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
卷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4、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5、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 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6、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
A.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C.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D.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
7、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
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8、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9、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实现共产主义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1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1、“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1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4、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二、多项选择题
16、割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导致(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庸俗唯物主义
D.二元论哲学
1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8、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19、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20、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A.经济是基础
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
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
三、辨析题
21、物质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2、既然一国或少数国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一国或少数国家也可以实现共产主义。
23、世界统一于存在。
四、简答题
24、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25、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6、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
27、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8、试析“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9、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五、论述题
30、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B
5、D
6、A
7、D
8、A
9、C
10、C
11、D
12、C
13、C
14、C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6、AB
17、ACD
18、ABC
19、ABCD
20、ABCD
三、辨析题
21、答:该观点正确。
“物质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它强调了客观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变化的,一切事
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的原因(当代社
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的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它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
和发展。
a.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往往会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
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b.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④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方法要求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
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在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我们才
能去分析基本矛盾,从而解决基本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解
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离开了阶级
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
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
效途径和手段。
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
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
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
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
进改革开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当代中国,改革就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
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第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科技发展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
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科技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曰益提高。
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
发展的需要。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第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②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a.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原因在于:
第一,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
第二,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第三,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c.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22、答:此观点错误。
它混淆了实现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之间的区别。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社会关系高度和谐,阶级和国家都将消亡,“三大差别”也将消失,因而共产主义只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
那么,怎样才能从一个有阶级有国家的社会发展到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是性质迥异的社会,以及资产阶级将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资本主义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因此,又需要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不是从发达资本主义,而是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建设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种手段,一个必经阶段,即共产主义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的实现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社会主义是要从资本主义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因而在资本主义内部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情况下,得一国或少数国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并建设社会主义;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却是世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自然结果,意味着国家的消亡,不存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
23、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
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
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
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四、简答题
24、答: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
识性的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
认识为目的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
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
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要对人或事进行评价,主要是说明这个人或事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或消极意义,从而决定对这个人或事应持何种态度。
这种通过评价表明态度的认识活动,就是评价性认识活动。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知识性的
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状态.需要与认识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识是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不同,由于评价是对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
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
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
人们能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
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
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
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
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一
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一样,它们都是由人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
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向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
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
但是,这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
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
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25、答: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
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
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
众的拥护
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我们
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26、答: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曾作过设想,列宁和斯大林所领导的苏联及其
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此问题,也作过相当深入的探讨。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
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第五,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
27、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
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
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
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
在这里,交换是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
定的。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
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
量的比较。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
统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商
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
生产。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
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28、答:“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句话是我国国家领导人根据历史发展和我国改革的现状做出的针对改革的正确论断。
新时期,我们要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将“改革进行到底”。
原因如下: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回顾历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从二战结
束后到上世纪70年代间,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各国普遍经历了经济复苏和较快增长,而
社会主义各国普遍面临一个寻找出路、摆脱困境和危机的问题。
在国内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在探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也出现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
而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前沿的差
距一度拉大,这使我们清楚地发现了体制上的弊端,中国既没有选以往社会主义的老路,也没有选资本主义的邪路,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历史潮流,选择探索改革开^[的
新路。
历史证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①改革就是要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把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的着眼点,就找准了社会主义发展活力的动力源泉。
②改革开放把广大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把握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动力的最终来源。
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再先进的社会制度也难以迸发出强大发展活力。
在改革
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于是
才有开始时如同涓涓细流的改革开放到后来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进而有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③开放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
体制桎梏,在经济上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
术落后、管理低效等难题,从外部为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精神活力和物质活力。
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
(3)改革开放是解决发展中问题和矛盾的抓手,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的同时,逐渐显露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
①要正确合理地对待和分析这些矛盾和祧战。
它们有的与我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发展水平有关,有的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有关,有的则是在改革
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②必须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作为关键性抓手来面对这些矛盾和挑战。
问题是伴随着改革
开放的过程而出现和发展,但绝不意味着要靠停顿或后退来解决这些问题,单纯通过抓经
济发展来解决,只能触及问题的局部或表面;回避体制和机制就事论事,也无法从根本上
来解决。
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恰恰面临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
在这种形势
下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通
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体制机
制改革和完善取得突破性进展。
(4)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不断向更深层次前进
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必须持续进行的根本理论基础。
联系的客观性意味着开放的必要性,联系的多样性证明了开放的合理性,联系的系统性则
预示着开放的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应有之义。
物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