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第170期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许景钢 孙 涛 李 嵩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50030,黑龙江哈尔滨)
摘 要 概述了微生物肥料的研发进程、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作用机理,阐述了微生物肥料对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效果及对抑制病虫害发生、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讨论了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旨在为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研发进程;机理;效果;问题;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了土壤退化、农作物品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我国食品及环境安全构成了威胁。
在此背景下,微生物肥料因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绿色安全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尤为突出。
2014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指出,我国微生物肥料年产量已突破1 000万t,应用面积超过1 333万hm2(2亿亩),成为肥料应用的新趋势,其应用几乎遍布所有农作物。
综述了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发进程、种类、作用机理、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发进程
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产生中,活微生物起关键作用[1]。
1885年,Berthelot的盆钵试验表明微生物可以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氮元素[2]。
1895年由德国科学家Noble研发出世界上最早的微生物肥料“Nitragin”根瘤菌接种剂专利产品[3],从此微生物肥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微生物肥料的使用率已占到其国家肥料使用量的20%以上[4]。
20世纪30年代我国对微生物肥料研究刚刚起步,张宪武率先对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进行研究,他从我国东北各地土壤样本中分离到130个固氮菌菌株[5]并推广150万hm2,使当时大豆平均增产10%以上[6]。
60年代由放线菌制成的“5406”抗生菌肥料和固氮蓝绿藻肥在我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7]。
70-80年代开始了对丛枝菌根的部分真菌与植物根形成的共生体系的研究。
90年代,刘荣昌等[8]研发出以“环状芽孢杆菌”为有效菌的“生物钾肥”,许景钢研发出“土壤磷素活化剂”[9]。
这一时期出现的微生物肥料的特点是成分为单一的营养菌,主要通过利用微生物特性来提高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
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耕地大面积酸化板结,化肥利用率降低,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陆续出现了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以及修复土壤的复合型微生物肥料,这类肥料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空气中的氮通过固氮作用固定于土壤中,将土壤中难溶的磷元素和钾元素活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状态[10],充分发挥多种营养型微生物养分互补的特性,同时对土壤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微生物肥料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微生物肥料。
鉴于连作和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研发具有“养分供应、生长调节、病虫害防控”三重功效的新一代微生物肥料已开始。
目前,以生物防治和促进作物生长为主要目标的菌剂大量应用在农业生产中[11-16]。
2 微生物肥料的分类
我国微生物肥料种类繁多,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分类系统,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有如下几种分类方法:
按作用机理可将微生物肥料分为两类[17]:一类
作者简介:许景钢,教授,从事土壤农化、土壤肥力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物杂志 Crops 2016(1):1-6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1.001
2作物杂志Crops2016年第1期
是狭义的微生物肥料,指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和供应量,进而增加产量,即含有肥料特性的微生物制剂,这类产品虽不具有养分,但却有肥料的功能。
另一类是广义的微生物肥料,该种微生物肥料略有或没有养分供应功能,但却有其他功效,如刺激植物生长或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降解有害污染物等,这类微生物肥料更应该称为“微生物制剂”而不是肥料,但现都统称为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部统一登记备案。
按照微生物种类划分:细菌肥料,如固氮细菌肥料、溶磷细菌肥料、解钾细菌肥料;真菌肥料,包括外生菌根菌剂和内生菌根菌剂两种类型,如丛枝菌根、菌根菌剂、兰科菌根菌剂[18];放线菌肥料,如抗生素菌肥;藻类肥料,如固氮蓝藻等[5]。
根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溶磷微生物肥料、解钾微生物肥料、有机质分解微生物肥料等,如豆科植物接种剂和土壤磷素活化剂等。
同一类功能的微生物肥料也可以是不同微生物种类的肥料,如溶磷菌肥,既可以是细菌肥料也可以是真菌肥料,因为同一微生物具有不同功能、或不同微生物具有相同功能的现象非常普遍[19-23]。
根据含有微生物种类的多少又可分为单一微生物肥料或复合微生物肥料等。
复合微生物肥料,即多种微生物通过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微生物制剂[19-23]。
微生物与有机肥结合成生物有机肥,微生物与化肥混合成生物复混肥,微生物与有机肥和化肥结合成生物有机无机复合(复混)肥等。
农业部登记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共有9个菌剂类品种(根瘤菌剂、固氮菌剂、溶磷菌剂、硅酸盐菌剂、菌根菌剂、光合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复合菌剂和土壤修复菌剂)和2个菌肥类品种(复合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19]。
在剂型上分为液体和固体,固体又分为粉末和颗粒等。
3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
3.1 提高养分供应能力
提供养分供应能力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
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能量转化和养分循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植物一般由异养微生物主导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释放出的养分用来维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
微生物也可以通过自身细胞固定碳元素和其他营养物质[20],如通过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含量,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提高土壤中水溶性磷、钾的含量、提高他们的转化率和利用率,达到增加植物吸收的目的。
固氮微生物肥料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例如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氮,其作用机理是N2+e+H++ATP→NH3+ ADP+Pi,这一化学反应是在根瘤菌体内完成的,氮气进入根瘤菌体内,在根瘤菌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终转换成谷氨酰胺以及谷氨酸等[21]。
我国土壤中磷含量并不低,但有效磷供应量却不足,只有5%左右的磷元素能被植物吸收利用[22]。
目前公认的磷细菌肥料的解磷机理[23-24]主要是:酸溶作用,解磷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各类有机酸、无机酸,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酸盐被这些酸类物质溶解;螯合作用,有学者认为微生物分泌物可螯合闭蓄态Fe2P、AI2P、Ca2P,增加其水溶性;酶溶作用,产生磷酸酶类物质,在磷酸酶的催化作用下,使磷酸酯或磷酸酐等有机磷酸盐水解转化为可溶性磷。
钾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25]。
然而土壤中95%的钾元素是以钾长石和云母这两类矿物的形式存在[26],作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钾含量不超过土壤中钾总含量的2%[27]。
解钾细菌(硅酸盐细菌)是一种胶质芽孢杆菌,具有分解含钾矿物的能力,能将含钾矿物中的难溶态无效钾转化为可溶态有效钾,同时活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28];微生物肥料的又一解钾机理是把次生黏土矿物中固定的钾释放出来,增加钾素的有效性和供应量。
3.2 刺激作物生长
微生物制剂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产生赤霉素、细胞分裂素、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植物激素,也可产生烟酸、泛酸等酸性物质以及维生素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起到刺激作物生长的作用[29]。
微生物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30]。
共生微生物产生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促进作用[31-32]。
3.3 抑制病虫害
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其在作物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内形成优势种群,限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有害病原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降低作物病害发生几率[33]。
另外,以芽孢杆菌为代表的能分泌抗生素的微生物被施用后在植物根际繁殖生长,其分泌的抗生素对某些病原菌或病毒形成屏障,对土传病害起到防治作用[34]。
3总第170期
3.4 增强作物抗逆能力
微生物肥料中所含菌种能够诱导作物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具有提高作物抗逆性的物质[35],在其受到干旱、盐碱、虫害、病害、衰老等逆境胁迫时,通过消除自身自由基的途径来减轻环境胁迫对作物造成的伤害[36]。
3.5 降解有害物质
微生物肥料中所含的特殊微生物通过降解植物自毒物质,减轻重茬对作物生长的危害[37-38];通过降解土壤中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残留物质,减轻这些有害物质对作物的农药残留危害[39-40];通过降解外来有害污染物,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41]。
目前已研发出了土壤污染物的降解基因[42-43]。
3.6 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生态环境的基础结构,过量施用化肥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
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过量施用磷肥会使大量磷酸根与形成团粒结构的键桥离子Ca2+、Mg2+、Fe3+、Al3+形成沉淀,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过量施用钾肥,会使大量K+代换形成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使土壤从复粒变为单粒,破坏土壤团粒结构。
施用微生物肥料可减少化肥投入,从而减少过量施用化肥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
另外,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增加作物的根系量,而根系又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35],新增加的土壤腐殖质与土壤中的黏土及Ca2+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能促进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与常规施肥相比还能明显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相对减小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44-45]。
4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施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及抑制作物病虫害发生、改善土壤环境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逐渐被农户所认可,被社会所接受。
4.1 增加作物产量
微生物肥料配施化肥或有机肥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46-49]。
王素英等[50]的统计结果表明各类微生物肥料的增产幅度在10%左右,其中以复合微生物肥料增产效果最明显,达到20%以上。
还有研究[51]认为:微生物肥料中菌种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作物种类、土壤类型、肥力条件、水分状况等,使得微生物肥料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上的增产效果差异很大[52]。
吕彦彬等[53]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品种、底肥种类对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
单独施用微生物肥料没有配施有机肥或化肥的增产效果明显[54],说明微生物肥料在作物增产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有机肥和化肥而单独使用。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肥料,由于其作用机理与方式的不同,其辅助增产的效果也不相同。
4.2 改善作物品质
微生物肥料能改善作物品质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烟草、药用植物等高回报的经济作物上,而对粮食作物的研究则相对较少[50]。
某些微生物肥料即使没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但仍然能改善作物品质[50]。
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够在明显提高蔬菜含糖量和V c含量的同时降低蔬菜的硝酸盐含量[55-57]。
李玉奇等[58]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菌肥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温室黄瓜的总生物量,改善黄瓜果实的品质,并且能显著降低黄瓜硝酸盐的含量。
钱建民等[59]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料使马铃薯的干物质重增加27.35%、淀粉含量提高13.1%、粗蛋白质含量提高33.64%。
施用微生物肥料对水果品质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在高氮水平下施用微生物肥料,砀山酥梨叶片氮含量显著降低,微量元素含量、糖酸比、含糖量和V c含量等明显增加,果实的品质、耐贮性和梨果的等级均显著提高[60]。
张振铭等[61]发现不同类型微生物肥料配施能显著提高龙冈茌梨果实的单果重、降低果皮厚度和石细胞含量。
4.3 减轻病虫药害
微生物肥料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对作物病害的抑制作用同样显著。
张伟卫[62]的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料对大田棉花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均具有稳定的控制作用,病情指数分别降至38.2和23.5。
复合微生物菌剂可延缓作物青枯病发病时间并降低发病率[63]。
在西瓜育苗和移栽过程中施用微生物肥料能有效防治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克服西瓜连作障碍[64]。
黄瓜种子被海洋放线菌BM-2菌种浸泡后,根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防御酶的活性增强,明显提高了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65]。
烟草专用微生物肥料能减轻烟草病毒病害、促进烟草的生长,降低杂气和刺激性[66]。
荆瑞勇等[67]研究结
许景钢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作物杂志Crops2016年第1期
果表明微生物肥料能有效减轻土壤中残留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
4.4 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团粒是土壤生态环境的基础结构单元,化肥的过量施用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保持。
长期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够恢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到疏松土壤、消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据报道,在北方寒地黑土上连续3年施用土壤磷素活化剂,土壤容重下降0.1~0.3,旋耕机车辙深2~3cm,疏松土壤效果非常显著[68]。
也有研究[69]表明施入微生物菌肥后,由于微生物大量繁殖,促进了土壤中有机质的释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团粒,改善了土壤结构。
5 微生物肥料存在的问题
5.1 基础研究比较落后
目前微生物肥料领域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大田试验增产原因的分析和微生物菌株选育等方面,对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肥料作用的持续时间、微生物与植物间的作用机理、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竞争状况、存活时间、以及影响微生物肥料发挥作用的因素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5.2 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微生物肥料应用的农业施肥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美国、加拿大是根瘤菌接种技术应用成功的国家,大豆接种根瘤菌已成为常规耕作措施,而我国东北大豆根瘤菌的接种率却不到10%。
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化肥施用量过度,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施用不足,短期行为普遍。
因此,建立完善的耕作栽培配套体系对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和发展尤为重要[70]。
5.3 菌种纯度不高、针对性不强
微生物肥料具有生态适应性,施用时应依据当地生态状况、作物品种、土壤类型和耕作方式等确定具体施用方式和施用量,有针对性地筛选出高适应的功能菌种,以达到较佳的作用效果[71]。
但是绝大多数微生物肥料企业还在使用分离筛选及传统育种等相对滞后的菌种选育技术,造成微生物肥料地域针对性不强,适应性较差,个别企业甚至提纯复壮做的都很不到位,导致菌种纯度下降、活性衰减、田间效果不稳定或迅速下降。
5.4 作用效果不稳定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除肥料本身的活性菌种类、含量、纯度等内在因素外,环境条件也是影响肥料效果的重要因素,如底物浓度、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导致很多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效果与预期相差很多,并且地块间,年度间的差别很大,给微生物肥料的推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也是个别小企业生存时间短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农民普遍认为施用微生物肥料繁琐、起效慢;且微生物肥料本身是一种活的制品,在生产、运输、贮存及使用等环节中容易失效,致使肥效不稳定,给检测监督增加了难度[72]。
6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展望
6.1 加强理论研究
应加大微生物肥料研发的科技投入,增加立项,调动相关科技人员对微生物肥料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积极性,深入研究微生物、土壤及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使研究工作真正引领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6.2 加快成果转化
企业是微生物肥料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如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72]。
应以区域内优势微生物肥料企业为引领并聚集相关企业群,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主栽作物,逐步形成微生物肥料产品新品种、生产过程新工艺、技术转化新体系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所以说,加大创新力度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将成为我国未来微生物肥料发展的主攻领域和发展特色。
6.3 加固管理体系
在微生物肥料行业的发展中,要确保优质微生物肥料占领市场,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使得微生物肥料行业向健康方向发展,需强化市场竞争力、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加强质量生产和市场流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微生物肥料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提高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强化生产的规范化和规模化。
同时,应向农民普及微生物肥料的知识,让农民认识到微生物肥料对作物的好处、对环境的好处、对土壤的好处、对农产品的好处、对下一茬作物的好处等等。
但要防止夸大宣传,如微生物肥料将要取代化肥和有机肥等不切实际的说法,以免农民春
5总第170期
天期望过高,秋天失望过大。
6.4 加大创新力度
对于快速发展的微生物肥料产业来说,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应大力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来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研发展速度。
不仅要有好的菌株、好的剂型、好的产品,在技术上创新;还要有好的推广体系、好的营销措施,在营销渠道上创新;更要有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储存、信息分析;在信息管理上,采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的信息管理创新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全面创新。
6.5 加大推广面积
在微生物肥料推广过程中除应增加微生物肥料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外,更要提高产品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土壤类型、作物种类、耕作方式、施用方法及化肥施用量等,筛选适应的菌种、选择合适的剂型、选在特定的时期、采用合适的施用方法等,以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达到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的目的。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是我国食品和粮食安全体系的基础,是改善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在当前国内粮食安全、生态环保大发展的背景下,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意识、健全推广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使微生物肥料产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具体工作重点和发展趋势是:提高单菌株的纯度、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复配技术,生产多功能复合型微生物菌剂,实现一剂多用、一剂多能;与有机肥和化肥结合,大力发展生物有机无机复合(复混)肥,充分发挥化肥养分含量高、肥劲猛,有机肥养分全、肥效长,微生物肥料活性高、功能多的特点,优化我国农业的施肥结构。
随着人们对优质安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识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微生物肥料必将有更快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70-72]。
参考文献
[1]葛诚.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其发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张宪武.生物固氮机制研究的进展.科学通报,1965(8):705-713.
[3]陈文新,汪恩涛. 中国根瘤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周法永,卢布,顾金刚,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阶段及第三代产品特征探讨.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1):12-17.
[5]樊庆笙.我国土壤中固氮细菌的研究及其展望.土壤学报,1963,11(2):220-228.
[6]孟遥,徐凤花,孟庆有,等.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及应用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76-282.
[7]杨承栋. 森林土壤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土壤学报,2008,45(5):
881-890.
[8]刘荣昌,李凤汀,郝正然,等.生物钾肥(硅酸盐菌剂)开发研究与推广.中国农业科学,1998,31(1):95-96.
[9]许景钢和他的土壤磷素活化剂.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1):23.
[10]陈丽娟.秸秆堆沤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农村新技术,2010(8):73-
74.
[11]汪钱龙,张德智,王菊芬,等.不同植物促生细菌对玉米生长的影
响及其生长素分泌能力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30(4):494-498.
[12]王静,孔凡玉,陈晓红,等.短小芽胞杆菌AR03对烟草炭疽病的
抑制作用.植物保护,2015,41(1):104-107.
[13]陈颖潇,何胥,施洁君,等.黄瓜霜霉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防病促
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121-124.
[14]戴以周,韦青侠.几种生防菌剂对番茄的促生作用.安徽农业科
学,2015,43(18):121-122,127.
[15]吴秉奇,梁永江,丁延芹,等.两株烟草根际拮抗菌的生防和促生
效果研究.中国烟草科学,2013,34(1): 66-71.
[16]陶农锋.金重茬一号克服重茬病害效果好.科技致富向导,2014
(22):33.
[17]吴建峰,林先贵.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土壤,
2002(2):68-72.
[18]李明.微生物肥料研究.生物学通报,2001,36(7):5-7.
[19]李俊,姜昕,李力,等.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土壤生物肥力的维
持.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4):1-5.
[20]陈添昌,钟平,李添华,等.微生物肥料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农技
服务,2012,29(5):564-566.
[21]寇永磊.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的促生作用及G1菌株抗逆性研究.郑
州:郑州大学,2012.
[22]赵小蓉,林启美.微生物解磷的研究进展.土壤肥料,2001(3):
7-11.
[23]盛荣,肖和艾,谭周进.土壤解磷微生物及其磷素有效性转化机
理研究进展.土壤通报,2010,41(6):1505-1510.
[24]刘健,李俊,葛诚.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杂
志,2001,21(1):33-36,46.
[25]赵志浩,徐银荣,邱龙.胶质芽孢杆菌的发酵工艺研究和田间应
用.湖南农业科学,2004(5):34-37.
[26]李笃仁,黄照愿.实用土壤肥料手册.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9.
[27]修芬连.浙粳22等浙江省晚稻主栽品种的特征特性研究.金华:浙
江师范大学,2011.
[28]薛泉宏,李素俭,张俊宏,等.液培条件下钾细菌对土壤养分的活
化作用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7(2):33-37.
[29]占新华,蒋延惠,徐阳春,等.微生物制剂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
究进展. 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1999,5(2):97-105.
[30]Young S E,Pharis R P,Reid D,et al.PGPR: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and stimulation of plant growth or biological activity.Bulletin Oilb Scrop,1991,14(8):182-186. [31]Abbass Z,Okon Y.Plant growth promotion by Azotobacter paspali
in the rhizosphere.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1993,25(8):1075-1083.
[32]肖佳雷,赵明,王贵江,等.微肥与化学调控剂处理对春大豆农艺
性状及产量性能的影响.作物杂志,2013(4):83-86.
[33]白永莉.合理使用微生物肥料的方法.现代农业,2007(7):82-83.
[34]蔡双虎,程立生,沙林华,等.二斑叶螨为害与寄主植物叶绿素含
量变化的关系.热带作物学报,2003(3):54-59.
[35]王孝涛,李淑芹,许景钢,等.生物肥对大豆根际过氧化氢酶和脲
酶活性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5):96-99.
[36]宋其岩.肥水管理对杨梅容器苗生长及生理生态影响.临安:浙江
农林大学,2010.
[37]耿士均.专用微生物肥克服土壤连作障碍及机理的研究.苏州:苏
州大学,2012.
许景钢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