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院校留学生的中医文化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院校留学生的中医文化教学

薄彤;张岩;张丽

【摘要】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中医文化教学是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关键.外国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内涵、模糊性特征以及思维模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理解障碍,因此,在中医院校留学生教育中开展中医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1(004)003

【总页数】2页(P229-230)

【关键词】留学生;中医文化;障碍;策略

【作者】薄彤;张岩;张丽

【作者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

近年来,随着世界“中医药热”的升温,来华学习中医药学的留学生逐年增多,并且呈现出多国别、多文化的特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数已达5000人,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欧美学生为代表的非汉文化圈的留学生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文化背景的巨

大差异,这些学生在过了语言关之后,普遍都遇到了中医文化理解障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因此,将中医院校留学生的中医文化教学作为研究重点,对中医药对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文化与中医文化教学

1.1 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哲学、地理、天文、数学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共同孕育了中医文化。可以说,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的过程[1]。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含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2]。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

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

总之,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本质,她不但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还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多重属性。

1.2 中医文化教学是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关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医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医药学界的研究热点,很多院校也开展了中医文化教学,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与传统文化”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出版了“第一部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张其成主编)”[3]等,都说明中医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医药教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广大外国留学生来说,中医文化教学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很多留学生已经过了“语言关”,汉语水平甚至超出了中医院校的入学水平,但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仍然苦不堪言,对中医药学的理论内涵无法理解。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更何况中医药理论呢?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医文化内涵,才是正确解读中医药学的有效途径,也是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必要前提,更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的关键和突破口。

2 留学生中医文化的理解障碍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专业术语中充斥着大量的哲学内涵,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首先面临的就是对中医文化的了解。

2.1 对“整体观”内涵的理解障碍

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4],因此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等内容时,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在这些国家西方医学一直是主导,人们已经熟悉了强调“人体——环境——病因”三者关系的生物医学模式,因而对注重“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中医学整体观同样难以接受。

2.2 对模糊性特征的理解障碍

中医学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极大的模糊性。比如:“心”从西医解剖学角度看,只是一个实质的脏器。而中医学认为,“心”不但是实质之心,更是神明之心。“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这与西方医学是共通的。然而,心还能控制人的心神,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

焉。”“心”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显然让很多习惯了明确概念的留学生大为困惑。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西方医学大相径庭,并非来自实验,而是基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结果。因此,与强调精密数据的西医相比,中医学更加注重宏观、整体以及功能的研究,对于微观、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则有所轻视。此外,中医学在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往往以生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主,以形体器官的物质性为辅,即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形态之“器”。因此,“心”一个概念也就有了多种解释,其实,对这些模糊概念的解读也就是对中医理论内涵的理解过程。然而,对于那些接受了西方本体论,已经习惯了恰当判断和严密推理的留学生来说,如何把握和理解这些模糊的概念绝非易事。

2.3 对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5]“援物比类,化之冥冥” (《素问·示从容论》),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将五脏与自然现象进行比照类推,脾在五行中属土,而土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化、承载和受纳的特点,因此中医学认为,脾的功能主要是运化五谷精微。再如:中医学诊断脉象“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用“规、矩、衡、权”四个具体的事物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然而留学生习惯的是逻辑思维模式,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缺乏想象的空间。此外,“援物比类”的事物基本上存在于古代中国,这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

可见,中医文化理解的不足是广大留学生面临的新的学习瓶颈,如何开展中医文化教学,变瓶颈为突破口,是发展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