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三二模考试试卷语文

2021年高三二模考试试卷语文

2021年高三二模考试试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4分,第1-2小题各3分,第3-4题各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醇.厚(chún)切.磋(qiē)削价(xuē)差强.人意(qiánɡ)B.泡.桐(pào)骁.勇(xiāo)商榷(què)不屈不挠.(náo)C.着.急(zháo)散.步(sǎn)刷.白(shuà)洗洗涮涮.(shuàn)D.嶙峋.(xín)对峙.(zhì)犒.劳(kào)追本溯.源(sù)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中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中,不敌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斯,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擦肩而过。

B.我的观点是,买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如果为了买房而终生成为“房奴”,尽管房子怎么升值,对买房者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C.始于1983年的春晚,逐渐成为中华儿女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许多人早早地吃过年夜饭,守候在电视机旁,目的就是为了看春晚。

D.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加大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做到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3. 所谓压力陷阱,是指面试官用不友好的发问或表情制造压力,以此来淘汰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应试者。

下面是某大学生面试时考官对他说的话,请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替他应对。

(4分)考官问:“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而你并非名牌院校毕业。

你怎么看?”回答(A):▲▲▲(2分)考官问:“你的专业与申请的职位不对口,你能行吗?”回答(B):▲▲▲(2分)4.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

阅读下图,试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复习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条建议。

(不超过25字)(4分)建议:二、文言文阅读(19分。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历史经过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甚至敬畏。

古人讲汉字创始,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的神秘、壮丽景象,饱含着敬畏。

近代改革方块字的构想,出于可贵的勇气,但逐渐被时代否定。

今后随着国力增长,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在世界上被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将与时俱增。

说到书法,追究书法的根源,又出于对汉字的尊崇,至少让我们取得一种共识,便是书法创造必以汉字为基础。

字体是书体的根基,但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字体当书体,便无所谓书法;若把二者割裂开来,书法不复存在。

汉字最基本的功用是表意,不能想象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离开文字传承。

文字传承文化,文字本身是工具又不仅止于工具。

文字自身构成庞大的文化体系,与全部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重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汉文字。

中国文字的“意美”,经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汉字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蕴涵着本民族的美感。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二)附带答案及详细解析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二)附带答案及详细解析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

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

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

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

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増加新内容。

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

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

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西汉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

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

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

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感恩。

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

(全国卷)2021年高考模拟重组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卷)2021年高考模拟重组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卷)2021年高考模拟重组卷(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21·安徽安庆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

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

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彼时,作品教量相对有限,刷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

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

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

这反映出经典老刷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动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匱乏走向富余过剩。

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

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

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敏、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

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刷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15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 犄.角畸.形绮.丽山路崎.岖B. 弹劾.惊骇.苛.刻荷.枪实弹C. 啤.酒奴婢.俾.使无裨.于事D. 旷.野粗犷.诓.骗条条框.框【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

A项加点字依次读jī jīqǐ qíB项加点字依次读hé hài kē hè C项加点字依次读pí bì bǐ bì D项加点字依次读kuàng guǒng kuāng kuàng。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两千多年来,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中国大地相互浸润、滋养,相克相生,共进共荣,汇聚成中华文化的主体,铸就了人类文化交融史上的奇葩。

B.从发韧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

C.研究发现,由于大部分的冷气机都只能再循环卧房的空气,因此如果冷气机一整晚开着,会导致房内的二氧化炭量高出可接受量,令人患上病态建筑综合症。

D.时间的重量往往凝聚在史诗的叙述中,它所启迪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无数代人的心志,并且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解析】B项发韧——发轫,轫,支住车轮转动的木头;C项二氧化炭——二氧化碳,炭是一种物体,而碳是一种元素;D项心志——心智,智是智慧。

心智:心思智慧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腊梅比红梅色雅而秀清,价钱并不比红梅贵多少。

那么,_____有一盆腊梅罢,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____ 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

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二)(有答案)

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二)(有答案)

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二)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

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

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

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

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通了。

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

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国学范畴。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

书学也是如此。

书学是关于智识方面的学问。

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

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

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

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是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

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

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

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2021届高三全国卷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第二模拟)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三全国卷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第二模拟)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三全国卷高考模拟试卷语文(第二模拟)(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②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③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

《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④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⑤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2021届高考语文临考卷【全国卷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

2021届高考语文临考卷【全国卷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用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

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张桂梅:不满意。

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

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

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

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

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

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

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读这所高中。

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

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

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

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2021年高考全国卷高三语文模拟试题最新整理含答案(二)

2021年高考全国卷高三语文模拟试题最新整理含答案(二)

2021年高考全国卷高三语文模拟试题最新整理含答案(二)2021届高三语文模拟测试题(二)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供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 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供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

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书院教育而言,教学空间和供祀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组成部分。

供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儒家思想的精微体现在对孔子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彰显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

这种严谨而规范的供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规则”,一直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了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

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先贤进行供祀,表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

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供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白鹿洞书院的“宗儒祠”供祀周敦颐、朱熹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

书院供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官方的扶持、地方贤达的资助、民众的认同和参与,是书院巩固地位、扩大影响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上那些关心书院发展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名宦和贤达,书院供祀空间也为他们留有位置。

如岳麓书院在明嘉靖五年(1526 年) 设立了“六君子堂”。

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1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2017·盘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

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

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

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

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

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

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

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

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

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

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

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

2021语文新高考全国Ⅱ卷(含答案)1

2021语文新高考全国Ⅱ卷(含答案)1

2021语文新高考全国Ⅱ卷(含答案)2021语文新高考全国Ⅱ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通常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

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2021年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卷

2021年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卷

2021届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新课标全国卷Ⅱ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

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卷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滕汉洋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

自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汇入淮水。

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

唐人多关注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

高适的《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

”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

日僧圆仁取道汴河回国时记:“汴州以来,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

”以汴水喻人心的急恶不善,可谓能近取譬。

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

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

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

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

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

”茅城驿是汴河上的水驿。

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

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

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

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

”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

至唐代,“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

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

“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

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

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Word可编辑版)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Word可编辑版)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剽掠漂染慓悍瓢泼大雨心里发飘B.韶华艄公绍剧年高德劭少安毋躁C.睥睨裨将稗官俾众周知髀肉复生D.秕谷毗邻仳离如丧考妣蚍蜉撼树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沤气迷魂阵正经八百安危相易,福祸相生B.矍烁消声器喧然大波黄钟毁弃,瓦斧雷鸣C.委琐显象管有案可稽有则改之,无则加免D.汇演假惺惺旅进旅退招之即来,挥之即去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语言工作者跟社会上有关方面的人士共同努力,根据我国的特点和________,编写出一套现代汉语的礼仪模式的教材。

(2)“我没有家了!”李麦心里想着,呆呆地看着地上的东西,夕阳把她修长的影子投在地上,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了________。

(3)这个会你去参加吧,________,让老赵去参加也行。

(4)他不会唱歌你________难为他。

A.风俗孤单否则何苦B.习俗孤单不然何必C.习俗孤独否则何必D.风俗孤独不然何苦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一名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时遭劫,载他的“的哥”竟坐山观虎斗。

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名“的哥”告上法庭。

B.他的两个女儿不仅人漂亮,而且人品也好,一个热情大方,一个温柔恬静,可谓各得其所,人见人夸。

C.只要你们设身处地地替那些过着艰难日子的下岗职工想一想,就不会一味地责备他们的斤斤计较了。

D.仿制古画还有一种,决不置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金钱。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据香港文汇报综合外电报道: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一批遗失逾70年的私人文件在伦敦被人发现。

B.2021年5月1日清晨6点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简称“央视新闻频道”)如期开播了。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二)学生版 3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二)学生版 3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事实证明,我们的脸和指纹一样独特。我们的面部特征包括瞳孔之间的距离、鼻子的大小、微笑的样子和下巴的轮廓。计算机可使用照片来绘制这些特征并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数学方程,这些数学方程可以通过算法来访问。
人们正在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世界各地,以便改善人们的生活。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消费者。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正在利用微软的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一种服务,可以让顾客走到ATM前,无须银行卡即可安全取款。这些ATM可以识别顾客的面孔,然后他们就可以输入取款密码并完成交易。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9题。
与世隔绝
李娟【注】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2021年高考广东省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高考广东省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高考广东省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2021.4.27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所讨论的问题虽是由农村经验入手,但其实涉及的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

在这里,必须就“传统”问题首先澄清:传统并不意味着历史陈迹,并不只是代表过去。

传统固然可以借由对历史的考察而得知,可以从以往经验中总结出来,但是我们须明白,无论大家是否有所意识,那些即便已为陈迹的事物正影响着乃至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它甚至可以活生生地一直活到当下。

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

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说:“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

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卷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滕汉洋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

自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汇入淮水。

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

唐人多关注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

高适的《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

”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

日僧圆仁取道汴河回国时记:“汴州以来,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

”以汴水喻人心的急恶不善,可谓能近取譬。

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

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

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

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

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

”茅城驿是汴河上的水驿。

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

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

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

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

”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

至唐代,“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

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

“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

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

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

从运河行旅的角度来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无疑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由淮入汴或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山川地脉分”等传统文化认知相关,但更直接的是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

如李嘉祐《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云:“自缘迟暮忆沧洲,翻爱南河浊水流。

初过重阳惜残菊,行看旧浦识群鸥。

朝霞映日同归处,暝柳揺风欲别秋。

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

”诗由“忽见清淮”而引发,由浊汴与清淮交汇处的特殊水质现象,引起“长恨相逢即分首”的感叹。

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重新生发新的意蕴。

除了具象地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人相关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进一步引申。

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

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

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

”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佛理。

这些诗歌中的意象,超越了对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是“浊汴清淮”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

(选自2021年2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汴河水质浑浊,唐时日本和尚僧圆在回国途经汴河时曾认为汴河两岸的老百姓之所以“急恶不善”,原因在于喝了汴河浑浊之水。

B.汴河水质的浑浊虽然曾被白居易和一些唐代诗人引为诗歌中的负面意象,但也有诗人绝妙地用澄清的汴河水澄清比喻官员的政绩。

C.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原因在于当时的省试引入了“清淮”的意象,从而使“清淮”的文学价值逐步经典化。

D.由淮入汴或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不仅直接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还被一些诗人进一步引申来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等道理。

1.A(同A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二段,原文是说“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方法,并没有直接肯定地说。

同B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二段,同C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四段,同D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六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第一、二、三段按标题中“浊汴清淮”的顺序先讲“浊汴”,指出唐代诗人已将“浊汴”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引为诗歌意象。

B.本文第四段通过唐代诗人同时也将“清淮”引为诗歌意象这一事实,证明经典文学意象能够对文学创作产生扩散性影响这个道理。

C.本文按“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在分别讲了“浊汴”和“清淮”后,再总体论述唐诗中“浊汴清淮”意象所承载的意义。

D.本文在论证时大量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比如引用孟郊的诗证明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能引发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产生新的意蕴。

2.D(D项错误在于举例错误,文章所引的孟郊的诗并没有情感波动,而是比喻了一种佛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汴河这条运河在隋炀帝时开始修凿,自此河水浑浊的水质现象便开始引起唐人关注,比如在高适的《东征赋》中就有“沿浊河而兹始”的句子。

B.汴河由黄河引来,故其水质浑浊,被称为“浊汴”不具吟咏价值;而“清淮”则是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是极具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

C.“浊汴清淮”由水质现象转为诗歌意象的原因,在于汴、淮交汇处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对文化产生了影响,易于引发诗人的感叹。

D.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中“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一句,运用“浊汴清淮”的水质现象,表达了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的佛理。

3.C(同A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一段,其错误在于无中生有,原文开头就说“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而后面只是说“自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汇入淮水”,这说明汴河并不是隋炀帝时开始修凿的。

同B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三、四两段,其错误在于混淆是非:原文第三段有“唐人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可见“浊汴”也有吟咏价值。

同C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五段.同D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最后一段,其错误是张冠李戴:“表达了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的佛理”不是刘禹锡的诗,而是孟郊的《憩淮上观公法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工信部1月26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截至2020年底,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

2020年,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截至2020年底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超33万个。

2021年,我国将持续深化5G 网络建设,推进共建共享,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

“从最初售价超过5000元,到如今低至千元,价格下调推动5G手机快速普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2020年,我国5G手机累计出货量1.63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218款。

今年,将加大培育5G+增强现实、5G+虚拟现实等新兴消费模式,让5G快速走进百姓生活。

(摘编自2021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材料二近日,我国正式发放5G牌照。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意味着这四家运营商可以正式建设并运营5G网络,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进入了5G时代。

中国也由此成为全球最早将5G商用服务落地的国家之一。

依靠更高速率、更大连接、更低时延的特性,5G不仅解决人与人的通信问题,而且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

在5G网络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8K高清视频,以及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将真正走向成熟应用。

人们相信,作为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5G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数字经济创新,成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新引擎,更好地支撑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让5G发挥好新引擎动力,关键要做大做强产业,发挥产业支撑作用。

有报告预测,到2025年,5G将带动我国直接和间接总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拉动300万个新增就业。

如何将美好前景变为现实?如同工信部负责人所说,企业要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积极推进5G 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为更多的垂直行业赋能赋智,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此外,面对旺盛的5G行业应用需求及5G 商业合作模式的改变,需要包括运营商、设备厂商以及终端厂商在内的产业链每一环进行深入协作和沟通,优化网络体验,构建健康、完整的产业生态。

5G标准是全球业界共同制定的国际标准,5G技术是全人类倾注心血和资源的创新之作。

就像中国企业的5G技术服务全球一样,中国的5G牌照发放,既让国内亿万消费者共享5G 发展成果,也是外资企业参与中国5G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机会,进而共同致力于将科技造就的美好生活赋予全世界所有人。

(摘自201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5G,打开巨大发展空间》)材料三《日本经济新闻》网站5月26日刊登题为《中国5G势头猛,欧美因疫情裹足不前》的文章。

文章称,中国正在加速新一代通信标准5G的普及,而欧美国家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在通信网络建设和支持新机型投放方面的投资明显放缓。

2020年原本是5G在全球范围正式普及的第一年。

但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在逐步发生变化。

2019年5月就已开通5G服务的英国,今年4月出现了多起5G基站纵火事件,原因是新冠疫情与5G有关的谣言广泛传播。

在法国,疫情导致各项工作滞后,开展5G服务所需的频谱分配从原定的4月份变成无限期延迟。

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国家同样也出现了频谱分配延期的情况。

韩国和美国于2019年4月在全球率先开通智能手机的5G服务。

但美国的通信网络仍在建设之中,且由于疫情扩大,无法确保施工建设所需的人手。

韩国的5G签约用户到2月时终于超过了500万,但也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

眼下新签约用户增长迟缓。

(选自2020年6月1日“参考消息网”)4.下列对我国5G网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5G网络到2020年底,无论是覆盖面、基站数还是5G手机普及速度,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B. 我国5G网络由中国电信等四家运营商正式建设并运营,这成为中国通信行业进入5G时代的标志。

C. 我国5G网络已经直接和间接带动我国总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拉动了3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D. 我国5G网络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和数字经济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引擎,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