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
一、文学常识
《逍遥游》居《庄子·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
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
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庄子》又名《南华经》,书分、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蒙城,又说)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二、原文及译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鹏鸟啊,它在大海上运行,将要飞到南海去。
这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海。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啊。
”林泽之中浮动的雾气、空气中飞动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色深蓝,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水积得不深,那么它浮载大船也就没有力量。
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之处,那就只能拿芥草作舟,如果放上一个杯子,那杯子就不能在水中浮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啊。
如果风聚积得不够大,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便没有力量。
所以大鹏要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大鹏身下负载鹏翼了,然后大鹏才能乘风而行,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能计划着往南飞去。
蝉与斑鸠讥笑它说:“我从地面一下子起飞,碰着树枝就停下来,有时或许还飞不到树那么高而落到地上,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再向南飞去呢?”到近郊野外去的人,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去百里之外,则需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出发前三个月就要准备粮食。
蝉和斑鸠这两个小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
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
而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
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
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
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
斥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
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一样所见甚小。
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
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
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
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
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
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
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
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三、文章结构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的描写。
这
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
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接下来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
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最后一段,作者步步深入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
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
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四、写作方法和技巧
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
将想象和夸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
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
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入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
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
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
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蜩、学鸠与鲲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
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浩淼奇警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五、课后问题及答案
(一)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
答:《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章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
为了要描述这种想象的至境,让人们相信确有“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象,
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象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
而这些具体的想象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象中夸,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曰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都极尽想象夸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安鸟之小,暗指人的渺小。
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祖也只能算“小年”。
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二)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
1、像、好像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云
若 2、假如,如果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3、你若毒之乎
1、代词,这是说也,人常疑之。
是
2、动词,表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副词,则、就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斯
3、代词,此予为斯序,既痛逝者……
1、助词,的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之 2、代词,这、此均之二策。
3、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无实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形容词,特、独特而祖乃今以久特闻。
特
3、副词,只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
1、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
2、修饰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三)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白《上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
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答:如白的《大鹏赋》、西汉贾谊的《鹏鸟赋》等,都是以鹏鸟为主题的作品,此外还有的词《蝶恋花·从汀州向》:“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等。
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深化了庄子笔下高大雄伟的鲲鹏形象,人们习惯于将鲲鹏与斥安鸟对比,突出大与小的形象之分和优与劣的境界之分。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往往为鲲、鹏的伟大形象所倾倒,从而将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鲲、鹏身上,可以说鲲鹏意象是人们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们对鲲鹏形象也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事实上,在庄子的思想中,尽管鹏、安鸟有别,尽管鲲鹏的形象确实比斥安鸟高大,
境界也比斥安鸟高,但它们同样是“有所待”的,同样达不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还是能看出作者在向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的。
六、问题探究及思考
1.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
《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列传》)。
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
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是暗喻性。
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
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入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
先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
如果说孟子、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
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
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2.如何正确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什么是“逍遥”?王先谦《庄子集解》曰:“郭庆藩云:逍遥,依《说文》,当作消摇。
又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悦豫之意。
’”成玄英疏曰:“彷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耳。
”“逍遥”本义可指“游戏以自乐”,悠游自得的样子,有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之意。
“逍遥”一词除了用作题目外,在原文文末还出现过:“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应该是指“心游”“神游”了。
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
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七、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八、词类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异的事物)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降落)
(三)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使……满意;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四)形容词作动词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议)
九、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2.腹犹果然(古:食饱之状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古:一般人今:多数人。
)
4.之二虫又何知(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
)
5.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古:毛,指草林。
今:头发。
)
6.小年不及大年(古:寿命。
今:时间单位)
7.野马也,尘埃也(古:流动的雾气。
今:野生之马。
)
8.蟪蛄不知春秋(古:四季。
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9.我决起而飞(古:快速的样子今:决定)
10.枪榆枋而止(古:触,碰今:枪械)
11.适莽苍者(古:往今:刚好)
12.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古:旋风今:羊的角)
13.行比一乡(古:合今:比较)
14. 去以六月息者也(古:风今:气息,休息)
15.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古:凭借今:等待)
16.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海动,海波动荡今:海上运输)
17. 南冥者,天池也(古:天然形成的大海今:一种天然形成的湖泊)
18. 蟪蛄不知春秋(古:四季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
19. 而控于地而已矣(古:投,落下;今:控制)
十、一词多义
1.之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v,到…去)
⑤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⑥众人匹之(代词,祖)
2.为
①其名为鲲(叫)
②以五百岁为春(作为)
③则芥为之舟(当做)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⑤化而为鸟(v,成为)
⑥若属皆为所虏(介词,被)
⑦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
⑧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介词,给)
3.辩
①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②小大之辩(辩通“辨”,区别)
4.夫
①故夫知效一官(那,那些。
代词)
②且夫(语气词)
③若夫(语气词)
5.若
①背若泰山(像,v)
②若夫(与夫共同表示至于的意思)
③若止印三二本(连词,如果)
④若入前为寿(你)
⑤曾不若霜妻弱子(v,及,比得上)
6.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n,气息)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n,气息)
③请息交以绝游(v,停止)
④长太息以掩涕兮(v,叹息)
7.志
①《齐谐》者,志怪者也(v,记载)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n,标志)
③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n,志向)
④博闻强志(v,记)
⑤项脊轩志(n,一种文体,记)
8.名
①其名为鲲(n,名字)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v,命名)
③隳名城,杀豪杰(adj,有名的)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dj,出名)
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v,立名)
⑥名列前茅(n,名次)
9.穷
①穷以游无穷者(adj,尽)
②穷则独善其身(adj,不得志)
③今多穷困(adj,生活困难)
④欲穷其林(v,走到尽头)
10.其
①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②其皆出于此乎(adv,大概)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dv,难道)
④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
⑤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是…….还是)
十一、重点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此小大之辩也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小年也
6、此大年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3.固定句式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于选择句中)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
哪用…呢)
3、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哉;表疑问,凭借什么)(三)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而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四)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