化的因素
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解析:设置的目的是体现出对照性原则,是用来与只用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形成对照,通过这种对照说明S型菌DNA的作用。
答案:D
14.(2011·徐州高一检测)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
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其中含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出来,所以在上清液中出现少量放射性。
答案:A
15.从分子水平鉴定物种可以依据( )
A.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结构
B.DNA分子中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C.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D.DNA分子中含氮碱基的排列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DNA的结构和复制。
通过研究DNA的结构,我们知道DNA分子的含氮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而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只是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所以从分子水平鉴定物种可以依据DNA分子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即含氮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答案:D
16.艾弗里及其同事用S型肺炎双球菌中的各种提取物和R型肺炎双球菌进行了著名的体外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证明了R型菌是无毒性的
B.证明导致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推出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答案:B
17.保证准确无误地进行DNA复制的关键步骤是( )
A.解旋酶促使DNA的两条链分离
B.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碱基进行互补配对
C.配对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D.模板母链与互补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解析:注意题中强调的是准确无误这个关键词,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
答案:B
18.某双链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
该DNA在连续复制时,对所需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
B.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A)个
C.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D.不论复制多少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等于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数目解析:DNA每次复制时,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等于原有DNA分子中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
答案:D
19.(2011·盐城高一检测)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DNA应为②
B.子二代DNA应为①
C.子三代DNA应为④
D.亲代的DNA应为⑤
解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依据这一特点来分析,⑤为亲代DNA,②为子一代DNA,①为子二代DNA,③为子三代DNA。
不可能出现④中的情形。
答案:C
20.(2010·山东高考)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解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所以把蚕豆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3H标记。
再把这样的细胞放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此时DNA分子一半含放射性,一半不含放射性,由于中期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存在于同一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故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放射性。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6分)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作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干表格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注入细菌的只有含32P的DNA,而含32S 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在细菌内,以噬菌体DNA为模板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原料来自细菌体内含31P的脱氧核苷酸和含35S的氨基酸,合成的子代噬菌体DNA有的既含31P又含32P,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只含35S。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1)32P、31P (2)35S (3)DNA是遗传物质
22.(8分)用某生物的一个DNA分子和标记放射性同位素3H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以及所需能量复制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请分析回答:
(1)除上述DNA复制所需的条件外,还需要__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的____________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____________保证了复制准确进行。
(3)复制出的第一代中的一个DNA分子中,含有3H的链有____________条;在这代DNA 分子中,含3H的链的碱基序列相同吗?____________。
答案:(1)酶(解旋酶和聚合酶) 解旋、使合成的子链和母链合成双螺旋结构
(2)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1 不同
23.(6分)上图表示某生物的一个DNA分子片段。
据图回答:
(1)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2)b链的碱基排列顺序自上而下应是____________。
(3)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的链与____________相同。
答案:(1)氢键断裂(2)CGACTT (3)a和b
24.(8分)杜伯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低浓度的胰蛋白酶处理蜜蜂的染色体,结果只
剩下一条能被龙胆紫染色的线,后用脱氧核糖核酸酶处理,这条线又不见了。
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证明,染色体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理由是__________。
(2)根据(1)的结论,结合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及生殖过程中的行为,论证“染色体是DNA
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使染色体的蛋白质分解,只剩下DNA;再用脱氧核糖核酸酶处理,DNA也被分解消失(2)因为DNA是染色体的成
分之一,在经减数分裂的有性生殖过程中,DNA随染色体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因此说染色体
是DNA的载体
25.(6分)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做了如下实验:将大肠杆菌放在含15NH4Cl的培
养基中繁殖几代,其DNA由于15N的加入,而比普通大肠杆菌的DNA重1%,再将含15N的DNA
大肠杆菌移到含14NH4Cl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其DNA的质量为中间类型。
如果再继续繁殖
一代,结果出现两种质量的DNA,即中间型和轻型。
提取所有这些不同质量的DNA分子放在
离心机内离心3个小时,结果,这些DNA在试管内分成三条带。
如下图请分析说明:
(1)a带的DNA是( ),b带的DNA是( )。
A.两条单链都含15N B.两条单链都含14N C.一条单链含15N,另一条单链含14N
(2)以上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C (2)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26.(11分)图示科学家对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序,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朱红眼与深红眼基因为________(“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该染色体上
的所有基因能否在后代中全部表达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计算一条染色体中基因的碱基对数量,是否遵循A=T,C=G的原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基因研究揭示,人类蛋白质有61%与果蝇同源,43%与线虫同源,46%与酵母菌
同源,人类17号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几乎都可以在小鼠11号染色体上找到。
这表明构成各
种生物的生命物质具有________,同时,生命物质的同源程度是生物进化上证明________
的有力证据。
解析: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
而朱红眼基因与深红眼基因均位于同一条
染色体上,故应属非等位基因,不同生物的蛋白质或基因具有同源性,表明生物间有亲缘关系,且同源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答案:(1)非等位基因不一定当出现杂合体时,隐性基因不能表达
(2)是,因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双链DNA分子
(3)同源性生物间亲缘关系
27.(15分)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具有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
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
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填“是”
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再用噬菌体
去感染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2)因P元素在DNA中含有,在噬菌体的蛋白质中不含有,故32P只能进入噬菌体的DNA中,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后到用离心机分离,时间如果过长会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证明了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5)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因此不能用N 标记DNA;(6)因噬菌体的繁殖需要在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因此,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要先用35S标记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才可以得到被35S标记的噬菌体。
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3)a.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4)DNA是遗传物质
(5)不能因为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6)大肠杆菌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