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转设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背景下转设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4T15:22:29.78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月1期作者:冷红梅[导读] 目前,高等学校招生与考试改革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
冷红梅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南宁 530001
作者简介:冷红梅(1986.11-),女,汉族,四川自贡,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广西2017年度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独立学院教学运行机制改革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JGB529,项目主持人:冷红梅。

摘要:目前,高等学校招生与考试改革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国家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已经针对新高考背景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招考改革方案,在转设期的独立学院也应充分解读新高考的政策和要求,思考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期在转设期持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高考;转设期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受国家经济发展、产业机构变化等客观影响,国家对人才结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部分产业是颠覆性的变化,肩负着国家人才选拔使命的高考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

本文所指高考综合改革以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为起始。

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和职业类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地方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

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直接作用于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特别是高考招生与录取的改革,故出现新高考背景。

截至2021年底,我国还有164所独立学院未完成转设工作,独立学院转设将继续作为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1]。

为保障转设期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对新高考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高考和独立学院转设背景
自2014年国家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制度(称“新高考”制度)以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四批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高考制度改革,分别为2014年第一批的上海、浙江2省市,2017年第二批的山东、海南、北京、天津4省市,2019年第三批的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以及2021年第四批的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7省(自治区)市[2]。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专业(大类)招生,以及高考生志愿填报和录取上,执行新高考制度后,高考生以“专业+学校”或者“院校专业组”两类填报志愿方式取代以选择学校为单位的填报志愿方式;同时取消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的录取批次,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目前我国新高考的模式有2种,根据学生选考科目,分为“3+3”模式和“3+1+2”模式。

“3+3”模式表示3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按150分原始分计)、3门选考科目(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中选3门考,各按100分计),此模式下,学生有20种选考科目组合;“3+1+2”模式表示3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按150分原始分计)、1门次选科目(从物理、历史中选1门考,按100分原始分计)、2门再选科目(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选2门考,按等级赋分,总分各100分计),此模式下,学生有12种选考科目组合。

通过研究已实行新高考制度的省(自治区)、市(直辖市)发现,在新高考制度改革后期实施的“3+1+2”模式比早期的“3+3”模式更科学,“3+1+2”模式更能避免学生功利性选考,更能促进高校科学选拔人才、科学培养人才,更有可能成为还未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的省市的选择。

新高考制度改革在提高学生录取率和学生专业满意率上有了极大成效,一方面推动了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同时能更科学进行人才选拔,另一方面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极大困惑和挑战。

独立学院作为特定时期的办学模式,在转设为普通本科的历史转折点和新高考背景下,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解决好转设工作的土地权、产权等“硬件”,还需要储备好“软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广西为例,广西高考综合改革(“3+1+2”模式)从2021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即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广西高校将迎来本省第一届新高考学生。

广西独立学院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思考并构建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转设期独立学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二、新高考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各高校间的优质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转设期的独立学院要形成良好口碑,还要依靠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思考如何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新高考改革下,取消传统文理分科,实行学生选科高考,一些实力不强、专业特色不突出的地方性高校为录取到更多学生,存在不设选科限制的情况,导致录取到的同一专业生源知识结构多元化、生源质量差异大的情况,在现阶段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竞争力不强的前提下,要提前思考应如何应对实行新高考政策后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寻求对策。

(一)与母体高校专业特色错位发展不足
以广西S学院为例。

广西S学院是以广西某师范类高校为母体设置的独立学院,建校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设置了涵盖文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内的6类学科,涉及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等21个专业。

各设置招生的学科专业情况分别为:文学和理学各含5个专业、艺术学含4个专业、教育学含3个专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各含2个专业。

通过分析发现,广西S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制约其整体发展。

因母体高校特色为师范类专业,广西S学院依赖母体高校的资源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为“面向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着力发展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师范类专业设置了包含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体育教育、英语、美术学、音乐学等9个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广西区内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应用型人才。

因母体高校为广西区内老牌师范类院校,办学特色为“教师教育”,除学前教育专业外,广西S学院所开设的其他师范类专业在其母体高校均有开设,且其母体高校师资力量更雄厚、办学条件更成熟、专业特色更鲜明、毕业生累积的口碑更好,广西S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特色定位差异化小、专业特色错位发展不足,培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方面也不具备太大竞争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有一定偏差
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功能以及对国家对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独立学院被赋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故独立学院教育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和研究型(“学术研究型”)、职业技能型人才有所区别,在企业中,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开发部分,职业技能型人才主要为产品提供安装和维修服务,而应用型人才主要为产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3]。

应用型人才区别学术研究型人才在于其实践性更强,区别于职业技能型人才在于其理论性和创新性更强,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应是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但是又与二者之间有一定关联,需要把握好理论性、实践性的关系。

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面上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实际上较多独立学院在培养过程中以及培养结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老牌本科等学术研究性高校相比,在对学生的理论培养上不足;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在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上不足,导致独立学院培养出的人才“应用型”能力欠缺,与地方和区域经济需求匹配度不高。

(三)强化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课程体系设置侧重理论、轻实践技能。

而多数独立学院存在面上明确“应用型”,实质却是“教学型”“理论型”大学。

以独立学院广西S 学院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原则之一为“以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力资源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备、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文件,对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学时) 15%”“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18周”[4]。

通过研究S学院2018-202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计专升本专业)得知,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简称“文科专业”)数远大于理工类专业(简称“理科专业”)数,总体上,约半数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达标,约三分之二的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达标,理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均未达标(详见表1)。

2018-2021级文、理科专业比例及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达标情况
年级文科专业数占总专业数比例理科专业数占总专业数比例文科专业实践学分达标数占文科专业总数比例理科专业实践学分达标数占理科专业总数比例实践学分达标专业数占总专业数比例
2018级 81.0% 19.0% 52.9% 0% 42.9%
2019级 80.0% 20.0% 62.5% 0% 50.0%
2020级 76.2% 23.8% 76.2% 0% 47.6%
2021级 76.2% 23.8% 76.2% 0% 47.6%
平均值 78.4% 21.7% 67.0% 0% 46.8%
分析广西S学院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可知,广西S学院对各专业人才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意识有所提高,但还是存在不足。

从师资方面来看,广西S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以自聘硕士研究生为主,一般是从高校毕业即被聘入独立学院,欠缺相关企事业单位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培养以理论基础知识传授为主,实践教学指导不足,应用型人才目标达成效果欠佳。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了录取批次,给原来在第三批录取高考生的独立学院带来一定福利,但是实行平行志愿招生录取后,各高校之间的竞争相对弱化,而高校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对于独立学院专业特色不明显、培养人才质量不高的专业,在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地位,还有及时调整方向,探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才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转变观念,培育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
独立学院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培育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

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到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几个环节的闭环。

这个过程涉及学校制度设计、教学管理、课程教学与评价、招生就业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统一认识,相互配合。

转设期的独立学院要生存、求发展,必须与母体高校、老牌学术研究性本科高校错位发展,遵循国家提出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求,以区域产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出资方企业和资源优势,充分调研地方和区域人才需求量和现行人才比例,主动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相匹配的专业;跟进新高考改革形势,按照专业大类制定出各大类特色专业,各大类专业均衡发展,制定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相应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合理构建,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要合理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落实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需要与传统教学和学术研究型本科高校有所区别,除了设置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模块,还要加强实践课程和职业课程设置。

以教学计划为落脚点,落实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对各类专业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比重要严格依照教育部文件设置,即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25%等,将每门课程实践教学安排融入到专业学习的每学期全过程,而非只集中到某一学期的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可借鉴广西S学院教育系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做法,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关联性进行分析,所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锲合度更高。

(三)加强实践,强化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与学术型和科研型人才重要方面,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

一方面独立学院要尽快启动“双师”建设计划,强化与企业合作,通过派学校教师到相应企业、单位挂职,增加教师的行业实践经历,能更好开学开展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单位合作,实现共同育人机制,在企业、单位建立实训室或实验基地,让学生到定点的企业、单位实习,聘请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在服务企业、单位的同时,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学生应用型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形式,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从听讲座、看视频、看演示、
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到参与小组讨论、学以致用、学会教他人等主动学习形式转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3],而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5]也是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

改革实践教学活动评价形式,从单方面的学校期末试卷考试形式向校内理论知识掌握考核+校外合作培养企业、单位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2]王新凤,钟秉林.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成效、困境及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49-53+57.
[3]刘献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10.
[4]教育部文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5]李凌霞.“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136-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