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导学案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导学案第【1】篇〗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
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
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
竹的诗句。

板书:
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导学案第【2】篇〗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了解于谦,交流于谦的故事。

二、讲读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

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导学案第【3】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
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对诗人的敬佩,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课前预习:
1.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2.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作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疏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例:生当作人杰----
(2)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

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诗题。

(强调“吟”不要多加一点)
(3)同学们对石灰了解吗?说说看。

什么颜色?
(4)在中国白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干净、纯洁、清白)
(5)再看这个“吟”,什么意思?往往含有一种什么样的意思?(赞颂)
(6)我们有没有接触过带有“吟”的古诗?古诗题目中有“吟”字的?
(7)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导入: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自己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目标:
1.朗读《石灰吟》,要做到正确、流利,努力做到有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句,理解“锤、击、若等闲、粉骨碎身、清白”等词语的意思。

3.把词语的意思带入诗句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交流展示,矫正反馈
①展示课文朗读(师注意评价)
师精讲七言诗的停顿、节奏。

师点拨:我给大家提个建议,看最后一句,应该读得慢一点。

因为在提醒别人诗要结束了,注意回味。

再试试,齐读《石灰吟》,注意最后放慢读。

②交流词语理解
▲师精讲:“千、万”不是实指,而是虚指。

让生举例: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差万别、千真万确、千山万水。

▲师精讲“等闲”的意思。

(出示)选一选:
“等闲”在字典中也有几种解释:①平常;②随随便便,轻易;
③无端,平白地。

1.“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4.“等闲之辈”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5.“等闲视之”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③提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3)师小结: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

生诵读全诗。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你能不能根据诗歌内容,简单说说石灰的制作过程?
2.合作探究一: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出示)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
(jiào)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

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

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②交流展示,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二、言志:体验于谦的“石灰”人生
1.合作探究二:《石灰吟》这首诗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它还写了谁?
①诗歌表面是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

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②小组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③组织交流:
a.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b.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c.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d.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e.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2.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于谦的资料:
于谦( 1398— 1457 ): 字廷益,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年间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

在任期间,于谦为官清正,不为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49年,明英宗皇帝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蒙古瓦剌(là)军作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因此得以归国。

但英宗复位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