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DC-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DC-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成建初;徐懿
【摘要】目的探讨DC-CIK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临床确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
肺癌患者6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C-CIK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DC-CIK组进行自体DC-CIK细胞免疫疗法,而对照组观察期间行最佳支持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圾NK细胞百分比以评估免疫功能改变,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随访观察经DC-CIK细胞治疗后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DC-CIK组CD3+、CD4+、NK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DC-CIK组CD3+、CD4+、NK细胞百分比
上升,CD8+细胞百分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C-CIK组的患者乏力、气短、失眠、疼痛、少食等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8.24%、85.00%、90.47%、86.67%、88.00%,除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热、皮疹、口干外,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小细胞肺癌
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且安全有效.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5(012)032
【总页数】4页(P94-96,111)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作者】成建初;徐懿
【作者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湖南益阳413000;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湖南益阳4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0%,但2/3以上的NSCLC患者被确诊时已是晚期,而错过了手术治疗机会。
因此,化疗在NSCLC 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尽管化疗方案不断改进,其有效率和患者生存时间仍不尽人意,5年生存率仅8%~15%[2],而且化疗毒副作用较大,因此,肺癌疗效的提高存在现实的紧迫性。
随着生物分子技术和免疫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治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已逐步发展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大治疗方法。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s,CIK)是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类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并且可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新一代肿瘤过继免疫疗法中的主要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及非主要组织相容性恢复合体限制性杀瘤的优点,回输体内后达到杀灭癌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及清除残留微小病灶的作用。
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成熟的DC可通过Ⅱ型组织相容性抗原等途径提呈肿瘤抗原,有效抵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
有研究表明DC与CIK具有协同作用,共同孵育后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抗原递呈能力均可提高,且CIK的杀伤活性也进一步增强,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3-5]。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DC-CIK治疗NSCLC,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 细胞亚群和NK细胞指标变化,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肺癌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活检确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鳞癌48例,腺癌10例,鳞腺癌2例。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C-CIK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DC-CIK组进行自体DC-CIK细胞免疫疗法,而对照组观察期间行最佳支持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前心、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基本正常,采血前14 d、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4 d均未接受过放、化疗。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仪器及主要试剂流式细胞仪EPICS XL(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朗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3McAb(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粒巨-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1a、IL-2、IL-4(上海赛达生物药业有限公司);RPMI1640(赛默飞世尔生物化学制品有限公司)。
1.2.2 CIK细胞治疗细胞的制备及回输:①单个核细胞(PBMNC)的分离:静脉
采血50 mL,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经去除血浆、分离、洗涤、计数(白细胞计数法记数4个大方格细胞数)。
②DC-CIK诱导培养:在RPMI1640培养基中加入GM-CSF 1000 U/mL、IL-4 500 U/mL、TNF-α 500
U/mL、IFN-γ 1000 U/mL、IL-2 300 U/L、CD3McAb 70 ng/L,IL-1a 10
U/mL混匀。
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培养法[6],取单个核细胞(PBMNC),加入RPMI1640细胞培养基中培养。
贴壁细胞培养DC,悬浮细胞培养CIK。
离心(600 r/min,10 min),洗涤3次后,分装至5瓶75 cm2细胞培养瓶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中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适时换液。
③
细胞收集与回输:当每瓶细胞数达到1.6×109~1.8×109以上,且细菌及真菌培
养阴性时收集细胞,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混悬至100 mL生理盐水中,2 h内通过静脉滴注回输患者体内。
采用第1日1瓶,第2、3日各2瓶方式,连输3 d输完5瓶作为1个疗程。
1.3 评价方法
①细胞表型测定:分别于治疗前、后6周清晨空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用流式
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NK淋巴细胞百分比。
②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疗效评定,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乏力、气短、失眠、少食、疼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缓解率=(治疗前有症状例数-治疗后有症状例数)/治疗前有症状例数
×100%。
③安全性评价:静脉回输过程中及回输后2 h内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
发热、皮疹、肌肉酸痛、呕吐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外周血细胞表达分析
DC-CIK组患者经DC-CIK治疗后外周血CD3+、CD4+、NK细胞百分比含量明
显高于治疗前,CD8+明显低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
组治疗前、后CD3+、CD4+、CD8+、NK细胞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DC-CIK组经治疗后,CD3+、CD4+、NK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2 临床疗效
经DC-CIK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具体见表3。
2.3 安全性
输注DC-CIK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低热,体温达37.6℃,4 h后自行缓解,1例出现颈部少量皮疹,12 h逐渐消退,口干2例,未予特殊治疗很快恢复正常,均不
影响治疗,余无其他不良反应。
肺癌目前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
手术、化疗、放疗的发展到了一个平台期,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疗法治疗肿瘤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研究热点,免疫治疗已成为近年临床常用的肿瘤新疗法。
DC和CIK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两种重要细胞。
CIK细胞的出现,打破了LAK、TIL、CD3AK、CTL等细胞扩增慢,细胞来源难,毒力低等局限。
DC细胞是机体
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能诱导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呈递,将信息传递给CIK细胞,在抗肿瘤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将CIK与DC细胞混合培养,DC-CIK细胞能相互调节而增加细胞因子释放和增强细胞毒性,显著提高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能力更强[7],相关研究显示,DC细胞通过受体的方式摄取外来抗原,并能与这些抗原表面的Ⅰ类和Ⅱ类分子结合,刺激初始型CD8+T 细胞及CD4+T细胞,除了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外,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B细胞及NK细胞的增殖,活化体液免疫应答[8]。
相较CIK细胞,DC-CIK联合培养的肿瘤抑制率显著增高(62.9%比41.5%,P<0.05)[9]。
罗虎等[10]的研究结果提示DCCIK在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面可能优于单纯的CIK治疗。
T细胞亚群检测是较好的免疫功能检测指标[11-13],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经DC-CIK治疗后外周血CD3+、CD4+、NK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CD8+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DC-CIK治疗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而且经DC-CIK治疗后,患者
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乏力、气短、失眠、少食、疼痛等症状缓解率均在85%以上,研究组患者仅出现低热、皮疹、口干的不良反应,并且未予特殊治疗很快恢复正常,不影响治疗,说明DC-CIK治疗安全有效,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14-17]。
综上所述,DC-CIK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安全有效,可增加患者的免疫能力,近期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献】
[1]Jemal A,Bray F,Center M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2011,61(2):69-90.
[2]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08,58(2):71-96.
[3]李敏,邓海峰,陆明洋,等.CIK治疗前后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型T细胞变化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6):1051-1053.
[4]李花,孙抒,杨万山,等.CIK细胞对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J].实用
肿瘤杂志,2011,26(4):356-359.
[5]郝一文,和予馨,周文玲,等.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CIK细胞治疗恶性实体肿瘤应用价值
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9):746-749.[6]谢裕安.树突状细胞与细胞诱导杀伤细胞治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05,14(10):663.
[7]任秀宝.肺癌的生物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4):1491-1495.
[8]Snover DC.Update on the serrated pathway to colorectal carcinoma[J].Hum pathol,2011,42(1):1-10.
[9]Yang XJ,Huang JA,Lei W,et al.Antitumor effects of cocultured dendritic cells an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on lung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J].Chinese Journal of Carcer,2006,25(11):1329-1333.
[10]罗虎,龚亮,陈永峰,等.CIK维持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
学学报,2013,35(6):569-572.
[11]李敏,邓海峰,陆明样,等.CIK治疗前后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解型T细胞变化研
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6):1051-1053.
[12]Zhang J,Mao G,Han Y,et al.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CCIK cells combined with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SCLC [J].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2,11(2):67-71.
[13]Shi SB,Ma TH,Li CH,et al.Effect of maintenance therapy with dendritic cell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Tumor,2012,98(3):314-319.
[14]任爱军.术后化疗联合DC-CIK生物治疗胃癌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6):972-975.
[15]王志华,陆宝石,焦义恒,等.自体CIK细胞治疗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86-89.
[16]杨莉莉,曹水,李慧,等.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2009,36(17):969-979.
[17]鲍锋,盛春华,杨光,等.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531例分析[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4):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