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懂《赤壁赋》?拆开那些千古名句后才懂苏轼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读懂《赤壁赋》?拆开那些千古名句后才懂苏轼心

苏轼在赤壁,留下了三篇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烛照千古,《赤壁怀古》词开豪放派新声。赤壁对苏轼来说,是思想、心胸、词文开新天地的地方。苏轼对于这两文一词,花的心思非同一般。先不说其思想胸怀,仅其中文章之法,架构惊奇、浑然天成,就够写文的人学半世。比如他简单的16 个字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就非常巨大,画画的人拼尽全力去学,写文的人,何尝不是如此。

横笔写景,定文章框架:清风徐来,水光接天,逻辑浑然天成看到赋,并不要觉得难,赋,其实就是直叙其事,就是我们写散文的时候的叙事部分。这东西从《诗经》中化用而来,诗有六义,其中有三义——赋比兴——是讲文学技巧的,赋只不过是作诗的一种方法而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就是赋。既叙事叙物,还要言情,情是,寄托在物和事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之类。

文体中的“赋”也是这样。所以《赤壁赋》,就是赋赤壁,还要言情言志。就像我们去赤壁旅游,把旅游这个事儿写下来,其中还要抒发情感。

《赤壁赋》的开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

这就很干脆,没有杂七杂八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一笔就写出来了,直奔着写赤壁去的。说透了,这就是记叙自己旅游的,而且苏轼是报团旅游——“与客泛舟游”。写文章,一定要往自己要写的东西上面靠,也就是说主题要清楚,不能写了个标题,放着不管,然后七扯八扯,看苏轼就知道了。

这是直叙其事。接下来,苏轼突然横空飞出一笔,写赤壁的景,我把这个称为“横笔”,不但是横空而来,而且是在一个平面上横开写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这是赋景,主要是赋风,风从江面徐徐吹来,江面连一点波都不翻,很畅快。

那么,这种徐徐风中,做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把酒临风”这个词,所以很自然地赋做的事情——“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边喝酒,一边颂关于明月的诗,唱美好之辞章。

还有一景——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是赋月,也就八个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亮出来之后,从江面上望出去,一片白茫茫,水光似乎和天接连在一起。

这完全是横向观看的。而且,只有两景。

更重要的是,这是定框架的,仔细看我途中所标出的,第一段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是写风的,一句是写月的。再看后文中,苏轼说到万物,说景,也只有风和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全文赋风月而定的框架,做出标识变能看懂

这种严密的呼应、照应,直接把文章框架定稳了。此后凡是无论言情、解惑,都是在风月之间。这就是文章的逻辑性,散文中一般说

“形散神不散”,到了苏轼这里,岂止神不散?形也不散。

剩下一个疑问是,不是赋赤壁吗?风月跟赤壁无关呀!不然!

仔细对比,苏轼一生最有名气的诗文,都是凭借眼前的无边的风月做文章,这是苏轼的大本事。《后赤壁赋》中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赤壁怀古》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写“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

苏轼写文章,从来都是从自己眼前极平常的事物中生发出来。

何况,风月,本来就是赤壁的风和月。写风月,就是写赤壁。想赋赤壁,先赋风月,整篇文章都是在赋风月。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天下何处无风月?赤壁自然也有风月,而此时赤壁的风月,正是苏轼的心情。

什么心情呢——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这样的风和月,感觉非常畅快,这是赋。叙述的是自己领受的赤壁的清风和赤壁的明月,心情浩浩、飘飘,几欲忘掉世界,羽化登仙。

而这横笔写景,不过是一个铺垫,下文有大用处。而苏轼写景的方法,也是简单的直写,仿佛是白描一样,勾画一下。

赵孟頫书《赤壁赋》

纵笔写心事(情):起承转合,全无漏洞

如此良辰美景,大家当然很高兴了,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拍着船舷唱歌,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遇上这种好风景,自然也是心情畅快,放声高歌的。

至于唱的什么,一般没人注意。苏轼的歌词是这样的——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其实这句最好理解,看到诗歌中“美人”之类的,我们自然想到屈原,屈原就自比美人,而苏轼反着用,把天子比作美人。这时候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了,他心中还是想着庙堂的,所以,他说自己心情渺渺——“渺渺兮予怀”,因为“望美人兮天一方”。离他太远了。

这个歌词,其实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旨意。

在写作方法上,我们要看的是下一句,突然纵插出来一笔。

因为大家都很高兴,喝酒唱歌,其中一个人却不高兴,因为他的箫声暴露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人本来是配合大家唱歌而吹箫的,没想到吹出来却像是心事满腹,如泣如诉,这很扫兴。

如果你在外面聚会玩乐,大家都很高兴,其中一个人总是拉着脸,说话阴阳怪气,甚至哭泣,那肯定很扫兴。苏轼也觉得扫兴呀,于是他——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

“愀然”,就是很严肃,或者不高兴的样子。苏轼肯定不高兴啦,因为很扫兴,打断了兴致,所以他端坐身子问:你为啥这样扫兴呢?

于是,客说了自己悲伤的原因。就是看到此时此景,突然有些感伤——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

德之诗乎?……(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这一段,里面的写作技巧非常多。

首先,是照应,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