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新高考试题地理11月刊考点05 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05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20·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三月考)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它是河流与海、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湖泊扇三角洲前缘地带的地层垂直剖面示意(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河流搬运作用较稳定,则K1~K4期间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
A.湖泊水位B.流域内植被
C.湖水温度D.流域降水量
2.与K2时期相比,K3时期
A.沉积体坡度更陡峻B.沉积时间更短
C.沉积物颗粒更均匀D.沉积体体积更小
【答案】1.A 2.C
【解析】1.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影响湖水对河流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影响到泥沙的输送距离。

一般而言,湖水水位高,顶托作用强,河流水流速下降越快,泥沙输送的距离越近,K1~K4期间沉积体距湖岸某固定点的距离变化大,表明湖泊水位变化最明显,A正确;流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可以影响河流的含沙量,进而影响泥沙沉积的厚度,但是对泥沙输送的距离影响较小,B错;湖水的温度与泥沙沉积关系不大,C错;流域降水
量能够影响河流的输沙量,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搬运作用较稳定,说明河流的输沙量和输沙能力变化不大,D错。

故选A。

2.与K₂时期相比,K₃时期泥沙输送的距离远,说明该时期湖水的顶托作用小,河流流速下降慢,泥沙沉积速度慢,分选性好,沉积物颗粒更均匀,C正确;由图可知,K₃时期沉积体的坡度更和缓,体积更大,AD错;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沉积时间的长短,B错。

故选C。

【点睛】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其山脚地形地貌、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以及稳定水体沿岸风浪的大小均会影响扇三角洲的形态,并且在扇三角洲前沿多发育有辫状河流。

(2020·黑龙江道里·哈尔滨三中高三月考)在平原地区的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

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A.云贵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
4.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原因是()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下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答案】3.B 4.D
【解析】3.分析材料可知,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
长江中下游平原,故选B。

4.由图形信息可知,牛轭湖形成后,很少有湖水流出,与原有河道断开,不受下游河道淤积影响,A、C 错误;人类过量引水不属于自然状态,B错误;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缩小直至消亡,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认真分析图文信息即可。

(2020·湖南雨花·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在距今80万年前,沂河和柴汶河分别是源头独立的河流。

距今约3.7万年,柴汶河溯源侵蚀,袭夺了沂河。

下图分别是沂河与柴汶河距今80万年前和现今的河流状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距今80万年前,柴汶河源头与沂河间的分水岭海拔高度约为()
A.200米B.300米C.400米D.500米
6.距今80万年前,柴汶河图示河段的河流特征有()
A.水流速度较慢B.河谷为V型谷C.河漫滩面积大D.河流含沙量小
7.引起柴汶河袭夺沂河的原因是()
A.岩石类型单一B.植被覆盖率差异
C.地壳水平运动D.侵蚀基准面差异
【答案】5.C 6.B 7.D
【解析】5.柴汶河源头海拔在350米以上,柴汶河源头与沂河间的分水岭海拔高度略高于300米,故选C;
沂河的源头都没有500米,故D错。

故选C。

6.柴汶河图示河段为河流的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谷为V型,河漫滩面积小,河流含沙量大;故选B。

7.引起柴汶河袭夺沂河的原因是:柴汶河的河床水位低于沂河,侵蚀基准面差异是袭夺的必备条件,D正确;岩石类型单一、植被覆盖率差异、地壳水平运动不是引起柴汶河袭夺沂河的必然原因,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020·岳麓·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下图为宁夏平原及其周围地区地形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贺兰山的构造地貌类型是
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火山
9.关于宁夏平原形成过程的推断,正确的是
A.岩层断裂下陷,黄河携带的泥沙冲积形成
B.贺兰山隆起,拦截大量洪积物沉积而成
C.岩层断裂下陷,西北风挟带沙尘沉降而成
D.贺兰山隆起,东南风挟带沙尘沉降而成
【答案】8.C 9.A
【解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8.从图中可以看出,岩层出现了断裂,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在断层两侧,宁夏平原一侧的岩层下降,是地堑构造,会形成谷地,贺兰山一侧的岩层上升则是地垒构造,会形成断块山。

故C正确。

9.从图中可看出,宁夏平原先是经岩层断裂下陷,之后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

故A正确。

【点睛】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地垒和地堑以及所形成的地貌,结合题中的信息解题,难度一般。

(2020·商河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冰川洞的形成与冰内水流有关,当冰内水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往往冲蚀形成幽深的冰洞,洞口好像一个或低或高的古城拱门。

冰洞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有明显的时间变化。

左图是冰川洞形成原理示意图;右图是冰岛四大冰原分布示意图,阅读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属于冰岛冰川洞形成原因的是()
①冰川表面水流沿落水洞或者冰裂缝到达冰川底部(冰床)形成冰下河②地热或冰床摩擦导致底部冰川部分融化形成冰下通道③冰洞内河流溶蚀作用较强④冰洞内基岩裸露,风化作用显著。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1.图3中最有可能形成典型冰川洞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10.B 11.A
【解析】10.由材料可知,冰川洞的形成与冰川内水流有关,当冰川内水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往往冲蚀形成幽深的冰洞。

①①①皆符合材料提示,只有①不符。

故答案选B。

11.图中a、b所在的瓦特纳冰原面积最广阔,冰盖下中心火山多,地热资源丰富,利于形成冰内水流。

特别a处,离海岸较近,地势较低,利于冰内水流冲蚀而出,形成冰川洞。

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冰川的侵蚀地貌,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冰川洞的形成与流水侵蚀与地热的共同作用形成。

(2020·浙江高三一模)河流阶地是在地壳运动影响下,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原来的河谷超出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阶地面上常有河流沉积物残留。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剖面图。

完成下列小题。

12.形成T1阶地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地壳抬升B.侵蚀作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抬升-侵蚀作用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13.与其他时期相比,T2阶地形成时期该流域()
A.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B.降水较多,河流搬运能力强
C.地震多发,对岩层破坏明显D.气候寒冷,冰川侵蚀更明显
【答案】12.C 13.B
【解析】12.由材料可知,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
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

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T1阶地位于河谷时期地壳相对稳定,堆积大量泥沙,后经历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形成T1阶地。

故选C。

13.读图可知,T2阶地的沉积物为大颗粒的砾石,说明T2阶地形成时期流水的搬运作用强,该流域此时降水较多,河流的流量较大,流速较快,B对。

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地震多发,对岩层破坏明显以及气候寒冷,冰川侵蚀更明显等,形成的堆积物大大小小颗粒都有,ACD错。

故选B。

(2020·山东高三月考)用百度搜索"海森楚鲁景区",常见的景区简介∶"海森楚鲁风蚀地貌景区属于巴丹吉林园区的组成部分,景区怪石林立,岩穴密布(如图),是我国西部地区花岗岩风蚀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是研究风蚀地貌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博物馆。

"然而,随着科考的深入,发现该地岩穴的形成过程为∶气流所携带的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沉积,后随雨水渗入裂隙中;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裂而脱落,逐步形成岩穴(典型的盐风化地貌)。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岩体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A.①B.②C.3D.④
15.图中盐类物质的来源是()
A.花岗岩体中的矿物盐B.封存在地层中的海水
C.雨水中的盐类物质D.季节性湖泊结晶析出的盐类物质
16.关于该地岩穴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①风不仅带来盐类粉尘,也加速水分的蒸发,从而促进风化穴的形成
②昼夜温差大造成岩石表面附近矿物颗粒破裂而产生微裂隙
③水将盐类溶解而渗透到岩石裂隙中,所以该岩穴也是流水直接侵蚀的
④盐风化是一种在陆地上普遍存在的化学风化
⑤干湿交替的局部气候也是造成盐风化的基本条件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④⑤
【答案】14.B 15.D 16.B
【解析】14.结合地壳物质循环图可知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④沉积岩,因为该地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故②正确,本题选B。

15.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部,季节性湖泊封闭、盐度高、枯水期裸露的湖床易结晶析出盐类物质,故D正确。

16.据材料可知,岩穴是典型的盐风化地貌,风带来盐类粉尘的同时也加速了水分的蒸发,从而促进风化穴的形成,故①正确,地处内陆,昼夜温差大,岩石的表层和内部热胀冷缩不同步,造成岩石表面附近矿物颗粒破裂而产生微裂隙,故②正确,该地是风蚀地貌、不是水蚀地貌,故③错,盐风化是一种在陆地上普遍存在的物理风化,故④错,当地湿季盐分渗入岩石,干季湖泊析出盐分,提供盐类物质,所以干湿交替的局部气候也是造成盐风化的基本条件,故⑤正确,本题选B。

(2020·云南五华·昆明一中高三月考)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域面积广,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河道曾多次变迁,未形成大城市。

下图为黄河入海口故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据图推测造成黄河海岸线移动的主要因素为()
A.沉积物与水动力条件变化B.基岩变化与河床抬升
C.地转偏向力的持续作用D.沿岸居民对河流改道
18.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没有形成大城市主要原因是()
①土质疏松、地质条件差②内河航运条件差③水源短缺、土地盐碱多④河口位置不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与1976年至1996年相比,1996年至今()
A.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效显著B.三角洲海岸线向东推进速度快
C.地转偏向力是黄河改道主力D.黄河入海口处气候环境变干燥
【答案】17.A 18.D 19.A
【解析】1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黄河口海岸线移动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变化。

地转偏向力的持续作用主要使河道向右偏,而黄河三角洲一带是南北往返摆动;基岩在地质时期形成后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沿岸居民对海岸线移动影响不大。

故选A。

18.黄河入海口因历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稳定;成陆时间晚,加上海水倒灌等因素影响,土壤水质淡化进程慢,土地盐碱化严重;水量不稳定,下游地区曾多次出现断流;黄河含沙量极大使下游河床泥沙淤积严重,内河航行条件差等未能形成大城市。

对比上海,三角洲地质基础足以满足城市建设条件。

故选D。

19.1976-1996年经历20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明显向东推进路线长,而1996年至今经历24年,向东推进少,可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由①到①的河道变化是河道左偏,并非地转偏向力影响;黄河入海口受海洋影响,气候变化小。

故选A。

(2020·江西临川一中高三月考)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测定玄武岩的硬度远高于各类沉积岩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④②③B.④②①③C.④①②③D.④②③①
21.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背斜顶部受侵蚀,向斜顶部受沉积B.背斜顶部受沉积,向斜顶部受侵蚀
C.背斜、向斜顶部均受沉积D.背斜、向斜顶部均受侵蚀
22.未来一段时期气候暖湿,地壳持续抬升,则图示区域最可能演变为()
A.底部平展的槽谷B.顶平身陡的方山
C.宽广低浅的湖泊D.沟壑纵横的台地
【答案】20.C 21.D 22.B
【解析】20.根据图中岩层和地质构造的特征分析,该地最先发生沉积岩层的挤压,产生褶皱①;后岩层受张力作用,出现断层①;随地壳抬升,岩层受到外力侵蚀形成平坦侵蚀面,后随地壳下沉,在侵蚀面上堆积形成砂砾石层①;最后岩浆喷发,熔穿沉积岩和砂砾石层,喷出地面在砂砾石层上冷凝形成玄武岩台地①,C正确。

故选C。

21.因砂砾石层的下界为褶皱和断层,形成初期地表起伏较大,但后期形成相对平坦而广阔的地面,基岩侵蚀面下无其他沉积岩层,说明背斜和向斜顶部均受到侵蚀形成平整侵蚀面。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如果未来一段时期气候暖湿,地壳持续抬升,则地面整体要受到流水等外力作用的侵蚀,但玄武岩的硬度远高于各类沉积岩层,所以玄武岩台地不易被外力侵蚀,对下部岩层起到保护作用,玄武岩没有覆盖的区域侵蚀加剧,地面逐渐下蚀,从而使玄武岩台地保留下来形成顶部平整、四壁陡峭的方山,B正确。


选B。

【点睛】一般后形成的地质构造可以破坏先形成的地质构造,先形成的地质构造不能破坏后形成的地质构造。

(2020·莒南第二中学高三月考)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24.Ⅱ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的侧蚀拓展B.滑坡体堵塞的作用
C.上游来水量加大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
25.I阶段,新形成在河流左岸的河漫滩()
A.在洪水期不会被淹没B.由河流快速下切而成
C.在河流凹岸侵蚀而成D.由坡面径流侵蚀而成
【答案】23.C 24.B 25.C
【解析】23.读图可知,Ⅲ图中只有古河道,还没有出现滑坡体,表示滑坡之前的情况,可以推断时间是最早的;Ⅱ图中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并且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河面变宽,河流改道,古河道被废弃,可以推断时间较晚;Ⅰ图中,滑坡体部分被侵蚀,被拦蓄的河水下泄,蓄水减少,上游河段河面变窄,现代河道形成,可以推断时间最晚,所以,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Ⅲ、Ⅱ、Ⅰ,C正确。

ABD
错误。

故选C。

24.读图可知,Ⅱ阶段,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蓄水增多,所以河面变宽,B正确,ACD 错误,故选B。

25.读图可知,新形成在河流左岸的河漫滩位于河流的凹岸,是河流在凹岸侵蚀作用形成的;在洪水期会被淹没;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0·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高三月考)浅沟是黄土高原坡耕地上没有明显沟边的槽型地,由坡耕地细沟(由于坡面径流的冲刷使坡面上形成明显的水路和细小的侵蚀沟即细沟)发育而来,并随着持续的再耕作和再侵蚀发展成为切沟(宽度和深度更大的侵蚀沟)。

当暴雨发生时,浅沟流域的坡面径流迅速汇集产生浅沟侵蚀。

浅沟侵蚀的强弱与沟间距、坡长(分水岭至浅沟沟头)、坡度、坡形、汇流面积都有密切的联系。

下图是黄土高原坡耕地及各种侵蚀地貌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图中坡地上
A.1为切沟侵蚀带B.2为细沟、浅沟过渡带
C.3为细沟侵蚀带D.4为细沟、切沟过渡带
27.浅沟侵蚀的强度与
①与沟间距呈正相关②与坡长呈正相关③与坡度成负相关④与汇水面积成负相关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8.凸坡浅沟分布的特点最可能是
A.放射状B.向心状C.横向平行状D.竖向平行状
【答案】26.B 27.A 28.A
【解析】26.材料信息表明,浅沟是黄土高原坡耕地上没有明显沟边的槽型地,由坡耕地细沟发育而来,并随着持续的再耕作和再侵蚀发展成为切沟,即细沟发育成浅沟,浅沟发育成切沟。

由此可知,细沟、浅沟、切沟的侵蚀程度越来越深,地表径流的侵蚀力越来越强,与之对应的坡面坡度也应该越来越大。

图中1地段坡度较小,应为细沟侵蚀带;2地段坡度略有增大,应为细沟、浅沟过渡带;3地段坡度增大,应为浅沟侵蚀带;4地段坡度又略有增大,应为浅沟、切沟过渡带,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7.材料信息表明,浅沟侵蚀的强弱与沟间距、坡长(分水岭至浅沟沟头)、坡度、坡形、汇流面积都有密切的联系。

沟间距越大,每一条浅沟汇流量越大,侵蚀越强,①正确;坡长越长汇流量越大,侵蚀越强,②正确;坡度越大,坡面径流流速越快,侵蚀越强,③错误;汇水面积越大,坡面径流越大,侵蚀越强,④错误。

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28.在细沟侵蚀的基础上,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由小股径流汇集成较大的径流,既冲刷表土又下切底土,形成横断面为宽浅槽形的浅沟。

凸坡的顶点坡度转换最为明显,凸坡浅沟发育最明显,因此凸坡浅沟应以凸坡顶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A符合题意、排除B;凸坡坡面上不可能产生横向平行状的径流,因此凸坡浅沟不可能是横向平行状,排除C;由于凸坡上坡度的变化,不会形成竖向平行状的径流,因此凸坡浅沟不可能呈竖向平行状,排除D。

故选A。

【点睛】流水的侵蚀作用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河流侵蚀作用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等。

(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高三月考)含盐溶液从岩石表面通过颗粒之间的孔隙向砂岩内部渗透,当内部充满水分后只能从岩块四周的下方渗出。

在干燥岩面渗出的含盐溶液,水分易蒸发而形成盐类结晶物,结晶产生的张力将靠近表面的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岩石碎屑脱落的地方就逐渐形成凹槽。

盛行风影响雨滴飘落路径,从而造成岩块表面干湿差异。

下图为砂岩岩块垂直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含盐溶液的盐分来源是盐类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甚或含盐表土中带到空气中最后降落在岩石表面,被雨露等溶解带进岩石孔隙或微裂隙中。

据此推测,下列地区最可能形成图中景观的是()
A.四川盆地B.内蒙古高原C.江南丘陵D.滇南谷地
30.据图文材料推测该地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31.形成图中岩块表面凹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风力搬运D.流水侵蚀
【答案】29.B 30.D 31.A
【解析】29.根据材料可知,盐风化地貌主要分布在近海和有盐湖分布的地区,而且蒸发量较大的区域,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有内流湖分布,因此最有可能在内蒙古地区,B正确。

四川盆地、江南丘陵和滇南谷地,位于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且没有沿海,ACD错误。

故选B。

30.图中堆积物的位置在东北岩块的东北,盐分被风吹落在迎风坡上,顺着岩石表面的颗粒孔隙向砂岩内部渗透,当内部充满水分后只能从岩块四周的下方渗出。

因此可以判断,西南为迎风坡,东北为背风坡。

故选D。

31.干燥岩面渗出的含盐溶液,水分易蒸发而形成盐类结晶物,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岩石碎屑脱落的地方就逐渐形成凹槽,因此主要的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

A正确。

岩块表面凹槽为背风坡,风力较小,风力作用比较弱,BC错误。

岩块西南为迎风坡,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而凹槽位于背风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

通过材料分析,盐风化作用的过程以及形成特点。

再结合
图中砂岩、堆积物和盐类结晶物的分布状况,分析当地的盛行风向以及主要的地质作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2.(2020·全国高三一模)阅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北界。

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是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是断层陷落形成的)。

阴山南坡发育了众多的洪积扇,形态上为“叠瓦状"河流洪积扇。

下图为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图及“叠瓦状”洪积扇示意图。

(1)说明阴山南坡多洪积扇分布的原因。

(2)简述阴山南坡“叠瓦状”河流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指出阴山南坡地区城市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沟谷发育较多;南坡相对高差大,坡度大,流水侵蚀与搬运能力强。

(2)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之后,由于山体不断抬升,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也随之抬升,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地覆盖在先形
成的老洪积扇之上,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特征:沿山前洪积扇前缘分布。

原因:洪积扇前缘水分条件较好,地下水较丰富;土壤颗粒较小、肥力较高,物产丰富;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平原地区相邻,对外联系便捷。

【解析】本题以阴山为背景,考查阴山洪积扇分布及成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阴山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河流、沟谷发育较多;南坡相对高差大,坡度大,流水侵蚀与搬运能力强。

因此阴山南坡砾石和泥沙来源丰富,洪积扇分布广泛。

(2)在阴山南坡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突然变得平坦,河流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洪积扇形成后,由于山脉不断抬升,已经形成的老洪积扇也随之抬升,与此同时,新洪积扇在不断形成,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地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阴山南坡地区城市的分布特征:大致沿山前洪积扇的前缘分布。

其原因:洪积扇前缘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土壤颗粒较小、矿物质丰富,肥力较高,物产丰富;坡度较小,地形较平坦,可以节省城市建设成本,对城市建设有利;与河套平原地区相邻,地形平坦开阔,对外交通便利。

33.(2020·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匍伏于凯巴布高原之上。

它的宽度在6
公里至25公里之间,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宽度762米。

大峡谷岩石是一幅地质画卷,由于人们从谷壁上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个时期含有生物化石的地层,因而被誉为一部“活的地质教科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