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19-2020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课时训练(II)卷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的典籍中颇具代表性。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查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等内容,都写得比较详细。
二、说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的用法。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难点: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已经初步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对于文章的艺术特色也有一定认知。
但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因此应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内涵,建立更加完善的文言知识系统。
五、说教法学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一——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一—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资料助读(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
" 曹刿”是春秋时鲁国人,“论战”指对战争的议论。
从题目可以得知,本文主要记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一事件,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叙述战争的过程,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的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0课曹刿论战》教案
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②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齐国攻打鲁国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古今异义】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两条。
(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能力目标:A、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B、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A、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B、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学习也需要讲究战略战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初中语文九下六单元20课《曹刿论战》2课时导学案2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学案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题《曹刿论战》课时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3.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学习过程思考探究1.鲁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2.分析人物形象曹刿——刻画人物的方法:鲁庄公——3.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
4.写作特点。
5.课文小结三、作业(一)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运用正确的和,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全文的文眼是“”,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2.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词(2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2.翻译(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答案:(一)1.曹刿对于战争的论述取信于民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1.(1)击鼓进军,(2)已经2.(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2.可以凭借。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3. 文章主题的分析: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曹刿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 课文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审美鉴赏: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文学作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翻译课文,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 文章主题的分析与思考: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曹刿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解决办法:
1.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可以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互动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
2.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可以通过教师的解释和学生的自主翻译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和翻译课文。
3. 对于文章主题的深入分析,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4. 对于写作技巧的应用,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并应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习了一些写作技巧。请大家记住曹刿的智谋和策略,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今天的作业是翻译课文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对文言文有更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大家加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本文记述了鲁国大夫曹刿在齐国访问时,与齐国大夫展开的一场辩论。
通过这场辩论,展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3.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曹刿的辩论为例,分析其技巧和思维过程。
3.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背景介绍2.辩论过程–曹刿的观点–齐国大夫的观点3.辩论技巧与思维过程4.爱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曹刿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的分析能力。
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导入课文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 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这 天 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 战的。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 弱小的鲁 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 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 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 强的原因。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 ,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段落间联系紧密,环环相 扣。
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1. 概括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 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 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 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 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 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 (论战),略写战争经过。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 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 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 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文章写作特色与手法
1.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 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用鲁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 “远谋”。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的对话,战时二人的 表现,战后庄公的“问其故”和曹刿的“论战”,都形成鲜 明的对比。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掌握“间、鄙、牺牲、信、狱、靡”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如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数十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等。
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论长勺之战的课文《曹刿论战》。
【新课解读】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记叙的?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如下:(1)事件发展的线索:问战——迎战——胜战——评战(2)曹刿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战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明确:分三部分:①战前准备;②战斗经过;③战后总结。
3.就全篇而言,为什么详写第一部分?讨论明确:详写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也是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
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
4.文章表现人物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文章通过对比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爱国之心。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庄公的政治平庸,军事无知。
这样对比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5.本文题目为“曹刿论战”,从内容看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请同学们阅读这篇文章,说说曹刿认为鲁国依靠什么才能打赢此战。
明确:2.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边各组加点字的意思。
⑴牺牲..玉帛()⑵小大之狱.()作出牺牲..()越狱.逃跑()⑶虽不能察,必以情.()⑷忠.之属也()以情.动人()忠.于人民()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如有省略,在括号内补出省略的词。
⑴何以()战?___________ ⑵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⑶必以()情。
___________ ⑷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3、用课文原句填空:⑴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本文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曹刿所以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鲁国以弱胜强,打败齐国主要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三、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2.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二、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
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三、注释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左传》相传是时期所作,《左传》原名或,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与、合称《春秋》三传。
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弗敢加也:古义:今义:(4)必以信:古义:今义:(5)牺牲玉帛:古义:今义:(6)肉食者鄙,古义:今义: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 神情与苏、黄不属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 属予作文以记之二、阅读训练(一)《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D.侧而描写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又何间.焉立有间.B. 公问其故.并驱如故.C. 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 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精品部编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字词句及简答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字词句及简答训练(含答案)第20课曹刿论战一、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1.齐师.伐我()2.又何间.也()3.肉食者鄙.()4.何以.战()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对.曰()7.小惠未遍.()8.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10.必以信.()11.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小大之狱.()14.必以情.()15.忠.之属.也()()16.可以.一战()17.战则请从.()18.鼓.之()19.公将驰.之()20.既.克()21.一鼓作.气()22.再.而衰()23.三而竭.()24.彼竭我盈.()25.望其旗靡.()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简答。
1.请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2.朝服.衣冠()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孰.视之()5.吾妻之美.我者()6.私.我也()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8.王之蔽.甚矣()9.闻.寡人之耳者()10.时时..而间.进()()11.期年..之后()12.朝于.齐()13.战胜于.朝廷()14.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简答。
1.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2.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他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第22课出师表一、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2.以光.先帝遗德()3.恢弘..志士之气()4.引喻失义....()()5.陟.罚臧否..()()()6.性行淑均..()()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9.躬.耕于南阳()10.不以臣卑鄙..()11.猥.自枉屈..()()12.遂许先帝以驱驰..()1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4.当奖.率三军()15.庶.竭驽钝()16.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17.以彰.其咎()18.咨诹.善道()19.临表涕零..()20.后值倾覆..()21.由是感激..()22.斟酌损.益()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案1新人教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曹刿论战》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左传》:《曹刿论战》所在的《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可以提供《左传》中其他与战争、政治策略相关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在讲解《曹刿论战》的基本概念和人物关系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觉得我应该在讲解的时候更加生动形象,可以使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历史地图、图片等,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再次,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战争策略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分析。下次我打算提前准备一些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思考《曹刿论战》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例如忠诚、勇气、智慧等,并联系自己的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课后作业
1.根据《曹刿论战》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分析《曹刿论战》中曹刿的论辩技巧,举例说明他是如何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和逻辑来战胜对手的。
3.结合课文中的描述,分析《曹刿论战》中战争策略的特点,以及这些策略在古代战争中的实际应用。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曹刿论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曹刿论战》的基本概念、人物关系、案例分析等。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简案
2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5.体会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话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当时山东省境内的齐国和鲁国就经常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鲁国因为曾经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而得罪了齐国。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派遣大军攻打弱小的鲁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鲁国的平民——曹刿,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扭转了长勺之战的局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的智慧。
(板书课题、出处)二、自主学习作品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写作背景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HT〗前684〖HT〗)。
此前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并派兵护送公子纠返齐。
然而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君位,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公子纠被杀。
然齐桓公仍怨恨难平,因此于公元前684年春再次发兵攻鲁,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字音字形曹刿.(ɡuì) 肉食者鄙.(bǐ) 又何间.焉(jiàn)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轼.(shì) 夫.战(fú) 辙(zhé) 靡.(mǐ)基础积累1.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3)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4)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5)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6)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2.一词多义(1)故①公问其故.原因,缘故②故.克之所以(2)以①何以.战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按照,根据(3)从①民弗从.也顺从,听从②战则请从.跟随(4)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允许我(5)信①必以信.实情②小信.未孚信用3.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4.重点实词与虚词(1)齐师.伐我军队(2)又何间.焉参与(3)肉食者鄙.浅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2019-2020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课时训练(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课外阅读
钟繇学书
魏钟繇①,字元常。
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
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
乃自捶胸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
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
由是繇笔更妙。
繇精思学书饮食手书桌上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繇善三色书⑤,最妙者八分⑥。
——选自《搜神记》(有改编)
(注释)①钟繇: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
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
②刘胜:行书首创者。
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
③魏太祖:曹操。
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
韦诞:魏书法家。
④蔡伯喈(jie):东汉人,工书画。
⑤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
⑥八分:汉字书体名。
1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繇善三色书/京中有善口技者
B.诞惜不与/吾孰与徐公美
C.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及鲁肃过寻阳
D.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罔不因势象形
2 .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繇精思学书饮食手书桌上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
3 . 依据选文,评价钟繇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也是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已知的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近年来,为了留住民族的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的脉络绵延不断,清华美院博士生导师陈
楠及其团队用甲骨文设计表情包,受到了公众的好评。
材料二:《世界记忆名录》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面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
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并加强保护和利用,提高全世界对文献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4 . 下列不可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两项是_______、________
A.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B.中国古长城C.《本草纲目》D.西安兵马俑
5 . 请根据甲骨文“人”的字形,推断出另外两个甲骨文的现代汉字的写法。
6 . 陈楠和他的团队用甲骨文设计表情包,其精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