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之涣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王之涣赏析
出塞王之涣赏析
《出塞》主要描写的是边疆的军旅生活,为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赏析,欢迎阅读!
《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①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②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③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评析】: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
“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拓展:
王之涣《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练习题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