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儒家第3课礼乐与人性隆礼重法课件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私 ①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 对)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私,偏爱)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暗地里)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私利)
(6)克 ①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能,能者)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攻下)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 ④三纳之而未克。(完成,成功) ⑤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先用议论性的语言点出当面临选择时不光是果断,还要有 人性,强调了人性。再举蚂蚁遇火时抱成团滚出火堆以保证种 族延续的例子,亦是强调动物的“人”性。最后用“蝼蚁如 此,人何以堪”表示反问,别的动物都能做到在选择时拥有 “人”性,而我们人类呢?作者举蚂蚁采取迂回战术,绕一个 弯子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在选择时人应比动物更有人性才行。
行走在大雾中的荀子 孙守名
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 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 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花香般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 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 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 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
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 述,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 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由衷地让荀子去就任 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一番 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 庆幸,就先在兰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 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 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行走无 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 迹。
(2)恶 ①无天地,恶生?(怎么,哪) ②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丑陋) ③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罪恶,邪恶) 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憎 恶,讨厌) ⑤表恶其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能用也。(嫉妒) ⑥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岁恶:收成不好)
(3)类 ①先祖者,类之本也。(同族,种类)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③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抵) ④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似,相似)
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 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这 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 238 年一纸令下,荀 子被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
“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 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 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憔悴容颜,凄然而逝。而今山东 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 栖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 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 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 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 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
1.“礼有三本”分别指什么? 答案:礼仪有三个根源:天地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先祖 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根本,君主和老师是社会安定的根本。三者 缺一不可。 2.简单阐述音乐和礼仪的关系。 答案: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是让人团结齐心的 原则;礼仪对人的言行修养有约束作用,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 则。荀子认为礼仪应跟音乐结合,可以改善人性恶的本质,提 升人的修养。
第3课 礼乐与人性 隆礼重法
题苏武牧羊图 [元]杨维桢①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②。 寄书无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③,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注】 ①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会稽 (今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 号铁崖体”,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② 麒 麟 阁 : 汉 宣 帝 甘 露 三 年 ( 前 51 年 ) , 画 功 臣 十 一 人 像 于 麒 麟 阁,第十一人为苏武。帝乡:京城,这里指西汉首都长安。③ 风霜节:比喻节操高洁。
②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古义:懒惰。今义:窃取) ③小人变.心.。(古义:改变坏思想。今义:改变原来对人或 事业的爱或忠诚)
3.一词多义 (1)本 ①礼有三本。(根本,本源)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木的干)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树木的根) ④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农业) 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人欤!(推究,考察) ⑥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⑦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本来,原来)
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 人物,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 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各学中的一集大成者。他主张既 要顺乎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 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 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们改变,所以他特 别强调学习。他主张法圣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 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束缚,他 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韩非、李斯的 思想都直接源于荀子。
【赏析】 苏武被拘匈奴十九载,受尽磨难而终得归汉的 传奇经历,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诗人在这首 题画诗中,热烈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 节,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之情。全诗慷慨悲壮,寄意深远。
首联为点题之笔,由图麒麟阁而追述苏武忠贞 品格。“时时望帝乡”说明他每时每刻都心怀故 国,一个“望”字,表现了怀念的深切。中间两联 选取了极富代表性的细节,体现苏武不畏艰难而始 终心向汉室的精神。“食雪”“旄尽”,写他处境 的凄苦,也表现了他的坚贞不移;“心悬日月光”, 赞颂他的高风亮节。尾联则以李陵泣别作为反衬,更显出苏武 人格的崇高,进一步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2.判断句 ①天地者,生之本也。(“者……也”表判断) ②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者……也”表判 断) ③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也”表判断) 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也”表判断) 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表判断)
3.状语后置句 ①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乐则必“于声音”发, “于动静”形) ②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必“于外”求) 4.宾语前置句 ①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而天下莫能损益“之”也) ②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无中“之”者) 5.被动句 ①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塞:被堵塞) ②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进: 被任用/止:被停用/退:被屏退/起:被起用)
3.荀子认为人性本源是怎样形成的?放纵人性会有什么 样的后果?修身之道是怎样的?
答案:荀子所说的人性本源就是天生的“好利”“疾患” 及其他的欲望。“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 乱,从而滋生罪恶。荀子的修身之道实际上就是一条以学 “礼”开始,以尊“礼”结束的道路。
4.荀子“隆礼”中的“礼”与儒家传统中的“礼”作用 有什么不同?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当 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宣帝 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 山东临淄西门)游学,任过“稷下学宫” 的祭酒(学宫之长),还到过秦国,拜见秦 昭王。后来到楚国,楚相春申君曾聘其 为兰陵令。后辞官,晚年从事教书和著述,家居逝世,死后葬 在兰陵。
点击进入WORD链接
1.课内名言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3)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2.精彩语段 无所谓“人性本善”,也无所谓“人性本恶”,当面临选 择时,我们需要的不光是果断,还要有也许是一桩小事所体现 的人性。在面临选择时,据说,蚂蚁被火围困的时候,会迅速 抱成团滚出火堆,以牺牲最外层的蚂蚁来保证种族的延续。 “蝼蚁如此,人何以堪?”
(4)固 ①人习其事而固。(稳固,坚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巩固,使……牢固) ④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本来,原本)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 然)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究竟,到 底)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 后强调“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他以孔子为圣 人,但反对以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的哲学思想,认 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 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 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 高。
“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是听到了 什么样的乐曲才能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 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的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 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 上。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 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 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 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 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 “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 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荀子的内心沉入 万丈深渊,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 空,灰蒙蒙的天幕让他感到身心交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好恶.以节( wù) 辨而不偲.( sī ) 贵而不愿执.( yì) 奸怪之属莫不反悫.( què)
夫乐.者,乐.也( yuèIè) 不知礼义则悖.( bèi ) 纂.论公察则民不疑( zuǎn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恶.生:如何,何以 (2)而隆.君师:崇尚,崇敬 (3)喜怒以当.:适当,恰当 (4)夫乐.者,乐.也:音乐,礼乐/快乐,愉悦 (5)富而不愿财.:这里作“裁”讲,减少 (6)至道大形.:礼仪 (7)隆.礼至法:突出,重视 (8)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能/懒惰 (9)故职分而民不慢.:怠慢,懈怠
二、相关知识 《荀子》一书是他晚年的著作。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 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 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 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 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 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 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①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通“导”,引导) ②故富而不愿财.。(通“裁”,减少) ③然则生.而已。(通“性”,本性) ④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通“才”,才能) ⑤奸怪之属莫不反.悫。(通“返”,返回,回到)
2.古今异义
①尊先祖,而隆.君师。(古义:崇尚、尊崇。今义:盛大、 兴起、凸起)
二、文言句式
1.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上事.天,下事.地。(侍奉) ②形.于动静。(表现) ③然后明分职,序.事业。(分清顺序) (2)动词活用为名词
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能者/懒惰的人)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尚贤.使能则民知方。(贤能的人)
(4)使动用法
①三者偏亡,焉无安.人。(使……安定) ②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快乐) ③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使……团结)
答案:荀子“隆礼”中的“礼”不同于儒家传统中的 “礼”,儒家传统中的“礼”是维护“宗法制”和“世袭制” 的,而荀子的“礼”则被改造成为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新 礼。
5.荀子提倡的“礼”和“法”,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什么 作用?
答案:荀子的“礼”的重要本质是政府的规章制度和宫廷 礼仪,“法”也不同于法家传统中的“法”。荀子认为“礼” 和“法”应该统一起来,在治理国家方面,以礼仪为治国之 道,以法规范,这样,国家的政治和教化就能取得极好的效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