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说课-因式分解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数学说课-因式分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数学其次册7.1《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争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
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同学把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预备。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依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把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目标:
① 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 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 把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体验性目标:
①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冲突的对立统一观点;
②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阅历。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
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
理由是同学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同学简单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同学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讨论。
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
因此,我们应当重点阐述教法。
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
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同学成为行为主体。
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同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在上述思想为动身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同学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同学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同学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准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老师充分依照同学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近进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进同学不断发觉、不断达到学问的内化。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当不断讨论同学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老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同学布满情感制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二、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阶段。
老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同学练习。
计算:(1)(a + b)^2 ;(2)(5a + 2b)(5a – 2b);(3)m(a + b).
同学完成后,老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
(1)a^2+2ab+b^2=(a + b)^2;(2)25a^2– 4b^2 =(5a + 2b)(5a – 2b);(3)ma+mb= m(a+ b).
成立吗?
△支配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同学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意“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
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
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其次环节,新课阶段。
1、对比练习。
让同学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老师巡察,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同学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老师支配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同学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类比练习。
让同学练习: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1)42;(2)56;(3)11.
在此,老师关心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
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
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同学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
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
让同学分四人小组争论。
(事实上正确)提问同学争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
老师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留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同学练习课本p152练习第1、2两题。
△老师支配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同学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通过详细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熟悉新概,符合同学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同学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同学主动探求,造求同学自主学习的乐观势态,促进同学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同学用正反习题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
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
尝试练习,信息反馈。
让同学尝试练习: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同学看p152例题,老师准时点拨讲评。
△老师支配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同学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同学的思维过程,呈现同学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共性,使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
小结阶段。
这是最终的一个环节,老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同学绽开争论,得到下列结论: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
进而,老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老师支配这一过程意图是:同学一般到接近下课,大脑处于疲惫状态,留意力开头分散。
老师假如把定义及要留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同学,只能是是似而非。
通过让同学练习,在练习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同学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同学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
同时,同学的学问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终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