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教学设计(经典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教学设计(经典版)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教学设计(经典版)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胡德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君主专制
2.过程与方法
(1)将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史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材料和补充的相关材料,学习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原始材料对认识历史的作用。
(3)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
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
一、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二、难点:
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导入设计
出示材料:
官员商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
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官员商朝奏事也均有座。
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认真阅读材料。
思考: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
老师: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
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
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授新课
一、废除宰相制度
大家阅读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思考: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清时被废除了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发生的?学生:……
老师:(补充总结)依据××同学说的我们可以分为一下几个原因。
明初初年,胡惟庸任宰相时,权倾朝野,骄恣擅权,他的种种行为已经直接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最终找来了杀身之祸,胡惟庸案也就成为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原因;此外宰相制度的废除还有它的历史原因,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得知,在元朝后期,宰相的全是越来越大,有
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致使皇权不稳。
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鉴于这一点一直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
大家刚才已经阅读过历史纵横的内容了,思考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地方权利?学生: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老师: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虽然使地方军政大权归于中央,当另一方面又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过大,这就成为了宰相制度废除的具体原因。
那么,同学思考下,尽管宰相职权有所扩大,但如果他还是在皇帝在控制之下,并不能威胁到皇位的稳固,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废除它呢?学生:没必要
老师:对!因此我们就能很容易的了解到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
权的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的地位,迫使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废除宰相制度。
但是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
辅助皇帝,统领群僚。
纵览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是的名称。
我们可以回忆下,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是官名有秦汉的丞相;唐代的中书、门下和上书的三省长官;宋代是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元代为中书省的长官。
尽管“宰相”不是某种管制正是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通过查阅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词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大家这里请注意一点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通史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
学生: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老师:积极:通过××同学的总结我们就不难理解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使皇
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老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
据史料记载:所用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军国大事不可以
有任何一点疏忽。
明太祖曾在8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
(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内阁制由此应运而生。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内阁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不过为防止让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位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学士少能参与决策。
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
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且不置官署。
但相对明太祖时已经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了,地位有所提高。
至此,明代的内阁制度正是确立。
明宣宗时,已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大臣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工皇帝批答时采用,而且此时的一些阁臣已有了加封的职衔,虽然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只支付俸禄而不任职事,但其管制却变成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从根本上改变了洪武朝以来殿阁大学士低下的政治地位,不过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时的朝位班次,阁臣列于六部尚书之下,但不管怎样与前明成祖相比,内阁制度又得到一定的发展。
至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在朝位班次上,阁臣已经列为六部尚书之上,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至此内阁制度达到全盛。
通过阅读历史纵横部分我们可以得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权压六卿,俨然为真宰相。
注意老师这里说的是“俨然成为真宰相”,
那是否意味着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呢?请同学试着从二者的权力来源,职责,任免以及对皇权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使用PPT展示)
学生:········
老师:(结论)通过对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可以等同的。
内阁的职权仅以侍从咨询为主只是作为皇上的顾问,它的机构性质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能制约皇权,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军机处的设立
通过前两个子目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
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顶峰。
首先在皇太极在位时期,仿照明朝的制度,置六部,设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其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皇太极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在这个名义下,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皇太极一个人做不了主。
这样,他的皇权受到了限制,虽然是皇帝,可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作的决定。
康熙帝时,设有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入职,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议政王大臣会议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皇权得到扩大。
到了雍正时期,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讨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
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谈一下通过你对军机处的观察,你对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感受?(使用PPT展示)
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军机处的“简、速、密”)老师:其实军机处不仅整个结构、内景简单。
它的机构人员也十分简单,不像内
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最多而不过三四十人。
这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简”。
特点之二“速”,就是办事效率高。
军机处一切又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效率。
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必须退出。
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至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清时期主要是采取废除宰相,设内阁,之后又设军机处等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
那么请同学讨论一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对明清的君主专制进行下总结。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名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一是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在这种高度集权制度下,行政管理效率比较高。
纠正前期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励精图治,因而会出现康乾盛世等局面。
二是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明清时期对黄河河道的疏通改道等活动。
到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的消极性则占据主导的地位。
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打挨打的祸根。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内阁
明朝初期,政治上沿袭元代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管全国大权。
置左、右丞相,丞相对政务有专决权,统率百官对皇帝负责。
不久,朱元璋鉴于丞相和中书省权力过大,便借“胡惟庸案”,废掉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至此,秦汉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自己批阅奏章,充当顾问,但无权处理朝政。
明成祖时进一步调整中央机构,正式设立内阁,内阁臣僚多至五人或七人,阁员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选拔,在皇帝指挥下协助办理政事。
仁宗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
明中后期,内阁大学士开始有首辅、次辅、群辅的区别。
首辅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
内阁渐渐成为中央政治权力的中心。
军机处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
雍正初年,清廷用兵西北,一切军政机密大事需要随时处理,于是“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
军机处最初仅是暂时性的军事机构,其后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
军机大臣人数一般是三四人至七八人,由大学士和各部院尚书、侍郎中选任,属差遣官,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私下俗称“大军机”。
军机章京的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司员”或“军机司员上行走”,是大臣的属僚,俗称“小军机”。
实际上,军机处不算正式衙门,而始终是临时机构。
皇帝有旨,军机处随时奉诏承办,直接秉承君意。
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情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急的,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
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
军机处的设置,真正实现了君权的“乾纲独揽”,标志着清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在中央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
A.设三省六部 B.实行内阁制 C.设三司 D.废丞相
2.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
3.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①内阁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④军机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严酷的文字狱
(二)能力提高
1.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2.下列关于“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巨大变革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3.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的“亲臣”、“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4.下列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原因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行中书省权力太重
B.强化地方政权的职能
C.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延伸拓展
1.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2.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3.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
4.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
碍作用。
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3)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
在较广阔的范围
内传播,如北宋政府推广占城稻。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3)思想上,专制统治制度使读书人只知埋头皓首穷经,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发展,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二)学习拓展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而西方国家却逐渐领先。
请查阅有关书籍或相关网站,对14~16世纪的中西方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
朱元璋镇压了胡惟庸的“谋反”阴谋后,开始对大臣有所猜忌,由此产
生了一系列的冤狱。
胡惟庸被处死之后二十年,朱元璋又给他加了一个“联虏通倭”的罪名,为此又杀了三万多人。
不久,朱元璋又残酷地杀害了蓝玉。
蓝玉是明初的功臣,被害后,朱元璋命人将他的皮剥去,传示各省。
17岁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陆钟亨,建国时被封为吉安侯。
封侯时,朱元璋夸他:“此我之心腹也。
”但后来,陆钟亨也被以依附胡惟庸的罪名杀害。
大将傅友德,战功累累,收复过四川、云南,又多年驻守塞外,也被朱元璋赐死。
大将军徐达,战功卓著,三十年来一直是明军的统帅。
在朱元璋面前,他讷讷不敢言,但对部下却善于安抚关心,士兵无不感恩效死。
这一点可能也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据明朝野史记载,徐达患背疮,最忌吃鹅油,朱元璋却故意派内监赐他熟鹅,徐达当着内监的面流涕而食,不久即死。
这样一来,功臣宿将几乎都被他杀光了。
幸免的朝臣,每去上朝时,都会同家人诀别,因为一上
朝,就
生死难卜了。
对于明太祖的滥杀,他的皇太子也难以接受。
有一天,皇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太祖当时没动声色,第二天,朱元璋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上,让皇太子用手拿起来。
皇太子面有难色。
太祖说:“有棘会扎手的,我把棘给你去掉,岂不是很好?”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开国功臣?
(二)新苗论坛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突出特点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已预感到统治不稳,于是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此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极大地强化君主的权力。
明朝建立后不久,朱元璋就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
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
明代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
清初,面对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特点是尽力保证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
清初中央官制基本沿袭明朝,如内阁、六部,但内阁已无实权。
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
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
明清两代还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书目网址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2年
2.李建龙主编:《中华典故》,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
3.张壮年、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逸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
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