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民解放战争教案
第25课⼈民解放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争。

2.认识全⾯内战的爆发。

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4.认识新民主主义⾰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从“家国情怀”⾓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争取和平民主的⽃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10⽉)
(1)原因:蒋介⽯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达成《双⼗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民的政协协议。

⼆、全⾯内战的爆发
1.爆发原因
2.标志:1946年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内战爆发。

3.进程
(1)全⾯进攻
①时间:1946年6⽉~1947年3⽉。

②⽅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了⾃⼒更⽣,以⾃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针。

③成果:1946年7⽉~10⽉,⼈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正规
军在内,共约3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进攻。

(2)重点进攻
①时间:1947年3⽉~1947年6⽉。

②⽅针:⽑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崩溃
(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民中的信誉⼀落千丈。

2.政治孤⽴
(1)1946年11~12⽉,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会”在南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党专政和蒋介⽯独裁的装饰品,进⼀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

四、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地改⾰
(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地法⼤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
3.意义
(1)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独⽴、统⼀的新中国即将诞⽣。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民解放⽃争的⼠⽓。

(3)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泽东思想的胜利。

问题探究:1949年4⽉23⽇,⼈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你是否同意这⼀观点?
提⽰:不同意。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基本胜利,但并不是完全胜利,因为国民党的残余势⼒依然占据西南、西北以及台湾等地,⼈民解放军还在追剿、肃清残敌。

探究点解放战争
史料⼀我军第⼆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量歼敌……——⽑泽东《解放战争第⼆年的战略⽅针》史料⼆第三次国内⾰命战争进⼊第三年以后,⽑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指挥⼈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

——叶剑英《伟⼤的战略决战》
史料三渡江作战⽆疑是⼀个伟⼤的胜利,这胜利表⽰了敌⼈在长江以南的⼀⽀最⼤的最有组织的⼒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四⼗多万,就表⽰国民党再没有有⼒的抵抗了。

这胜利在政治上表⽰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思考:(1)史料⼀中战略⽅针得以落实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2)根据史料⼆指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如何?
(3)史料三反映了渡江战役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信息解读](1)史料⼀反映了⽑泽东为解放战争第⼆年制定的战略⽅针,内线指解放区,外线指国民党统治区。

(2)史料⼆反映解放战争第三年进⾏战略决战,“⼈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指进⾏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

(3)史料三反映渡江战役的胜利。

“政治上表⽰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灭亡”宣告了国民政府覆灭。

[提⽰](1)刘邓⼤军挺进⼤别⼭。

(2)战略决战,国民党的主⼒基本被消灭,中国⼈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得到极⼤提⾼,国民党政权从此陷⼊⼟崩⽡解之中,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3)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命的基本结束。

(1)⼈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从国民党⽅⾯说:政治孤⽴,失去民⼼;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军队厌战,⼠⽓低落;贪官横⾏,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②从共产党⽅⾯说
a.灵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物的⽑泽东思想的指导。

b.核⼼: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道路:⾛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基础:有⼴⼤⼯农群众的⽀持。

e.中坚⼒量:有⼀⽀⼈民的⾰命军队,坚持武装⽃争。

f.保障:组成⼴泛的统⼀战线,团结了⼀切可以团结的⼒量,共同奋⽃。

(2)⼈民解放战争的特点
【典例】中共在某⼀时期的⽂件指出:“蒋介⽯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不顺,⼠⽓不⾼,经济困难。

我们虽⽆外国援助,但是⼈⼼归向,⼠⽓⾼涨,经济亦有办法。

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的。

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

”当时的⽃争形势是() A.蒋介⽯制造“四⼀⼆”政变
B.抗⽇战争进⼊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举进攻解放区
D.三⼤战役已经取得胜利
[审题指导]①定时空:解放战争时期。

②抓关键:“蒋介⽯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不顺,⼠⽓不⾼,经济困难”。

③析选项:
⼈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观的确⽴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群众路线活动,⽀援和配合了中国⼈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军事⾏动,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主要作⽤体现在以下⼏个⽅⾯:
(1)普通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军队提供了⼤量兵源。

(2)各地农民为部队送粮⾷、被服,救伤员等,为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3)国统区的普通民众开辟配合解放战争的第⼆条战线,分散了蒋介⽯的兵⼒和精⼒。

(4)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全部倒向共产党⼀边,使国民党在政治战线上⼏乎完败。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课堂归纳⼩结
[⽹络构建]
[教材必背]
1.⼈民解放战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了独⽴⾃主的新中国,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基本结束和社
会主义⾰命与建设的开始,中国社会进⼊了新的时期。

2.新中国的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命的基本胜利,但不是社会主义⾰命的胜利。

3.共产党胜利,国民党速亡的根源是:得民⼼者得天下。

1.1945年10⽉17⽇,⽑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

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针。

这样很好。

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卫战争,粉碎他
们的进攻”。

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针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故B项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

[答案]A
2.⽑泽东在⼀⾸诗中说:“有⽥有地皆吾主,⽆法⽆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屎不黄⾦;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争;遍地哀鸿满城⾎,⽆⾮⼀念救苍⽣。

”下列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A.此诗描绘的情景发⽣在国民⼤⾰命时期
B.此诗反映⼟地⾰命时期,打⼟豪,分⽥地
C.此诗反映共产党尽⼒争取和平,共商建国⼤计
D.此诗反映抗⽇战争时期,⽇本的野蛮侵略
[解析]根据材料“有⽥有地皆吾主,⽆法⽆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屎不黄⾦;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争;遍地哀鸿满城⾎,⽆⾮⼀念救苍⽣。

”可知这是⽑泽东写的《忆重庆谈判》诗,这是对⽑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描述,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的是争取国内民主和平,共商建国⼤计,C选项符合题意。

这⾸诗写于1945年,不属于国民⼤⾰命时期(1924~1927年),A选项排除。

⼟地⾰命时期是1927~1937年,B选项排除。

抗⽇战争时期是1931~1945年,D选项排除。

[答案]C
3.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次重⼤军事⾏动⽰意图。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抗战时期最⼤⼀次主动出击
B.刘、邓⼤军千⾥跃进⼤别⼭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序幕
D.晋冀鲁豫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别⼭,也就是刘邓⼤军挺进⼤别⼭,B选项符合题意。

刘邓⼤军挺进⼤别⼭,不是在抗战时期,A选项排除。

刘邓⼤军挺进⼤别⼭,是揭开了反攻的序幕,C选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从黄河到长江,没有体现出东北地区,D
选项排除。

[答案]B
4.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致的结论,那就是共
产党⽀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主席却做出“⼀切反动派都是纸⽼虎”的著名论断。

这主要是因为⽑主席()
A.看到了中国⼈民⼒量的伟⼤
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
C.发现了西⽅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泽东提出“⼀切反动派都是纸⽼虎”这⼀科学论断是在⼈民解放战争初期,⼈民解放军有稳固的战略后⽅,国统区⼈民民主运动⾼涨出现情况下发表的论断,A选项符合题意。

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是建⽴在认识到中国⼈民伟⼤⼒量的基础之上的,B选项排除。

发现了西⽅数据来源不准确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对国共内战的结果判断属于国内局势的判断,D选项排除。

[答案]A
5.抗⽇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

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武装割据、⼈民主权B.民族解放、民主⾃由
C.独⽴领导、武装⽃争D.民族解放、思想解放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军占领区来说的,因此这⾥的“解放”是指民族解放,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实⾏专制独裁的国民党统治区来说的,因此这⾥的“解放”是指民主⾃由,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武装割据指的是⼟地⾰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尚未实现⼈民主权,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独⽴领导、武装⽃争是⼟地⾰命战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含义是民主⾃由,是相对于国民党专制独裁⽽⾔,思想解放不是这个“解放区”的含义。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