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海上日出同步作业检测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海上日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hé)负荷.(hè)石钟乳.(rǔ)
B.镶.边(xiāng)一刹.那(shà)时而窄.(zhǎi)
C.蜿蜒.(yán)漆.黑(xī)系.着绳子(jì)
D.石笋.(sǔn)一簇.(cù)走了一转.(zhuǎn)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扩.大(kuò)负荷.(hè)镶.嵌(xāng)簇.拥(cù)
B.浙.江(zhè)突兀.(wù)臀.部(tún)漆.黑(qī)
C.窄.小(zǎi)蜿蜒.(yán)代替.(tì)登陆.(lù)
3.填入下面语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慢慢地,太阳冒出地平线,。
A.红红的像个蒙着面纱的含羞少女
B.圆圆的像个沾满各种颜料的大圆盘
C.亮亮的如一面银光闪闪的镜子
D.与大海水天相接,浑然一体
4.关于巴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明:巴金是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
B.小军:巴金是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C.小红:他所写的《海上日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
D.小李:由他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可知他是浙江金华人。
5.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A.雪水融化冲出重围撞破额角B.放射光芒冲破云霞颜色各异C.跳出海面加强范围擦伤鼻子D.雪峰高耸树丛葱郁变化多端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6.奇观.()
A.看B.看到的景象C.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7.自不量.力()
A.限制B.数目、数量C.估计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B.那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光亮。
C.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D.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9.用“望”字组词并填空,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恐龙迷”小龙有一个,就是有一天自己能去常州恐龙园看恐龙化石。
爸爸答应他春节去。
于是,他一直春节早点儿到来。
后来,因为特殊原因,恐龙园没去成,小龙感到很。
A.愿望渴望期望失望B.希望盼望巴望失望
C.愿望希望盼望失望D.渴望盼望希望期望
10.下列词语不是近义词的是()
A.灿烂——绚丽B.柔嫩——柔和
C.安静——平静D.出现——显现
11.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是()
A.镶金边B.伟大的奇观
C.充分的精力D.夺目的亮光
12.填入下面句中合适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A.不是……而是……B.无论……都……
C.因为……所以……D.不但……而且……
1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金碧辉煌神清气爽B.五彩缤分绚丽夺目
C.绵廷不断颜色各异D.隐隐约约俏壁断崖
14.下列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奇关不仅甚致重围
B.光芒夺目重荷清静
C.范围渐渐油烔清静
D.仿佛拥济石璧仰卧
二、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黄山奇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qiú)劲,虽然
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5.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情有独钟:_________________
饱经风霜: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短文第2自然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美。
B.作者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突出了它们姿态的独特。
C.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作者的联想。
D.作者详细描绘的是送客松,因为它是黄山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
17.黄山松的“奇”不表现在()
A.形态“奇”。
B.存在价值“奇”。
C.生长位置“奇”。
D.顽强的精神“奇”。
18.短文的第3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采用了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
19.仿照短文画线的句子,发挥想象,描写一种自然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
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
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20.下面的选项中描述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
B.鱼肚白→火红色→淡红色
21.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填空。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比作______,写出了太阳的形态特点。
(2)“不断”“越来越圆”“终于”这些词语体现了太阳上升过程中的________和太阳____________。
22.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是: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
(____)
(2)本文抓住日出前后天空颜色的变化和观看时的感受这两方面写了泰山的日出。
(____)
23.这篇文章和《海上日出》在写法或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列举一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巫峡赏雾
巫山多雾。
因而有人叫它雾峡。
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
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
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
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
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
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
唯有山前的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下子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
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
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
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
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窗帘。
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
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
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
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
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
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
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24.本文是按照()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25.用波浪线画出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是()
A.提醒读者不要被雾所迷惑。
B.不仅强调巫峡的雾美得迷人,而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C.强调雾太美了,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26.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写一写。
山帽子雾:____________________。
轻纱雾: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哪一句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最相近?()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心阅读。
云峰观日出
云峰山日出是云峰山的两大名景之一。
为了观日出,老师领着我们披着星斗,登上了云峰山顶。
虽然是夏季,但山顶仍然是凉风习习。
几颗亮晶晶的小星星向我们挥挥手,就告别了。
东方的天边张开了一张灰白色的幕,渐渐地,颜色越来越浓。
天空中的彩云真是干变万化,一会儿是骏马腾空,一会儿是红花如火,一会儿变出了许多橘子,一会儿又是灯光闪烁。
一会儿红艳艳,一会儿金灿灿,变化无穷,艳丽极了。
这时,一位同学指着东方叫起来:“看!太阳快出来了!”我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只见东方的地平线越来越红。
果然,一个耀眼的红点,慢慢地吃力地从东方的地平线跳出。
一瞬间,半个太阳涌出地平线,好像半个光芒四射的火球在一个盘子里跳动。
太阳越升越高。
不知是谁把一块黑云扯在了太阳的头上,一道道灿烂的光芒,在黑云下面镀了道道金光。
太阳慢慢地被黑云包在里面,从黑云上面射出一道道明亮的光柱。
灿烂的阳光从黑云的空隙中射向大地,形成金光闪闪的光柱。
太阳终于扯开黑云,冉冉地升上了蓝色的天空。
瞬时光芒四射,把整个天空映得红彤彤的。
这时,我们完全被太阳的光芒包围着。
望着身披着彩霞的同学们,我想,我们不正是那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吗?
29.“小星星向我们挥挥手”说明()
A.小星星和“我们”打招呼。
B.小星星欢迎“我们”。
C.天亮了,小星星要沉下去了。
D.小星星喜欢“我们”。
30.天空中的彩云的特点是()
A.颜色单一,变化极快。
B.千变万化,白白软软。
C.颜色鲜艳,一成不变。
D.变幻无穷,颜色鲜艳。
31.“一个耀眼的红点,慢慢地吃力
..地从东方的地平线跳.出。
”对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个词把太阳拟人化了。
B.写出太阳升起的时候很吃力。
C.写出太阳升起的速度很快。
D.写出太阳升起的速度很缓慢。
32.“瞬时光芒四射,把整个天空映得红彤彤的。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A.担心B.惊喜C.平静D.哀伤
33.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我们不正是那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游乐山
妈妈的故乡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
今年暑假和妈妈一起回家乡,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清早,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来到乌龙山。
乌龙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我们离船登岸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
门楣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
寺内主要建筑有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
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
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
加上寺宇辉煌,并有世界最大的石佛,因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的美誉。
险峻的凌云栈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
顺着凌云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坐东面西。
佛像高71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
大佛背山
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
其雕刻的精细,实在令人惊叹。
夕阳西沉,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
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5.用“_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6.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其路线是(________)。
A.乐山——乌龙山——凌云山——大佛脚下
B.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大佛脚下
37.用“”画出文中描写佛像的句子,从中我感受到大佛________的特点。
38.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心阅读。
桂林山水(节选)
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
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
一座座山,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连接,互相(反映掩映),互相衬托着。
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ǎi)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密集)的丛林,
把它遮盖得像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
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这使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猛烈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
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姿势)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一条河的水
能有这样清。
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土小虫爬过的爪痕。
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39.用“√”选择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40.短文中画“___”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阴朔的山美。
41.作者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阳朔的自然景观,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阳朔的自然景观?()
A.奔放壮美B.秀丽幽雅C.雄伟壮大D.美丽壮观42.作者用阳朔的山与桂林的山作对比,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阳朔的山____________,桂林的山__________,阳朔的山比桂林的山__________。
43.下面对漓江景物的特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水平如镜,河底可见B.山水相映,江水清澈
C.山随船动,水草茂密D.草随船动,清可见底
44.阳朔的景物是极美的,作者给我们一个游览建议——坐木船。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_____________
45.作者先写阳朔的____________,再写阳朔的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明月初升
夕阳终于收起了最后一抹余晖,夜()很快降临。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几颗星星,闪着寒光,缀在深蓝的天空上,向我调皮地眨着眼睛,想吸引我的视线,可我却不看他们,只向天空默默地()望着。
几分钟后,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我惊于这画的瑰丽色彩,沉醉于大自然创造的美的境界之中。
它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让人无限陶醉。
只见一片看不清形状的树梢顶端,罩着一层银光,好像有无数宝石放在那里,闪闪发光。
附近几颗小星的微光,被这片银纱吞没了,而天空中几片看不见的白云,这会儿还罩上了银纱,闪烁着光亮,我料定月亮一定会从银光中升起来。
果真,不一会儿,树之间露出一道()形的金边,那就是初升的月亮。
借着树的掩映,她尽力地向上升着,升着,终于悬挂在高高的天空中了。
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色!明月离我那么近,仿佛张开了手臂就可以拥抱她。
明月,奇美、瑰丽、大放异(),使得那些嵌在天空中的星星顿时失去光彩。
明月把自己皎洁的光无私地献给人类,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快乐。
46.在文中括号里依次填入恰当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A.幕眺狐彩
B.暮跳弧采
C.幕眺弧彩
D.慕眺狐采
47.用“⚪”圈出文中ABB式词语,用“”画出文中AABC式词语,并分别再写出两个。
ABB式:
AABC式:
48.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明月把自己皎洁的光无私地献给人类,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快乐。
你还知道哪些自然事物也有这样的“奉献精神”?请举一个例子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养马岛日出
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
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
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
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候。
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
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
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
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天边有云层围护着。
渐渐地,东方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
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
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它们也在焦急地盼着太阳。
“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
那是太阳!那是燃烧的中心。
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
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
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
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
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太阳是我们的。
50.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
晨曦微弱——(______)——红光闪耀——(______)
51.下列说法对这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文段描写了日出的过程。
B.文段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太阳光线和颜色的变化。
C.文段表现了作者对观看养马岛日出的反感。
52.“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它们也在焦急地盼着太阳。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3.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作者可能会有哪些举动?可能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54.这两段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55.用“_______”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56.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句子,并说说从作者这样细致的描写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九曲溪漂流
大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奇趣。
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
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而闻名于世。
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碧溪水穿谷绕峰而过。
那些刚刚登顶过的天游峰,虎啸谷,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影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
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
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龙腾
虎跃,();有的则雄踞一方,();有的像玉女插云();有的折直耸云霄,俯瞰群山。
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但小小的竹筏仍然随清波流淌,飘飘然而前行。
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成一线,时而沿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可闻水声,身手可戏浪花。
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我也由新奇兴奋转为沉静深思。
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里朱熹的声音;“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清清溪水,载着悠悠岁月,在这儿不朽诗篇和亘古久远的山水胜景,也带着我的思绪从历史流向未来,从未来流向久远……
5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短文中的括号里。
(填序号)
A.亭亭玉立 B.威武凛然 C.风骨刚健
58.九曲溪因“___________”而得名。
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碧溪水和
__________________;顺水漂流,一路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短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和_____的修辞手法。
60.对画“﹏﹏”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九曲溪山环水绕的特点。
B.这句话写游客在九曲溪漂流赏景玩耍的情景。
C.这句话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
D.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悠然自在的心情。
61.本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朝霞和日出
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鱼肚白的颜色。
渐渐地,鱼肚白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
接着,它又由淡红色慢慢地变成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
这时候,周边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一会儿好像金苹果,一会儿好像紫葡萄,一会儿又变成蓝宝石、珍珠、彩玉……真是瑰丽无比,变幻莫测。
62.找出描绘朝霞色彩变化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________一________一________一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