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四中高三地理教学复习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

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共三本教材,平均每周3课时,根据不同阶段调整。

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内容
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
、宇宙中的地球
、大气
教学内容要点

识要求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 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 作用。

补充雾霾,沙尘天气形成。

了 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重点是对流层。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 温度水
平方向高低的形成因素,识记 判断等温线分
布图,描述等温线分布 图特征,说明热量多
少关系(为气候
(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大气的组成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

1. 大气的热状况
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形成分布
通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温定带 以雨定型
判断气候资料。

根据经纬网 分布图确定海陆位
置还纬度位置确 定气候类型与气候特点。

了解地球温室效应、、酸雨等现象产 生的原因
及危害。

气候变化表述。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

2. 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 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 影响。

4. 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地球水环境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1 •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形成,农业地域形成准备)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 因,
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与垂直方向气 压差异
形成。

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判 读,气压分
布与风向风速判读方法。

(风向决定了冷热与干湿关系)三圈 环
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风带与 气压
带移动,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 关系。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季风环流 形成 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 特点。

不同天气系统影响前后天气变 化及表述方法。

冷锋与暖锋,气旋与 反气旋在我国表现。

特别是灾害性表 现,防灾减灾措施。

4. 补充大气环境保护知识,全球气 候
变化。

理解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 地
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 响。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河 流水文特
征及水系特征判断表述方 法
了解海水温度环境的关系。

水平方向 水温高低与区域环境关系(与全球水 平温度分布图知识合并)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理解洋流 的成因和洋流分布规律,识记世界主 要洋流名称。

区别风海流与补偿流。

洋流四个地理意义。

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 对地表的影响。

重点海陆水循环的环 节,人类活动的干预与影响
水资源分布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 现状,水
资源危机产生原因与解决措 施。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温度的变化规律, 解释世界洋流分 布规律。

2. 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 影响。

3. 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4认识河流分类与水文水系特征评价原则。

5认识水循环过程对环境影响,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四、陆地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 陆地水
(二) 海洋
1. 海水温度
2. 海水运动 (三) 水循环与水资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必修二人文地理环境
一、人口与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 分布。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

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 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 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便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 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劳动力 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 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 环境因素)。

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 特点。

2. 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 系。

3. 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 说明人口文 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 对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知识要求 (一) 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发展与环境
2•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
3 •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
(二) 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 人口迁移与环境
1.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 中国人口迁移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二)工业
1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3•俩类工业区的形成区位与发展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 素。

2.
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
并分 别给予评价。

3. 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 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

4. 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 展生产的意义。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2.
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 区位因素。

2. 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 流通情况。

(一)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 城市的形成 区位因素与城市发 展 (二) 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三)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与地域结 构
了解
乡村、
城市
起源
的历
史条
件,以
及世
界最
早出
现城
市的
地区。

结合
实例,
了解不同
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二)环境问题的后果(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理解环境冋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受、紧迫感和
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理解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
要特征。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说明: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

2•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整治、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

2.社会调查:对当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
出对本地区域整治和发展的设想。

3.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是改造的措施和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
持发展。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以及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以及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改进学习方式。

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
作交流。

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发展机会,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能独立获取、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

四、要钻研地理教学大纲。

教学中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组织教材,
善于通过创造与加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精心设计教法和考虑学法指导。

在遵循地理教学原则和教学常规的同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五、充分发挥校内外的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以科学态度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利用地图、图表、图片等直观教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积极利用校外地理环境资源和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气象台、天文馆、科研机构等),鼓励社会参与,寻找社会支持。


展讲座、参观、访问、调查、观察等多种形式的地理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