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之家国,谁之情怀——明清集权体制中的家国情怀再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的盛世并不是一蹴而就,早在明代初 年君权就已不断加强。太祖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但废相之后皇帝的工作量也直 线上升,据载“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 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 1660 件。就是说, 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 207 件文书。”[2] 面对如此 庞大的工作量,明成祖朱棣显然认为集权固好,但 也 需 要 大 家 帮 忙 处 理 文 书, 内 阁 制 度 应 运 而 生。 内阁阁臣有何职责?内阁首辅与前朝宰相区别在何 处?本课以钱穆对于权臣和大臣的论述为依托,引 发学生对于内阁权力来源的讨论,最终得出相应结 论。
一、源起:盛世黄昏与新生
本课课题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 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现行的 2003 版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 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此 基础上增加了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要求。 故本课在设计时以 03 版课标为基础,兼顾新课标 要求。以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内容为核心, 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意义,了解明清时期 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 机。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影响,通过了解中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构建“大中国”概念,加深对中 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培养家国情怀。本课设 计思路大致如下:
2. “黄昏”虽美,但已落幕 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同时也开始走向衰 落,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黄昏来临。太阳在东方 落下的同时,也在遥远的西方升起。通过展示 17、 18 世纪英法两国的史料,引发学生思考:同一时期 的中国和西方为何走上不同的发展轨迹?一方面,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体现的民主精神与中国加强君 主专制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长期高度集权给
3. 新生 黄昏之后,谁的新生?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 认识这一问题。君主专制虽已没落,中国的新生才 刚刚开始。首先,在君主专制衰落,遭受外敌入侵 的大背景下,中国并没有停下的发展脚步。中华民 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 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具有很强的 生命力。鸦片战争中侵略者的炮火在摧毁旧的专制 制度的同时也为新思想的萌发创造了空间。以林则 徐、魏源为开端,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渐进改良、 暴力革命等各类思潮层出不穷,最终催生出中国的 民主制度,为新的中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展示《剑桥插图中国史》史料节选: “正是在康熙、雍正和乾隆统治的一个半世纪里, 大中国——今天中国所辖各民族的疆域——固定了 下来。台湾、中国的中亚部分、蒙古和西藏都内附 于中国,形成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4] 联系之前 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及地图,讨论“大中国”的形 成过程,理解“新生”的另一层含义。君主专制的 加强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君主专制在“大中国”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十分积 极的角色。清代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不断加 深,“中华民族”的概念渐渐清晰。因此从国家统 一和中华民族形成的角度来讲,新的“大中国”的 生命历程才刚刚开始。盛世余晖散尽,逆境中,新 的制度逐渐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日益加强, 一个崭新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的中国即将崛起!
本课关键词:盛世、黄昏、新生。何为盛世? 你脑海中的盛世应该是什么样的?谁的黄昏?黄昏 意 味 着 什 么? 为 什 么 是 新 生? 新 的 生 命 从 哪 里 开 始?
1. 印象“盛世”

以明清时期全图为引子,请同学谈谈对于盛世 的印象。康乾盛世作为汉唐之后的又一盛世,其与 前朝相比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土面积广大,清初中 央政府对东北、西北的控制范围大大超过了明代。 当然,盛世的内涵绝不仅如此,康乾时期的君主专 制制度也发展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清史稿》 记载,雍正七年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设立军 机大臣一职。军机处由何而来?何人参与?功能如 何?有何权力?以上问题通过对史料的研读、讨论, 由学生自主解决。
二、遗憾:新瓶装旧酒
从本课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而言,学生反应良 好,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各类问题,得出相应的 结论,达到预期效果。但课后反思中,笔者发现本
课各个环节虽竭力向核心素养靠拢,但对于核心素 养的理解还有欠缺。学生依旧是按照教师事先规划 好的路在走,机械地回答教师的问题,缺乏自己的 理解。这样的课堂所传达的核心素养是表面的,无 法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历史核心素养是谁的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 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难道只是对教 师的要求吗?答案诚然是否定的。核心素养的主体 是“人”,历史教育中“人”不能缺位。新课程改 革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将五大核心素 养内化,指导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本课在这一方 面还有所缺陷。如在家国情怀方面,意图通过同一 历史时期中外国情对比和“大中国”概念的阐述使 学生认识到国家生命力的延续,加深对中华民族和 统一国家的认同。虽然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了以上 结论,但这样的家国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是太宏大、 太生硬且脱离生活,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学生的内心。
2019年第09期 4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普通民众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表达自己的不满,君主专制的裂痕在中国内部出 现。黄宗羲指出“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 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 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3] 高度集权已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扼杀了社会 创造力,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
教学研讨
君之家国,谁之情怀
——明清集权体制中的家国情怀再思考
◎◎ 陈一丁 江苏省扬州中学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 求”,[1] 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家国情怀成为学 界热议的话题,如何在教学中实践家国情怀也成为 许多老师关心的问题。2018 年 9 月笔者有幸参加了 江苏省扬州市“新历史课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 凭借《盛世黄昏与新生》一课获得一等奖。赛后, 反思本课表现和教学设计,其中很多细节并不完美, 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于如何内化家国情怀的进一步 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