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其身,惟吾德馨——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孟子·尽心上>)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广义上包括穷达两种人生境遇应如何自处, 即孟子所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达不离道,蟹求我们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同流合污等 等。但在我看来,所谓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的问题语境主要是针对“穷”时的状况而言的。 所谓穷就是儒者的理想不能实现,人生的境遇处于一种相对不得志甚至是困厄的状态。在这 种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情形下,如何做到安身立命,似乎才更有意义,‘史记·孔子世家'
那么,如何才算是立命或如何立命呢?对此,儒家最经典的论述是孟子,他说:“尽其 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可见,儒家或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终身不二,“道德本身便成为儒者安身立命之处。”1‘礼记·儒行》:“立义以为土地。”<孟 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即仁与义的道德可以看作是人的安宅和土地,是人得以 生养的根本。“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系辞下》)“非有圣人之道,特以巧敏拜请畏 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矣。”(‘韩诗外传》卷六)安身立命,当以道德为本为要,可见, 儒家不仅把道德看作是治平天下的根本,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关键词:儒者安身立命道德
自汉武帝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学思想曾经成为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方的 官方意识形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体现出人们对儒学的治国安邦作用的认识和重视。 二十世纪以来,儒学失去了其官方统治思想基础的地位,但人们在对儒学的认识中似乎还是 多注意它的治国安邦、治平天下的功能,实际上儒家学说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含和功能,这就 是它可以以其思想向其学者和信众提供一种在世修养和思想寄托的安身立命之道。也就是说 通过学儒就是不信佛、不入道也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大道、终极信仰和心安理得的心身平衡 之术,从而安身立命,宠辱不惊,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这也许就是儒学为什么被看作是一 种准宗教的内在原因,这不仅是从形式上说儒家也包含一些祭祀的外在形式,而是说,儒学 本身也能向人们提供一种解决安身立命之道和情志勉慰之方,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宗教 的某些精神功能。这种安身立命之道,既不是像佛教那样看破红尘,寄托来世,也不像道教 那样期求成道成仙,而是依靠学儒者自觉加强学习、领悟、修养,从而获独善其身,以德安 身立命。这正如孔予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对于今天的学儒者、修 儒者,儒学中包含的这种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内含和功能也许更加重要。这是儒学所能贡 献给当代中国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重新重视儒学的内在原因。本文愿就 这一问题做些讨论。
二、安身立命的状态与境界
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算达到了安身立命?或者说一个安身立命的儒者具有哪些特征 呢?在我们看来,起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知命、立命的人生定见。“子日:‘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道之将行将废这都是命。孟子也公开认为孔子是承认命的。 他说:“孔子日‘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日‘有命’。”(《孟子·万章上》) 天命是一种不可知的宿命或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客观命运与主观努力总是有一致或不一致之 处,理想和现实也是有差距的。因此,人要立命,先要知命,这是立命的认识前提。“求之 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孔子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 只有知命,才能乐天,虽积极入世,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这些都是属于“求 之有道”的范畴,至于能不能得,那则是“命”了,知命与努力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问题的两 面,努力是其动力积极性要素,而知命则是其解压平衡机制。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知命 与努力,原本是不可分离,互相为用的……知命与努力,是儒家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的一大特色,向来伟大人物,无不如此。”1因此,一个能安身立命的儒者必然对义命关系有 正确认识和定见,一个君子必然是知命之人。
◆肖群忠,1960年生,陕西省彬县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 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I[德]罗哲海著:‘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246页.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所言:“不容然后见君子”。儒家确实具有鲜明的入世主义精神,但在理想难以实现时,儒家 学说本身就提供了如何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支持。儒者往往具有悲剧命运,比如孔子和孟子 的人生境遇就典型的体现出这样的命运,孔子师徒被困于陈、蔡之间的事就是一个典型个案。 ‘苟子》书中记载,子路询问为什么上天竟然对为善者报以这种灾厄,而孔子回答说:“且 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苟子·宥坐》)这里转述孔子的话,直接说到,君子之学,不仅仅是为通达显世,也是要 解决如何在困厄不得志的情形下而不困惑,遇到忧患而意志不衰退,懂得祸福生死的道理, 而思想上不动摇,有定见的问题。正是因为儒家学说本身具有这样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特色, 因此,我们不必在遇到人生挫折时或退隐山林,或遁入空门,实际上凭借儒家的安身立命之 道,我们就能在现实人生中安之所素,独善其身。因此,儒家学说可以使我们进退总相宜, 穷达皆缘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曾长期影响中国 士人,在现代社会,学习儒家学说,恐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要以此来治世,而是要 使自己安身立命。
l[德]罗哲海著t‘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340页.
341
国际儒学论坛·2009
有道,得之有命”的态度,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修道德,习仁义,立忠贞, 知天乐命,宠辱不惊,富贵不动,安之若素。南朝时期刘孝标认为,君子的人生态度应该是: “居正体道,乐天知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距(拒),生而 不喜,死而不戚。瑶台夏屋,不允悦其神;土室编蓬,未足忧其虑,不充离于富贵,不遑遑 于所欲。”(<刘孝标集校注》)而且在宋儒看来,君子只应关心义而不关心命,而所谓命是为 中人以下的人所设的。
国际儒学论坛·2009
独善其身,惟吾德馨
——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肖群忠,
摘要:儒家学说不仅包括治国安邦之道,而且包括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的问题, 实际上是如何看待处理义与命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对个人的人生遭际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乐 天知命。儒家或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终身不二,以道德安身立 命。具体来说,怎样才算达到了安身立命?第一,知命、立命的人生定见。第二,独善其身 的道德追求。第三,安之若素的行为方式。第四,心安情乐的精神状态。何以能安身立命? 第一,德者得也的价值信念。第二,义以为上的价值标准。第三,良心人格的主体力量。第 四,求学爱乐的生活方式。第五,唯吾德馨的精神回报。
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看待处理义与命的关系问题。义者宜也,指人应该 如何去做,指人的道德修为;“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命是指人力所无 法支配的,即命运遭际。儒家义命论的核心观点是义以立命,知天命而尽人事,无论命运如 何,都不放弃对道德的追求。虽然命运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生境遇,但人仍 然要在命运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精神,独善其身。三国时魏国的李康在其所撰的‘命运论>一 文中,较好地阐发了这种思想。其文说:“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 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届: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 承认穷达,贵贱。吉凶成败,这都是命,是受“时”、“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人却要保 持独立人格精神,高扬“身可抑而道不可屈”的气节,培养淡泊于名利富贵的心态。要克尽 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如有不得,安之若命.也就是承认命,淡然处之,安之若素。 对仁义道德这些求之在我者,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于声色味臭、四肢安佚等物质享 受,是求之在外者也,是得还是不得不是完全由我的人力所决定的,人们要抱持一种“求之
宋孝宗的‘三教论》说,“大略谓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清朝的雍正皇帝 也说:“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这两位皇帝大概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以治世为儒 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和意趣,这本也没错,但未必全面。从总体上比较三教根本特点的角度看, 也许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深入到儒家学说的内部,实际上儒家的思想逻辑本身就是只有内圣 才能外王,而且,儒家本身具有深厚绵长的心性论传统,如何使人安身立命是儒家另一重要 的关怀,因此,儒家学说不仅包括治平天下之道,而且包括安身立命之道。儒家学说不仅被 统治者用以治世,也鼓励士人以天下为已任,但当他们的道德理想主义遭遇挫折时,他们的 人生该如何安顿呢?这自然需要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正如德国汉学家罗哲海所说“儒家学说 除了让道德行为者维持自尊、免于自惭形秽以及拥有心灵的快乐之外,并没有许诺任何个人 报酬。”1
那么,安身立命的含义是指什么?如何才算做到了安身立命?如何才能达到安身立命 或换言之儒者是凭借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达到了安身立命的境界的?这是我们想探讨并想努 力回答的问题。
一、何为安身立命?
身者何物也?谓一己之肉身也,自己之身家性命也,自己之现实人生也,安身首先包括 存身、护身。人的肉体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正常和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衣食住行,因此只有 “利用”才能厚生,人的肉体物质存在是安身的基础。护身,就是保护自己的肉体生命不受 伤害,如不立于危墙之下,不登高临危,在险恶的人生与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 这可谓都是安身之含义。正如孟子所言:“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尽心上》)
第二,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儒者在不得志 情况下的自处之道,如果说治平天下之道是儒者的进取之道的话,那么,安身立命之道也就 是儒者的退守之道。在达的遭际下,我们自然要兼济天下,而在穷的状态下,我们就只能或 更要独善其身了。本来,修身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内圣才能外王, 那么,在没有政治参与,不能推广我们的大道于天下时,我们就更要独善其身,“修身以见 世”。道德的追求是儒家的根本目标,我们对此要终身守之,始终不渝,不管在达时还是穷 时都要修德,在穷时更应“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第三,安之若素的行为方式。‘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 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所谓安身也就是安其所处之位而行事,所谓素位而行也就 是守着自己现时所处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行其地位以外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何处地位都能 怡然自得,不假外求,居心平易以待天命。这是不是说一个安身立命的君子就不去积极努力 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呢?如前述,努力与安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主要是一种心态和思 想方法,俟命不就意味着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吗?但当运数机遇还未到时,就要安之若素, 有一颗平常心。就如姜太公之赋闲钓鱼,诸葛亮之出山前的乐躬耕于陇亩兮,不正是在“依 待天时”吗?既是如陶渊明之“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已永无进的机会,也不失其志 与德,安然处之。
安身不仅是一个事实问题,也是个价值问题,作为事实问题包含儒者的衣食住行、生死 寿天、功名利禄等等,但如何看待这些存在状况,使自己能安之所素,不为所动,保持心安 之状态,这是个价值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安身,因此,所谓安身的本质是安心或心安,也就 是对个人的人生遭际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乐天知命。因此,安身问题最终就归结为立命问题。
那么,如何才算是立命或如何立命呢?对此,儒家最经典的论述是孟子,他说:“尽其 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可见,儒家或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终身不二,“道德本身便成为儒者安身立命之处。”1‘礼记·儒行》:“立义以为土地。”<孟 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即仁与义的道德可以看作是人的安宅和土地,是人得以 生养的根本。“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系辞下》)“非有圣人之道,特以巧敏拜请畏 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矣。”(‘韩诗外传》卷六)安身立命,当以道德为本为要,可见, 儒家不仅把道德看作是治平天下的根本,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关键词:儒者安身立命道德
自汉武帝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学思想曾经成为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方的 官方意识形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体现出人们对儒学的治国安邦作用的认识和重视。 二十世纪以来,儒学失去了其官方统治思想基础的地位,但人们在对儒学的认识中似乎还是 多注意它的治国安邦、治平天下的功能,实际上儒家学说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含和功能,这就 是它可以以其思想向其学者和信众提供一种在世修养和思想寄托的安身立命之道。也就是说 通过学儒就是不信佛、不入道也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大道、终极信仰和心安理得的心身平衡 之术,从而安身立命,宠辱不惊,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这也许就是儒学为什么被看作是一 种准宗教的内在原因,这不仅是从形式上说儒家也包含一些祭祀的外在形式,而是说,儒学 本身也能向人们提供一种解决安身立命之道和情志勉慰之方,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宗教 的某些精神功能。这种安身立命之道,既不是像佛教那样看破红尘,寄托来世,也不像道教 那样期求成道成仙,而是依靠学儒者自觉加强学习、领悟、修养,从而获独善其身,以德安 身立命。这正如孔予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对于今天的学儒者、修 儒者,儒学中包含的这种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内含和功能也许更加重要。这是儒学所能贡 献给当代中国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重新重视儒学的内在原因。本文愿就 这一问题做些讨论。
二、安身立命的状态与境界
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算达到了安身立命?或者说一个安身立命的儒者具有哪些特征 呢?在我们看来,起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知命、立命的人生定见。“子日:‘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道之将行将废这都是命。孟子也公开认为孔子是承认命的。 他说:“孔子日‘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日‘有命’。”(《孟子·万章上》) 天命是一种不可知的宿命或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客观命运与主观努力总是有一致或不一致之 处,理想和现实也是有差距的。因此,人要立命,先要知命,这是立命的认识前提。“求之 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孔子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 只有知命,才能乐天,虽积极入世,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这些都是属于“求 之有道”的范畴,至于能不能得,那则是“命”了,知命与努力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问题的两 面,努力是其动力积极性要素,而知命则是其解压平衡机制。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知命 与努力,原本是不可分离,互相为用的……知命与努力,是儒家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的一大特色,向来伟大人物,无不如此。”1因此,一个能安身立命的儒者必然对义命关系有 正确认识和定见,一个君子必然是知命之人。
◆肖群忠,1960年生,陕西省彬县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 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I[德]罗哲海著:‘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246页.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所言:“不容然后见君子”。儒家确实具有鲜明的入世主义精神,但在理想难以实现时,儒家 学说本身就提供了如何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支持。儒者往往具有悲剧命运,比如孔子和孟子 的人生境遇就典型的体现出这样的命运,孔子师徒被困于陈、蔡之间的事就是一个典型个案。 ‘苟子》书中记载,子路询问为什么上天竟然对为善者报以这种灾厄,而孔子回答说:“且 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苟子·宥坐》)这里转述孔子的话,直接说到,君子之学,不仅仅是为通达显世,也是要 解决如何在困厄不得志的情形下而不困惑,遇到忧患而意志不衰退,懂得祸福生死的道理, 而思想上不动摇,有定见的问题。正是因为儒家学说本身具有这样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特色, 因此,我们不必在遇到人生挫折时或退隐山林,或遁入空门,实际上凭借儒家的安身立命之 道,我们就能在现实人生中安之所素,独善其身。因此,儒家学说可以使我们进退总相宜, 穷达皆缘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曾长期影响中国 士人,在现代社会,学习儒家学说,恐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要以此来治世,而是要 使自己安身立命。
l[德]罗哲海著t‘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340页.
341
国际儒学论坛·2009
有道,得之有命”的态度,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修道德,习仁义,立忠贞, 知天乐命,宠辱不惊,富贵不动,安之若素。南朝时期刘孝标认为,君子的人生态度应该是: “居正体道,乐天知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距(拒),生而 不喜,死而不戚。瑶台夏屋,不允悦其神;土室编蓬,未足忧其虑,不充离于富贵,不遑遑 于所欲。”(<刘孝标集校注》)而且在宋儒看来,君子只应关心义而不关心命,而所谓命是为 中人以下的人所设的。
国际儒学论坛·2009
独善其身,惟吾德馨
——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肖群忠,
摘要:儒家学说不仅包括治国安邦之道,而且包括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的问题, 实际上是如何看待处理义与命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对个人的人生遭际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乐 天知命。儒家或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终身不二,以道德安身立 命。具体来说,怎样才算达到了安身立命?第一,知命、立命的人生定见。第二,独善其身 的道德追求。第三,安之若素的行为方式。第四,心安情乐的精神状态。何以能安身立命? 第一,德者得也的价值信念。第二,义以为上的价值标准。第三,良心人格的主体力量。第 四,求学爱乐的生活方式。第五,唯吾德馨的精神回报。
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看待处理义与命的关系问题。义者宜也,指人应该 如何去做,指人的道德修为;“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命是指人力所无 法支配的,即命运遭际。儒家义命论的核心观点是义以立命,知天命而尽人事,无论命运如 何,都不放弃对道德的追求。虽然命运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生境遇,但人仍 然要在命运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精神,独善其身。三国时魏国的李康在其所撰的‘命运论>一 文中,较好地阐发了这种思想。其文说:“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 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届: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 承认穷达,贵贱。吉凶成败,这都是命,是受“时”、“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人却要保 持独立人格精神,高扬“身可抑而道不可屈”的气节,培养淡泊于名利富贵的心态。要克尽 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如有不得,安之若命.也就是承认命,淡然处之,安之若素。 对仁义道德这些求之在我者,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于声色味臭、四肢安佚等物质享 受,是求之在外者也,是得还是不得不是完全由我的人力所决定的,人们要抱持一种“求之
宋孝宗的‘三教论》说,“大略谓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清朝的雍正皇帝 也说:“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这两位皇帝大概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以治世为儒 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和意趣,这本也没错,但未必全面。从总体上比较三教根本特点的角度看, 也许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深入到儒家学说的内部,实际上儒家的思想逻辑本身就是只有内圣 才能外王,而且,儒家本身具有深厚绵长的心性论传统,如何使人安身立命是儒家另一重要 的关怀,因此,儒家学说不仅包括治平天下之道,而且包括安身立命之道。儒家学说不仅被 统治者用以治世,也鼓励士人以天下为已任,但当他们的道德理想主义遭遇挫折时,他们的 人生该如何安顿呢?这自然需要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正如德国汉学家罗哲海所说“儒家学说 除了让道德行为者维持自尊、免于自惭形秽以及拥有心灵的快乐之外,并没有许诺任何个人 报酬。”1
那么,安身立命的含义是指什么?如何才算做到了安身立命?如何才能达到安身立命 或换言之儒者是凭借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达到了安身立命的境界的?这是我们想探讨并想努 力回答的问题。
一、何为安身立命?
身者何物也?谓一己之肉身也,自己之身家性命也,自己之现实人生也,安身首先包括 存身、护身。人的肉体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正常和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衣食住行,因此只有 “利用”才能厚生,人的肉体物质存在是安身的基础。护身,就是保护自己的肉体生命不受 伤害,如不立于危墙之下,不登高临危,在险恶的人生与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 这可谓都是安身之含义。正如孟子所言:“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尽心上》)
第二,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儒者在不得志 情况下的自处之道,如果说治平天下之道是儒者的进取之道的话,那么,安身立命之道也就 是儒者的退守之道。在达的遭际下,我们自然要兼济天下,而在穷的状态下,我们就只能或 更要独善其身了。本来,修身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内圣才能外王, 那么,在没有政治参与,不能推广我们的大道于天下时,我们就更要独善其身,“修身以见 世”。道德的追求是儒家的根本目标,我们对此要终身守之,始终不渝,不管在达时还是穷 时都要修德,在穷时更应“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第三,安之若素的行为方式。‘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 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所谓安身也就是安其所处之位而行事,所谓素位而行也就 是守着自己现时所处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行其地位以外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何处地位都能 怡然自得,不假外求,居心平易以待天命。这是不是说一个安身立命的君子就不去积极努力 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呢?如前述,努力与安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主要是一种心态和思 想方法,俟命不就意味着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吗?但当运数机遇还未到时,就要安之若素, 有一颗平常心。就如姜太公之赋闲钓鱼,诸葛亮之出山前的乐躬耕于陇亩兮,不正是在“依 待天时”吗?既是如陶渊明之“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已永无进的机会,也不失其志 与德,安然处之。
安身不仅是一个事实问题,也是个价值问题,作为事实问题包含儒者的衣食住行、生死 寿天、功名利禄等等,但如何看待这些存在状况,使自己能安之所素,不为所动,保持心安 之状态,这是个价值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安身,因此,所谓安身的本质是安心或心安,也就 是对个人的人生遭际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乐天知命。因此,安身问题最终就归结为立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