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理论_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_张青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
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l-liott,Witty,Herrick,&H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R.;Irving,L.M&Anderson,J.R.[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oshinobu[9]见Snyder,C.R., Harris,C.,Anderson,J.R.,Holleran, S.A.,Irving,L.M.,Sigmon,S.T., Yoshinobu,L.,Gibb,J.,Langelle,C., &Harney,P.,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
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R;Mc-Dermott,D;Cook,W;Rapoff,M,A,[11] 1997)。
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此外,高希望得分的儿童还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
他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儿童在希望量表上的得分与智力量表上的得分没有相关,但却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Sn yder,C.R;Hoza,B;Pelham,
W.F.Rap off,M;Ware,L;Danovsky,M;
Highberger,L;Rubinstein,H;Stahl,
K.J[12],1997)。
诸多的研究已经发现
“希望”是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
要影响的课题。
一、“希望”和有关的“希望理论”
1.“希望”(Hope)的概念
Miller和Powers[13](1988)从希望的
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
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
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
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这种美
好预期不一定要建立在某个具体的事物
和现实的目标之上。
因此,希望是一种
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主要是与他人相
关)为基础的美好预期,是一种自己可
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一种心理
和精神上的满意度,一种对生活的目的
感、意义感的体验,以及对生活中充满
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
”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
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Snyder,
1994;Sn yder,Harris,et al.,1991;Sny-
der,Hoza,等,1997)。
这个理论认为,
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
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
这样两个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
cy and pathway)。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
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
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
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
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
知。
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
计和调整系统都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
部分。
因此,Snyder对希望的定义是:
“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
状态,它包括意愿动力,即一种目标性
指向的能量(agency,a goal-directed en-
ergy)和路径,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
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oals)。
”(Sny-
der,Irving,&Anderson,1991,p.287)
2.希望理论(Hope theory)
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的模型主要
包括如下要素:
2.1 目标(goals)
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
它应该既
不是100%能够达到的轻易之物(Proba-
bility of attain ment),也应该不是毫不可
能之物。
Samuel Coleridge在他的名为
《无望的劳作》(Work without hope)中指
出希望的本质,他说,“没有目标就无
所谓希望。
”(1912,p.447)目标是人们
的精神活动的支点。
它也是Snyder希望
理论的支点(Snyder,1994;Sn yder,
Cheavens,&Symps on,1997)。
2.2 路径意念(Pathways Thou ghts)
对于怀有希望的个体来说,一旦目
标产生,设计实现所渴望的目标的路径
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
大脑有一种自
然的倾向去了解和预期某种可能的结果
(例如,A※B)。
这一观点在最近的一本
叫做《大脑是如何工作的》(How the
brain works)一书中有进一步的验证和说
明。
路径意念就是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
力系统,在头脑中生产出指向目标进而
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方法。
2.3 意愿信念(Agency Thoughts)
意愿信念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
沿着他们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
的动力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会决定个体
的目标产生、路径设计和计划过程,同
时也是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能坚持下去精
神意志力(Mental willpower)。
2.3 障碍(Barriers)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目标实现途中
总是遇到困难。
根据希望理论,大多数
现单位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的人会知觉到不只一种路径实现目标。
对于那些高希望水平的人来说,他们会考虑更多种实现目标的路径(Snyder, 1994)。
即行为主体在自我内在的行为驱动力(意愿),并在此动力的推动下和所渴望目标的吸引下,调动自己的能力,设计路径迈向目标。
当个体知觉到“此路不通”时,个体会在意愿的推动和所渴望目标的吸引下改变旧的路径,通过其他的路径来实现所渴望的目标。
2.4 想法决定感觉(Thought Drives Feelings)
Farran[14]等人(1995)提出,个人的感受与个人如何解释整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紧密相关。
个体的希望水平会影响其对自己行为过程及其原因的解释。
积极的情感来自于个人对目标实现的成功的可能性的知觉,而消极的情感来自于个人对目标实现可能面临的失败的知觉。
希望理论认为,尽管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主体在非强制性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Snyder等人通过系列相关和因果实验研究,证明障碍的出现确实与消极情绪的紧密相关(Snyder, Sympson等,1997)。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在个人的某些重要目标实现过程中设障,会严重消弱个人生活的满意度(Diener,1984;Emmoons,1986;Lit-tle,1983;Omodei&Wearing,1990; Palys&Little,1983;Ruehl man&Wolchik, 1998见Snyder,Sympson等,1997),然而,研究证明低生活满意度并非一定会妨碍随后目标的执行(Brunstein,1993; Little,1989见Snyder,Sympson等,1997)。
尽管阻碍会引起消极情绪反映,但不同希望水平的个体反映还是会有所不同。
高希望的个体更多采用适应性的,积极的情绪来回应他们所面对的困难。
当他们碰壁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生成另外的,更多的路径去实现目标。
此外,高希望的个体在受挫时,还会倾向于更多地知觉到可供他们选择的其他路径。
他们有强大的动力系统支持他们的目标实现过程,而且障碍还会刺激和提高他们的这一功能(Sn yder,1994)。
二、有关希望的测量学研究
虽然心理学家对希望(Hope)这个
概念较晚,但对和其相对的另外一个消
极意义的概念—无望(Hopeless)的研究
和测量却早在20世纪中期就有了一定
的结果。
Beck,Weissman,Lester&
Trexler[15](1974)发展了“无望量表”
(Hopeless Scale),主要以住院病人为样
本,考查他们的无望态度,项目包括他
们现有的忧虑情绪,做决定时的放弃倾
向,以及对未来的黑暗消极预期。
Kazdin[16]等人(1983)发展了“儿童无
望量表”(Hopeless Scale for Children),主
要用来测量儿童指向自我和将来的消极
预期。
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希望的测量工具
是Gottschalk[17](1974)的“希望量表”
(Hope Scale)。
这一量表主要采用内容分
析的方法(Content Analysis),要求被试
尽可能详尽地写出过去到现在的4年里
发生的重要生活事件。
4个评估者分别
阅读每个故事,并用7等分法(其中4
个是富于希望的得分,3个是缺乏希望
的得分)为这些故事评分。
这一测验的
评分员内部一致性达到.61;在富于希
望和缺乏希望的评分一致性上也达到了
.88。
另外的较有影响的希望量表是“米
勒希望量表”(Miller Hope Scale)(MHS)
(Miller&Powers[18],1988)。
这一量表基
于对希望的词源学、宗教学、哲学、社
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护理
和健康学等的综合考查,包含了积极的
和消极的两方面的40个题目,采用6点
量表,分数范围在40到240之间。
典型
的问题如:“我感觉被困住,动弹不
得”;“我没有什么内在的力量”;“我的
生活充满意义”等。
据报告,量表的内
部一致性系数为.93;2周后的再测信度
为.82。
因素分析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其
亦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美国Kansas大学心理学系以Snyder
为首的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
希望进行了系列研究,其中包括一系列
希望评定量表的制作。
目前为止,他们
已经成型可供使用的量表包括:“成人
一般希望量表”(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ADHS)、“成人不同生活侧面希
望量表”(Adult Domain specific Hope
Scale)(ADSHS)、“儿童希望量表”
(Children's Hope Scale)(C HS)、“幼儿
希望量表”(Young Childre'd Hope Scale)
(YCHS)、“幼儿希望量表-故事本”
(Youn g Children's Hope Scale-Story
Form)(YCHS-SF)。
“成人一般希望量表”(ADHS)是
一份有12个项目,供测验15岁以上人
士(对阅读能力没有特别要求)的自我
报告量表。
为了防止标签效应,此实验
室所出的所有量表都以目标测验为标
题,取代希望测验的字眼。
量表以Sny-
der等人的希望理论为构架,8个题目分
别有4个(1,4,6&8)测量路径思
维,4个(2,9,10,&12)测量意愿动
力。
此外,此量表还设计了4个关于目
标的题目用来转移被试注意。
此4题不
记分数。
此量表的信度值为.74到.84;
再测相关系数为.80;亦有良好的结构
效度(Snyder等,1991)。
“成人不同生活侧面希望量表”
(ADSHS;Sympson[19],1999)主要应用
于测量成人在6个具体生活侧面的希望
水平,包括:社会(Social)、学术(A-
cademic)、家庭(Family)、恋爱和人际
关系(Romance/Relationships)、工作职业
(Work/Occupation)、休闲活动(Leisure
A ctivities)等。
此测验要求被试首先对
这6个方面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评
估(在一个0到100分的连续线上标出
各生活侧面在其个人生活中所占的位
置),接着作答8个不同生活侧面的分
量表。
每个分量表由6个题目组成,测
量其路径思维和意愿动力的题目各占一
半,每题为8点记分,总分的范围应该
在48到384。
此量表的6个分量表的内
部一致性分别在.86到.93;亦有较好
的效度。
“儿童希望量表”(CHS;Sn yder,
Hoza等,1997)是一个有6个项目组成
的自我报告量表。
其构建亦根据Snyder
的希望理论,分测路径思维和意愿动力
思维两部分。
其适用对象为7到16岁的
儿童和青少年。
此量表被叫做“儿童目
标量表”(Children's Goal Scale)。
在测
量过程中,如儿童在阅读方面有困难,
可由测验者大声读出,被试在表上标出
其所选的分数即可。
其信效度亦都达到
量表的基本要求。
“幼儿希望量表”(YCHS;McDer-mott,Hastin gs,G ariglietti,&Callahan[20], 1997)可用于测量学龄前儿童到小学4年级学生。
最佳的测量对象是5到7岁儿童。
此量表也是8个项目组成。
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在做答时只用3个等级记分(如,1=从来没有;2 =有些时候;3=总是如此)。
此量表还在“建设”阶段,因此,作者提议使用者应该在使用时对其信效度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考查。
“幼儿希望量表-故事本”(YCHS-SF;Carla Dykeman Berkich[21]
1995)是由Berkich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发展成型的。
她以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为依据,应用投射测验技术,通过故事的方式,测量幼儿的希望水平。
这一测验分男孩量表和女孩量表。
男孩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典型的题目如:
“Chuck和Larry都遇到了点麻烦。
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有些小朋友给他们起难听的绰号。
Chuck和Larry都很不高兴,希望他们停止这么干。
Chuck很难想出什么办法来阻止这些小朋友继续拿他开心;Larry比较容易地想出了制止其他小朋友这么做的办法。
Chuck和Larry,你更象他们中的哪一个呢?”
女孩的题目如:
“Marilyn和Sharon在公园里看到一些小朋友在玩捉迷藏。
他们都想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
Marilyn费了很大劲才被允许和他们一起玩,Sharon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被其他孩子接受一起玩。
Maril yn和Sharon,你更象他们中的哪一个呢?”
此量表达到幼儿心理测评工具的标准和要求(Berkich1995)。
三、提高希望水平的心理干预(Hope Intervention)研究
Tollett和Thomas[22](1995)采用实验法探讨如何使用一套护理干预计划,对无家可归的老兵实施治疗。
研究者以Miller(1992)的希望理论为依据,通过希望干预计划,以打破老兵长期形成的“无力-无望循环”(powerlessness-hope-lessness cycle)为目标,帮助老兵寻找新目标并将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付之行
动,使其在行动过程中重建自信。
40个
参加研究的老兵(其中33人完成了整
个实验过程,13人为控制组,20人为实
验组成员。
)此研究采用小组干预方法,
由护理研究人员带领小组,按照事先拟
订的干预计划,每周3次,每次1小
时。
小组为开放式小组,即组员为自愿
参加,并且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
研究
结果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设,即希望是可
以通过外在的干预手段加以改善的。
和
控制组(接受一般的治疗组)相比,接
受希望干预的实验组组员的希望水平有
所提高。
并且希望水平提高之后,其个
人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也同时得以提高,
而抑郁得分则有显著下降。
Klausner[23]等人(1997,见Snyder
1999)以Snyder的希望理论为依据,对
患抑郁症的老人实施希望干预。
实验者
将被试分为两组,每13人为一组。
一
组采用以Snyder(1994)希望理论为依
据所制定的干预计划,其中包括设置目
标,如种植玫瑰花圃,或者到购物中心
采购等。
目标确定之后,小组带领老人
考虑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途径,
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机。
小组共10
次这样的定期集中活动,同时每星期也
要求被试在活动之后完成一些作业,例
如,想想这些新想法是怎么来的,又是
如何得以实现的,以及个人在有困难的
时候,该如何寻求别人的帮助等。
对控
制组则采用Butler's(1974)的生活回
顾模型(life review model),10次活动主
要采用让组员回顾其人生的各个不同阶
段,以助其实现圆融通达的晚年心境。
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
在实验前和实验后都采用希望自我报告
量表和第三者观察报告的方法进行了评
估。
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发现两组在实
验后的希望得分都有显著的提高。
采用
希望干预治疗的小组成员,其和家庭成
员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控制
组在此方面的提高则不明显。
另外一个
显著的不同是实验组在“汉米尔顿抑郁
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 g Scale;
Hamilton,1960)上的小组平均抑郁得分
下降了10个分点,已经从抑郁状态回
到了完全无抑郁的状态。
而控制组则只
下降了4.6分点,大部分组员依然还处
于Hamilton量表的抑郁状态。
另外一个
引起注意的情况是接受希望干预的实验
组成员开始变得相当积极,而控制组组
员依然十分消极。
另外一个希望干预研究(Sn yder,
Gravel,Hanke,Hiberg,&Nelson,1997)
是在一个社区精神健康中心实验成功
的。
共有120个被试参加此实验(N=
120)。
此120人被随机分配到一个为期
5周的个别治疗前的适应干预小组,或
为期5周的等待组,等候5周后直接进
入12周的个别治疗。
适应小组是设计
来对即将进行个别治疗的组员做治疗前
的准备活动的,由5个每星期1.5小时
的会谈组成。
每个小组的规模在16人
左右。
小组活动主要以希望理论为依
据,帮助组员澄清问题,确立目标、发
展应对的技巧(包括路径思维和意愿动
力两方面的内容)。
实验前的评估包括
用希望量表对其希望水平、相关的生活
满意度、功能水平测试的评估等。
实验
前的评估的结果分析可以清楚看到高的
希望水平和高生活满意度、良好功能、
低身体症状、高应对技巧和正常情绪体
验密切相关(Snyder,Gravel,Hanke,Hi-
berg,&Nelson,1997)。
在实验后的结果
分析看到,和那些实验前即有较高希望
水平的被试相比,低希望水平的被试接
受希望干预后在生活满意度、个人功能
和希望水平上有更大的绝对分数的提
高。
四、对希望研究的未来展望
综观现有的希望概念和理论,我们
发现研究者们对人类的这一独特的心理
现象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很多富有
启发性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比较
成型的希望理论构架和一系列有关希望
的测量工具。
近十多年来,尤其以Sny-
der为首的美国Kansas大学心理学系希
望研究实验室的系列工作,几乎掀起了
一股希望研究的热潮。
其研究成果对教
育,医学,尤其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但是从现有的资料也可以看出,这
些希望理论之间的一致性是比较差的。
早期的希望理论多强调它是一种情绪后
果,如Gottschalk[24](1974)。
后来有人强调它兼具情绪和认知两个部分,但其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阐述。
Snyder等人虽然也相信希望会带动人的情绪和感觉,但他们的希望理论构架则完全是“一组认知”(Cognitive set)(Sn yder[25], 2000)。
因此,对希望这一概念进行更综合深入和更精确的探讨是未来此领域的研究任务之一。
此外,构架中文系统和中国文化下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及其操作性结构,编定适用于中国样本使用的希望评定工具,尝试提高希望水平为目的的心理干预模式研究,也是心理学工作者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French,T.M.The Integration of behav-io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
2 Menninger,K.The academic lecture: Hop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
try,1959;116:481-491.
3 Frank,J The role of hope in psychothera-p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68;6:383-395.
4 Lazarus,A.A.Toward delineating some causes of change in psychotherapy.Pro-
fessional Psychology,1980;11:863-
870.
5 Udelman,D.L.,&Udelman,H.D.A preliminary report on anti-depressant
therapy and its effects on hope and immu-
nity.Social Science Medicine,1985;
20:1069-1072.
6 Cousins,N.Head first:the biology of hope and the healing power of the human
spirit.New York:Penguin Group.1989. 7 Elliott,T.R.,Witty,T.E.,Herrick, S.,&Hoffman,J.T.Negotiating reality
after physical loss:hope,depression,
and disabi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 y chology,1991;61:608-
612.8 Snyder,C.R.,Irving,L.M.,&Anderson
J.Hope and health.见C.R.Snyder&
D.R.Forsyth(Eds.),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 ychology(pp.285-305).
Elmsford,NY:Pergamon Press.1991.
9 Yoshinobu L.G,见Snyder,C.R.,
Harris,C.,Anderson,J.R.,Holler-
an,S.A.,Irving,L.M.,Sigmon,
S.T.,Yoshinobu,L.,Gibb,J.,
Langelle,C.,&Harney,P.The will
and the ways:Develop ment and valida-
tion of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
cial Psychology,1991;60:570-585.
10 Snyder,C.R.The psychology of hope:
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New York:
Free Press.1994.
11 Snyder,C.R;McDermott,Diane;
Cook,William;Rapoff,Michael,A
Hope for the journey:Helping children
through good times and bad.Bould,
C O,USA:Westview Press.1997.
12 Snyder,C.R;Hoza,B;Pelham,
W.F.Rapoff,M;Ware,L;
Danovsky,M;Highberger,L;Rubin-
stein,H;Stahl,K.J,The Develop-
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ldren's
Hope Scale.Journal of Pediatric Psy-
chology.1997;Vol,22No.3:399
-421.
13 Miller,J.F.,&Powers,M.J.Devel-
opment of measure of hope.Nuring Re-
search,1988;37:6-10.
14 Farran,C.J.,Herth,K.A.,
&Popovich,J.M.Hope and hopeless-
ness.Thousand Oaks,CA:Sage.
1995.
15 Beck,A.T.,Weissman,A.,Lester,
D.,&Trexler,L.The measurement of
pessimis m:The hopeless Scal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42:861-865.
16 Kazdin.A.E.,French.N.H.,Un is.A.
S.,Esveldt-Dawson.K.,&Sher-
ick.R.B.Hopeless,depression,and
suicidal intent among psychiatrically dis-
turbed children.Journal of Counsulin g
and Clinical Ps y chology,1983;51:
504-525.
17 Gottschalk,L.A.A hope scale applica-
ble to verbal samples.Archives of Gen-
eral Ps ychotherapy,1974;39:515-
525.
18 Miller,J.F.,&Powers,M.J.Devel-
opment of measure of hope.Nursing Re-
search,1988;37:6-10.
19 Sympson,S.Validation of the Domain
Specific Hope Scale:Exploring hope in
life domain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
sertation,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1999.
20 McDermott,D.,&Hastings,S.L.,
Gariglietti,K.P.,Callahan,B.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Children's
Hope Scale.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Kansas,Lawrence.1997.
21 Berkich,C.D Development and valida-
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hope in
preschool and primary age chil-
dre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ansas,Lawrence.1995.
22 Tollett,J.H.&Thoms,S.P.,A theory
-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instil
hope in homeless veterans.Advance
Nursing Science,1995;18(2):76-
90.
23 Klausner,D.Hopin g in(Snyder,Ed)
Coping:The ps ychology of what works.
p.205-251.New York:Oxford Uni-
versity Press.1999.
24 Gottschalk,L.A.,A hope scale appli-
cable to verbal samples.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ootherap y,1974;39:
515-525.
25 Snyder,C.R.(Ed)Handbook of hope:
Theory,Measures,&Application.Aca-
demic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