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练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
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
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
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道路险厄,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
1.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诛周主之罪诛:声讨 B.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敝:疲惫C.臣请谒其故谒:陈述 D.不如伐蜀之完也完:完美
2.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曰:请闻其说。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B.挟天子以令天下以鼎与楚,以地与魏
C.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D.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B.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C.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D.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的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
B.二周,指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
C.西海,古人以为中国处在四海之内,蜀在远西,故称蜀西海。
D.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九州”,故古代以九鼎象征国家。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张仪主张讨伐韩国,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
B.司马错认为伐蜀可以富国强兵,既能获得丰厚的利益,也不会招致其他国加反对。
C.司马错认为讨伐韩国,挟持天子,定会导致多国联合对付秦国,使秦国陷入危险。
D.秦惠王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兵攻打蜀国取得了成功,这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
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下面是对本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热情地赞叹自然景物,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7.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
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8.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清人顾复初的对联,深刻反映了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之大。
同时也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终究会占有辉煌。
B.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杜甫因以彪炳青史,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就是杜甫全部价值所在。
C.“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表达了作者对杜甫人生经历及历史的深切思考,表明幸与不幸是相对的这一深刻哲理。
D.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如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9.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除了杜甫,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文人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吗?
10.作者认为“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结合原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
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
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
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______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
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字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______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
他有一个邻居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______,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
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
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这使他感到在______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
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磊磊悬壶济世五光十色芸芸众生
B.赫赫悬壶济世万紫千红茫茫人世
C.磊磊匡时济世五光十色芸芸众生
D.赫赫匡时济世万紫千红茫茫人世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故人供禄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①________________,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即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以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
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地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
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
诗的想象,②________________,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
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
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C.2019年3月14日,强热带气旋“伊代”袭击非洲东部多国,中国风云卫星在灾前预警和灾后分析服务中均发挥了支撑作用。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16.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7.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
①想象。
②想象。
③想象。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的意思是“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敝”,使动用法,是“使……疲惫”之意。
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其:代词,你们/其:代词,它的,指蜀国的;
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以:介词,把;
C项,于:介词,在/于:介词,在;
D项,而:连词,表并列,又/而: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兵”“蜀”“蜀主”“号”“侯”“陈庄”,虚词“之”“为”“而”。
“蜀主”意思是“蜀国的君主”,作“更号为侯”的主语,意思是“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意思完整,结构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十月”限定修饰“取之”,意思是“十个月攻下蜀国(完全平定了蜀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最终出兵攻打蜀国。
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
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
句子可以断开为: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故选B。
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二周,指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说法错误,二周,指在战国时期由周室分裂而成的东周、西周两个小国。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
A项,“去攻打戎狄”错。
曲解原文,原文“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根据语境应为“与蜀国争夺戎狄首领,这远离成就帝王的霸业”。
故选A。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文言文
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
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
”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道理。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周的疆界,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大禹所铸造的九鼎和各种图籍珍宝。
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是称王天下的霸业啊。
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
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
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
’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称王天下的霸业远了。
”
司马错说:“不对。
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称王天下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
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称王天下就会随之实
现。
’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情愿从那容易办到的事做起。
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
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
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
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
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
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
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和韩国,是与周王室相交的友好邻邦。
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
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阻止不了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
秦惠王说:“很对。
我采纳你的意见。
”最终出兵攻打蜀国。
不到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
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
蜀国已经归附了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6.A 7.“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通过悲凉的鸟声、荒凉的古木,传遍空寂山谷的悲戚的杜鹃声给畏途渲染了凄清的环境气氛;通过高耸连天的山,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