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2020中考语文(上海)三年真题分类汇编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2019·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

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

少曾读书。

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

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瞳: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少.曾读书(________)
(2)故.尝歌(________)
【答案】(1)年幼(2)所以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少曾读书”:年幼时读过书。

少:年幼。

“故尝歌”:所以吟唱过。

故:所以。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异日”:过几天,几天后。

“度”:到。

“过”:拜访。

“其”:他的。

“庐”:家。

所以选B。

其它几项都文言词语翻译的有误。

3.张远度来到“ ____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解析】一空,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重要信息的基础。

如张远度来到“颖南之中村”,其特点是“地多桃花林”。

二空,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遂呼与语)的原因可分析“见耕而歌者”等句,王清臣当时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一个农夫还有这么高雅的情趣,这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按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译文】
天启初年,颍川人张远度在田颍南之的中村买田地,地里长有桃花林。

一天,他拿着酒囊独自出游,看见一个农夫一边耕种一边吟唱诗歌,(张远度)驻足于村庄谛听,原来吟唱的都是杜甫的诗。

于是跟农夫打招呼,农夫说自己姓王,名清臣,过去有田地,因为害怕服徭役,就把田地都给了自己的家族,现在受雇为田主耕种。

年幼时读过书,家里放有一本书,书无开头与结尾,诵读后喜欢上了(这本书),所以曾经吟唱过,也不知道杜甫是什么人。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都是他所作的诗,后来(这些诗)历经战乱不知弄到什么地方去了。

【2018·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

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

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

②蝟:今作“猬”,刺猬。

③已:语气词。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
【答案】⑴很(非常)⑵换(更换)
【解析】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

极:很(非常);易:换(更换)。

19.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20.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
__________。

【答案】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

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2017·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②乃尽.湿之
【答案】①作为、做成②全、都
【解析】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留下可以做成房梁.为:作为、做成。

②句意为: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尽:全、都。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病:嫌弃;句意为: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故选C。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第二件:。

【答案】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译文】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

”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

我说:“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

”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

岂只是火呢!”
【2019·上海长宁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周厉王使.芮伯率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弃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告之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遂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①芮:姓氏,读ruì。

戎:泛指西部少数民族②贾:ɡǔ 招致。

③谮:zèn ,诬陷。

④渎货:贪财。

启:引发
7.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使_____ (2)卒_____
【答案】派最终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使:派。

8.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的左右丞相一定认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请求。

B.大王身边的臣子一定因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请求
C.大王的左右丞相一定因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索求。

D.大王身边的臣子一定认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索求。

【答案】 D
【解析】考查句子的翻译。

根据重点词语:“左右”指身边的臣子,以:认为。

求:索求。

故选D。

9.概括文章内容,并拟写一个标题。

【答案】芮伯献马
【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拟写。

此文写的人物是芮伯,事件是芮伯想把得到的良马献给周厉王,故而拟写为芮伯献马。

10.作者认为两伯“罪”在“知王之渎货而启之”。

其实,芮伯面对文中的其他人物,也犯下了致命的过错。

请你总结出两点。

【答案】 (1)不听芮季的劝说,执意献马。

(2)对王身边的人贪婪不得而诬陷自己缺乏防备。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
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芮伯。

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周厉王贪得无厌,二是王身边的人的诬陷。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

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

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

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

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

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芮伯。

说:“芮伯还有藏私啊!”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

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2019·上海虹口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柏乡知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①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柏乡,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②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注释):①推毂(gǔ):举荐。

②疵:缺点或过失。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进士及.第(___________)⑵召诣.行台白事(__________)
【答案】⑴及,达到⑵诣,到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及,达到。

诣,到。

8.下列对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湜整理文书案卷,想要通过翻阅文书寻找侯蒙获罪。

B.黄湜审阅文书案卷,想要翻开文书案卷导致侯蒙获罪。

C.黄湜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侯蒙获罪。

D.黄湜整理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到达侯蒙获罪。

【答案】 C
【解析】考查句子的翻译。

阅:审阅。

罪:使动用法,使……获罪。

故选C。

9.侯蒙及第后的故事表现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公正严明正直无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此文运用侧面描写,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表现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正直无私的人。

【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

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

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

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

黄湜很生气,一天巡视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后来(发现)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能干的吏员啊。

”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2019·上海静安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寡人反取病焉。

4.本文选自《_______》,晏婴即该书的主人公。

【答案】晏子春秋
【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答案】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句中的重点词语:得无:莫非。

盗:偷盗。

6.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楚王君臣几次提到“齐”“齐人”,可见他们是想借羞辱晏子来羞辱齐国。

B.晏子“避席对曰”的行为,既不失礼节,又显得胸有成竹。

C.晏子一席话巧妙设喻,诙谐幽默又无可辩驳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善辩。

D.楚王对晏子的评价从“习辞者”到“圣人”,说明他被齐国人彻底征服。

【答案】 D
【解析】 D错误,本文主要描写了晏子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齐国的侮辱所进行的争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冷静,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机智善辩的品质和不畏强权,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使得楚王屈服。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再回答说:‘犯了盗窃罪。

’”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

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枸枳树,叶子虽然相类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

现在百姓出生成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019·上海静安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握手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颌首,殆欲下拜。

(注释)①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②瞿然:惊讶的样子。

③握手,拱手。

扣:询问④溥(pǔ)大。

⑤凝:注意力集中
7.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必将名.世(_____)(2)某妄意易.一字(_____)
【答案】闻名/出名更改/更换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古今异义词,动词,出名。

“易”,更换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泰伯把记和赞词读了三遍,不停地感叹其韵味。

B.李泰伯读了多遍记和赞词,赞叹回味不止。

C.李泰伯把记和赞词读了三遍,赞叹回味不止。

D.李泰伯读了多遍记和赞词,不停地感叹其韵味。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此句重点词有:三:指多次。

叹:赞叹。

故选B。

9.从范文正公“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可以看出,他非常赞同李泰伯的观点。

而从李泰伯改字这件事,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凝坐额首,殆欲下拜 (1)评价他人作品要实事求是,既充分肯定其优点,又能委婉诚恳地指出其不足。

(2)当自己在某方面出众时,也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并及时改正。

(3)古人对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创作/做事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抓住“公凝坐颌首,殆欲下拜。

”意思是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可知范文正公的态度。

启示从以下不同角度来谈:从李泰伯的角度: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评论他人作品要实事求是,既要用欣赏的眼光肯定对其优点,又要委婉诚恳指出其不足。

从范仲淹的角度:当自己在某方面出众时,不以权威自居而轻视他人,而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勇于承认不足,并及时改正。

【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

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地拱手请教: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2019·上海闵行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②又不呜,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
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注释:①隐: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②蜚:飞。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止.王之庭_____________ (2)奋兵.而出_____________
【答案】停止军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注意古今异义词,兵:军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皆还齐侵地。

【答案】(诸侯各国)都把侵占的土地还给了齐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皆:都。

19.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鸣惊人”的“鸣”在文中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淳于髡劝谏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案】让各地官员七十二人上朝;赏赐、诛杀各一人;重振军队说之以隐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指句子“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用自己的话回答,就是翻译句子提炼即可。

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

他使用劝谏方法是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

即“说之以隐”。

【译文】
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理政事,把政事托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诸侯各国一起来侵犯,齐国灭亡就在朝夕之间了,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一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