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再创造、再发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再创造、再发现”能力的培养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让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本文结合“再创造、再发现”与数学的理论基础,简单探讨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施策略。
标签:数学教学;再发现;再创造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多数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中不自觉地常采用讲授式,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仍关注“怎样教”,而对“学生怎样学”考虑得不是很多。
而《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1]。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新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所有这些都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应该尽自己最大能力让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使学生们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教学的理论基础
所谓“再发现、再创造”就是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操作和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体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策略,重新发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
著名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一种科学,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已有的数学现实重新创造数学知识”。
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所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2]。
他认为,这是一种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此,在新教材教学中应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使之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再创造、再发现”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发现,即便是错误的发现,也会触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辅以精讲、精炼,使思维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活而有序,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充满吸引力。
“再创造、再发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
此外,个性在再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成就的不同,
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阿,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三、数学教学中“再创造、再发现”教学策略
3.1 善于与学生合作交流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
”[3]
3.2 合理设置一个好的教学场景
实施“再创造、再发现”教学,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
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
美国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从给定情景提出问题,或通过修改已知问题的条件去产生新的问题。
实施“再创造”教学要遵循问题性原则,要返朴归真,回到数学问题的本源,在对问题“火热的思考”中发现、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生成问题链,建立逻辑链,进而建立问题的逻辑链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现实世界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教师应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4],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自己的数学”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3.3 重视学生实践活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示某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要让学生参与对新知识的发现,让学生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3.4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实施“再创造”教学,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能恰当地介入、铺垫。
要避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只给“冰冷的美丽”;要防止搞不切合实际的、与数学本质联系不紧密的“花架子”、“假热闹”;要让学生在“火热的思考”中,体验、发现数学的本质意义,感受数学的真和美,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的
现实性、实用性;要让学生在“再创造”活动中,学会数学化,学会数学地思维,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多向性、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才能使学生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主人。
开展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实现创新目标。
在数学课上,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是一种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更大发挥.
【参考文献】
[1] 祝明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6:108-109
[2] 陈蕾.开放式数学课堂:引领学生“再创造”[J].上海教育科研,2008,7:79-80
[3] 史文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J].科学教育家,2008,8:237
[4] 盛晓言.数学课堂中实施“再创造”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