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学设计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多姿多彩的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度量,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入手,通过实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对几何体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特征和性质;通过裁剪、展开、制作及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实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对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与角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通过动手画图、线段的大小比较及角的度量、比较与运算等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时划分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2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4.3 角 4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教学设计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1.1 几何图形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解答题.
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三、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
4.1.1几何图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三、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

(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图形,棱柱、棱锥也是学生很熟悉的图形,通过找一找,结合具体实例引入
小组讨论后回答。

(二)尝试应用
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1.请你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接起来.
2.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3.下列几种图形:①长方形;②梯形;③正方体;④圆柱;⑤圆锥;.
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③⑤;
D.④⑤
4.图中的各立体图形的表面中包含哪些平面图形?试指出这些平面图
形中的位置
2.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3.B
4.包含圆,五边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平面
图形,它们位于几何体的上下底面和侧面
(三)补偿提高
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
图中的一些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把相应
的物体和图形连接起来
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总结
(四)小结与作业
4.1.1几何图形(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国柱、国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三、教学难点: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形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3.1-5,先需要看的图是图(2),所以,我们要研
究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
说一说: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
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
实物)
画一画: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
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出示
实物)
这样,我们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
探究活动: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
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
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体验立体图形转
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
以四人小组为学习单位进
行小组创作,培养学生的
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动手画一画,并进行展示
(二)尝试应用
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1. 如图(1)放置的一个机器零件,若从正面看是如图(2),则其左面看是()
2. 如图是小玲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送给她外婆的礼盒,图中所示礼盒的正
面看的图是()
1. D
2. A
(A)(B)(C)(D)
( 2)
( 1)
(第1题)
3. 如图,这是一幅电热水壶的正面看的图,则慈宁宫上面看的图是()
(第3题图)A.B.
C.D.
4. 若右图是某几何体的三种不同方向的图,则这个几何体是( )
A.圆柱
B.正方体
C.球
D.圆锥
5.图所示的物体,从左面看得到的图是()
3.D
4.A;
5. D;
(三)补偿提高
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
1.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图形,画出得到的平面图形
2. 如图所示是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它的俯视图为()
学生自主完成后
小组交流
2. C;
3.A;
4.C;
正面左面上面
2题
A.B.C.D.
3. 如图所示,一个斜插吸管的盒装饮料从正面看的图形是( )
4. 如图2,这是一个正三棱柱,则从上面看到的图为( )
5. 如图是由七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的物体,从上面看这个物体的图是( )
(四)小结与作业 问题与情境 活动设计
2. 小结: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3. 作业:
必做题习题4.1第4、13题 选做题
(1)继续探究活动:摆一摆,画一画;
(2)画一画:埃及金字塔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
完成市同步探究103页-104页
生组内小结,总结归纳(或者协助归纳)
师对重点加以强调,对于易错易混问题 逐一强调.
4.1.1几何图形(3) A . B . C . D . 正面
A .
B .
C .
D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二)尝试应用
(三)补偿提高
(四)小结与作业
4.1.2 点、线、面、体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至第1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2.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投影机和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
(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的数学原理.
2.体是由______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_______,线和线相交于______.
3.点动成________,线动成______,面动成_______.
二、选择题.
4.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A B C D
三、解答题.
5.如下图中的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曲面.
6.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答案:
一、1.直线点动成线 2.面线点 3.线面体
二、4.B
三、5.棱柱由五个面围成,都是平面;圆锥由两个面围成,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 6.略
4.2 直线、射线、线段(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8页至第13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3.关键: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一把直尺、木工墨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128页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
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29页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
D
A
C B
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
(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
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完成课本第129页练习.
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32页至第134页习题3.2第1、2、3、4、10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在墙上钉一根木条需_______个钉子,其根据是________.
2.如下图(1)所示,点A在直线L______,点B在直线L________.
3.如下图(2)所示,直线_______和直线______相交于点P;直线AB和直线EF•相交于点______;点R是直线________和直线________的交点.
4.如下图(3)所示,图中共有_____条线段,它们是________;共有______条射线,它们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5.下面几种表示直线的写法中,错误的是().
A.直线a B.直线Ma C.直线MN D.直线MO
三、解答题.
6.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C三点,点C在点A与点B之间;
(2)两条直线m与n相交于点P;
(3)线段a、b相交于点O,与线段c分别交于点P、Q.
7.探索规律:
(1)若直线L上有2个点,则射线有_____条,线段有______条;
(2)若直线L上有3个点,则射线有_____条,线段有______条;
(3)若直线L上有4个点,则射线有_____条,线段有______条;
(4)若直线L上有n个点,则射线有_____条,线段有______条.
答案:
一、1.2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上外 3.AB CD O CD EF
4.3 AB、•AC、BC 6.射线AF,射线AD,射线BF,射线BD,射线CF,射线CD 二、5.B
三、6.略 7.(1)4 1 (2)6 3 (3)8 6 (4)2n 1
2
n(n-1)
4.2 直线、射线、线段(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9页至第13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2.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3.关键:学生积极参与画图等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获取数学信息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教具准备
直尺、圆规、刻度尺、三根木棒(两根等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教师活动: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注: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二、新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130页所讲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