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澄怀味像,以形媚道”——论宗炳《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澄怀味像,以形媚道”——论宗炳《画山水
序》的美学思想
2010年1月
JAN.2010
文艺理论
LITERARYTHEoRY
……澄怀味像,以形媚道”
论宗炳《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闫飞周东升
(1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2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明确提出了”澄怀味像”,”以形媚道”等重要的美学观点,并且将”形”与”神”的
辩证关系扩展到山水画中作了深刻的论述.宗炳的自然山水的审美观念和绘画理论对后世的审美活动和山
水画创作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等观点的阐述,奠定了道家在我国山水画发展
过程中的美学地位.
关键词:《画山水序》;澄怀味像;以形媚道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5312(2010)01—0008—02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专论山水画的
美学论文,为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明确提出了”澄怀味像”,”以形媚道”等重要的美学观点,并且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扩展到山水画中
作了深刻的论述.宗炳的自然山水的审美观念和绘画理论对后世的审美活动和山水画创作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等观点的阐述,奠定了道家在我国山水
画发展过程中的美学地位.
宗炳(375_443),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是南朝刘宋
时期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善书画,江夏王义恭尝荐炳于宰相.前后辟召,竞不就.善琴书,好山水,西涉荆巫,南登衡岳,
因结宇衡山,怀尚平之志,以疾还江陵,叹日:噫!老病俱至,名
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
坐卧向之,其高情如此.”宗炳祖上做官,自幼受母师氏教授,
年少好出游,后在庐山出家为僧,晚年人道,终生不仕.宗炳长
于棋琴,尤喜书画,精于言论,在美术理论上颇有建树,以《画
山水序》为代表.

,《画山水序》产生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虽然动乱不安,然
而却是精神上自由和解放的,最富于智慧和最浓于热情的一
个时代,是我国艺术史上是一个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玄学的兴起,儒释道的融合,使这一时期
的意识形态主流起了变化:魏晋风度与文人个体意识觉醒开
始向绘画创作以及绘画思想中渗透,从而出现了以玄对山水, 以佛对山水,以情对山水的审美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
融各家学说,十分活跃,且独具风采.在这时,形成了”以道释儒”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魏晋玄学.玄学主要讨论的是天人关系问题.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魏晋南北朝哲学的
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魏晋南北朝艺术的发展.魏晋南北朝艺术8
具有的”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艺术特色,这里,
魏晋玄学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的灵魂,也是当时美学的灵魂.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宗炳,也同样深受魏晋玄学的影
响.他善书画,好山水;他笃信佛教,终生不仕.作为一个淡泊
名利,超凡脱俗的居士,他所着的《画山水序》呈现出了浓厚而深沉的美学内蕴,让人感受到”道”和玄理所蕴含的韵味,名日画论,实质玄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奠定了中国画山水”重精神,重理性”的基础.
二,《画山水序》的重要思想及意义
宗炳的山水画理论思想受儒,道,佛各家不同程度的影
响,其中道,佛思想影响尤多.我认为,在宗炳的思想中,道佛
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相互交融为一体的,其理论有着深
刻的社会来源和思想来源.
《画i”水序》有《津逮》本,《画苑》本,《书画谱》本,《历代名画记》载,全宋文本.此序虽不足五百字,但其思想丰富.主要
阐述用画的形式把哲理的内容(道)表达出来,第一个把老庄
之道与山水画联系起来,指出作山水画,观山水画是用来观察
体现圣人之道的山水画功能论.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应目会心”,”澄怀味象”,”澄怀观道”,”卧游”,”以形媚道”,
“应会感神”,”披图幽对”,”万趣融其神思”,”畅神”等着名论
点;提出绘画透视学”远小近大”原理.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
着作,是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的最重要着作.这篇画论
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首次将”道”的概念引入了
绘画艺术领域.第二,首次提出了山水画的透视处理方法.第
三,明确地提出了艺术的目的在于”畅神”的理论观点.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澄怀味象”这样一个重要的
美学命题,”澄怀昧象”体现了一种审美关系.在画论中,宗炳
明确区分了”澄怀味象”的主体和客体:主体”贤者”可以从自
然山水的形象中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前提是主体必需具有
文艺理论
LlTERARYTHEoRY艺术广角
超功利的审美情怀;而作为客体的”质有而趣灵”,”以形媚道”身”,”畅神”的效果,这就是”味”.
的山水则成为主体创作山水画的源泉.
“澄怀味象”这个美学命题的提出标示了山水画的创作目
的是”观道”,是”畅神”!宗炳提出的”畅神”,正是作者自我内
在性情通过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得到自由的抒发和愉悦,是借
描绘客观对象实现主观精神的释放.王微在《叙画》中更加坦
率地指出山水画的”畅神”功能,他甚至认为音乐与金玉珠宝
都不如反映自然的山水画更能令人精神愉快:”望秋云,神飞
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琏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
《宋书?隐逸传》有这么一段记载:(宗炳)以疾还江陵,叹
LI:”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
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Et:”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这
段记载表明:宗炳认为”味象”就是”观道”,”味象”与”观道”是
同一个心理过程.在他看来,审美欣赏的实质是对于宇宙的本
体和生命——”道”的体悟”道”是指人的思想,观念,哲理以及
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等内在心理因素,它源于老子”万物莫不
尊道”和”道之为物,惟惚惟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世间万
物的存在与生成都遵循着”道”的精神.”道”是无形的,而无形
的”道”又体现于有形的万物之中.圣贤”法道”,是圣贤以内在
的精神体验”道”:山水”媚道”,则是指山水以形显现无形的“道”.山水”以形媚道”体现了人们游历山水时,会自觉不自觉
地把内在的精神灌注于山水之中,使自然山水有着像人一样的心灵与精神,在主客体高度契合交融之中,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审美欣赏中的自然山水生命化,情感化和人格化.
“澄怀味象”提醒了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境欣赏自然山水
才能体会到蕴含在自然形象中的”趣灵”与”道”.”澄怀”,这是从老庄美学中继承下来的概念.宗炳认为,”澄怀”是实现”味象”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为了实现”味象”这一目的,欣赏者必须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必须”以玄对山水”.也就是说观察自然山水时要使心灵进入”虚静空明”的状态,方可让心与天地万物同游,使自己神思畅达,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澄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内在的精神从外在感性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精神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 “味”的概念是从老子美学中来的.它指的是一种精神的
愉悦和享受,是审美的”味”.宗炳在谈到对自然山水和山水画的欣赏时,讲到”凝气怡身”,”万趣融于神思”,”畅神而已”.这可以看作是对”味”的生理——心理活动的一种说明.宗炳又提出的”应目会心”和”澄怀观道”,是对”味”这种审美心理活动的进一步规定.宗炳在文中说人们对自然山水和山水画的欣赏,都以”应目会心为理”.也就是说,”应目会心”是欣赏的规律,是产生”味”的规律.先是”目”应,然后是”心”会,”应会
感神,神超理得”.心会就是”万趣融于神思”,从而达到”怡
“象”,老子说”象”的本体是”道”.而宗炳讲的”象”却更接
近于审美形象.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媚”者,悦也.山水
之所以为美,使人愉悦,是因为它既有具体形象,又是”道”的显现.有限的”形”显现无限的”道”,显现宇宙无限的生机,这才是美,才是”媚”,才是审美的自然.所以又说”山水质有而灵趣”.山水的形是”道”的显现,是”灵”,是”趣”.”以形媚道”和“质有而灵趣”是对”象”的进一步规定.经过这样的规定,”象”就不是一般的具体形象,而是审美形象.只有审美形象,才能成为审美活动的对象,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
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是对老庄美学的重大发展,在美
学史上是一个飞跃.宗炳着眼于自然的”象”,”形”.他认为自然山水的形象本身就能成为审美对象,能”怡身”,”畅神”,这是因为自然山水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宗炳要求审美主体”澄怀味象”,就是要求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从自然山水中得到审美享受.宗炳虽然在字面上引用”仁智之乐”,但实质上宗炳的”澄怀味象”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有所区别的, “澄怀味象”是在更高基础上对老庄美学的回归.
“山水以形媚道”,就是说山水画的艺术形象与自然山川
的”质有趣灵”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性情.通过”澄怀”就可以把内心的道,即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观照自然山水与山水画的创作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山水画家有此境界才会发觉某些自然形象更能引起美感.
山水的美在于它可以通过本体形象所体现出的”趣灵”与“道”,山水的”趣灵”在于它所包蕴的顺应自然”无为无不为”的道家精神,这也正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原因.”道”是指人的思想,观念,哲理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等内在心理因素,它源于老子”万物莫不尊道”和”道之为物,惟惚惟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世间万物的存在与生成都遵循着”道”的精神.”道”是无形的,而无形的”道”又体现于有形的万物之中.圣贤”法道”,是圣贤以内在的精神体验”道”;山水”媚道”,则是指山水以形显现无形的”道”.山水”以形媚道”体现了人们游历山水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内在的精神灌注于山水之中,使自然山水有着像人一样的心灵与精神,在主客体高度契合交融之中,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审美欣赏中的自然山水生命化,情感化和人格化.
三,总结
总之,宗炳的《画山水序》涉及到了山水画美学之本体,创作,鉴赏的审美精神,情趣,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

个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它所提出的”澄怀味像”,”以形媚道”等重要的美学观点在中国山水画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今Et,经历了种种尝试,不断推陈出新的中国当代山水画中,仍然随处可见宗炳山水画论的影响.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