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第二集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
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北齐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
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隋朝雕像特征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唐代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演变佛教传入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圣像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佛教中国古代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封建中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雕塑艺术的繁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成为统治阶级教化民众的工具,佛教雕塑艺术也被视作宣教的工具而大力发展。
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之创作。
山东滕县画像石中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头光,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上方的浮雕坐佛像,这些雕塑成为了中国佛教雕塑早期作品的遗作。
魏晋时期,即4~5世纪末,是古代雕塑史上重要发展时期,至今保存下来大量泥塑、铜、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
经过雕塑匠师的在吸取、借鉴外国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
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
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这一时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
南北朝后期,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以传统手法融入外来作风,使中国的雕塑无论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发生变化,而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
而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作风也逐渐传入中国,结果使汉地和西域艺术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从此发展开来。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第二课时 宗教雕塑)
目 录
一、陵墓雕塑
二、宗教雕塑
二、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
中国传统宗教雕塑以宗教 教义、故事、人物为题材, 反映了古代人虔诚的宗教信 仰,其中以佛教雕塑艺术成 就最高。
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 塑为代表,分布于新疆、甘 肃、等地百余处。
小组合作鉴赏宗教雕塑作品,并探讨以下问题:
➢ 云冈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龙门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晋祠圣母殿的雕像有什么艺术提点? ➢ 宗教雕塑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观念
佛右侧为小弟子阿难,阿难双手抱于 腹前,身披红色袈裟,内着淡绿色僧 祗支(专指和尚所穿的类似于衬衣的 一种内衣),鼻梁挺直,鼻头浑圆, 嘴唇饱满,颇为秀美,在恭谨中透出 青年的朝气。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 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 俊秀之美增色。
南北两侧的胁伺菩萨造 型相似,面容清秀,眉毛细 长,鼻梁挺直,她们低手含 嫣,笑容可掬。体型呈“S” 形,身材修长,亭亭玉立, 姿态妩媚。头束高髻,赤裸 上身,斜披天衣,腰束长裙, 轻柔的长裙从两腿间往后飘 扬,表现出丝绸衣料的柔软 质感。裙上描金,绘有团花、 卷草,色泽艳丽。匠师对菩 萨的肩膀、腰胯、脚腕等细 部都有生动细微的描绘。
敦 煌 莫 高 窟
敦煌莫高窟(45窟)
第45窟的塑像原有九身,如 今龛外两侧力士像已经不存在, 这七身塑像与整窟内容、形式, 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 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塑像既从 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 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 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佛龛 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 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 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 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 气韵互贯。
唐朝的佛像艺术
唐朝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唐朝被誉为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峰之一,其佛像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佛像风格唐朝时期的佛教雕刻以线条简练、造型简约、神态虚幻、气韵深远的特点为主。
唐朝佛像既有继承南北朝佛像艺术特点的作品,也有迎合时代需要的新风格作品。
唐代的石造佛像,尤其是大型的石雕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峻宏、庄严的气势。
从胸腹到两胁展开的壮丽衣褶,不仅透露出其深沉丰腴,也表现出了一种"虚实相生、浑厚深邃"的艺术效果。
这与统治者推崇气势磅礴的汉家山水意蕴不谋而合。
在质地细腻的石雕中,唐代佛像常常以少雕出多、虚实并济、形象空灵的精髓,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二、佛像特色唐代的佛像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致,也体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
唐代佛教对佛像特别重视,佛像是供奉佛教寺院的主要物品。
唐代佛教信仰中,弘扬慈悲和智慧,推崇默默无言的修行,这种信念经常通过佛像形象的设计和刻画表现出来。
唐代佛像中最为著名的是释迦摩尼佛像。
唐代的佛像造型多以存在感强、脸部线条简练、不作过多修饰,尤其是释迦摩尼佛像的脸部线条简练,眼睛平静且目光深邃,旋转让人无从捉摸,同时也表现了佛教的慈悲与哲学。
唐代佛像的另一个特色是“轻盈”。
唐代佛像通常比例长,身材修长,线条流畅,不厚重,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典型佛像,给人以柔美与浪漫的感觉。
这体现了佛家的虚空教义和身心的身心和谐,也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中和”思想的特点。
佛像的创作,除了装饰寺庙以外,更是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情况,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对唐朝佛像造像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像的继承和创新唐代佛教沿袭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艺术特色,如释迦牟尼坐像和立像的制作风格颇为类似。
这些古代佛像造型简朴,线条流畅,风格古朴,充分体现出了佛教生活和修行的质朴之处。
然而,唐代佛像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深化了佛教表现形式。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原文地址:佛造像方法作者:大河艺术love王诗文自古以来造像的方法很多,制作材料亦多不胜数。
最常见的可分为锤鍱、铸造、雕刻、塑造、干漆夹纻、陶瓷烧制等各种工艺技术。
质地则可分为锤鍱像、铸像、雕像、塑像等八大类;另外还有刺绣佛像、缂丝佛像等等以丝织品制作的佛像,统称为织绣像。
缂丝佛像在东晋时就已出现,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己相当繁荣。
这些工艺技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也各有特色,了解个中奥妙之处,才能更深入地鉴赏每尊佛像,以及分辨佛像的真伪。
可以说任何工艺美术技艺都可以用来表现佛教各种题材,艺匠们凭着精湛的手艺,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种类的佛像作品,丰富了中国的佛像艺术。
锤鍱像锤鍱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
铜皮还要鎏金,所以也往往被称为金薄像、金箔像、金鏄像。
此种技法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
公元3至4世纪,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从西域带回了锤鍱像,此种技法也很快得到应用。
最早记载中国制作锤鍱像是南朝时期,如《高僧传》卷五记载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琅岈(今江苏省)郡守王荟于会稽建嘉祥寺,请道一居僧首,道一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锤鍱千像。
计算起来此种技艺传入中国的时期应更早。
锤鍱像是用模具敲击而成,故很适合制作连续排列的千佛图,看来僧史的记载是可靠的。
锤鍱佛像的实物遗存,可见于德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发现的数件佛坐像(现藏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呈圆薄片形,四周有孔,应是嵌于器物之上。
当中一件一佛二菩萨像(直径6.2厘米),佛陀着通肩大衣,衣纹隆起成圆棱状,大衣襟部呈U形,与十六国时的造像样式接近,从样式分析时代当在公元6至7世纪左右的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佛像都带有浓浓的西域佛像风格。
汉风的锤鍱像最早实例有佛说法坐像(青铜镀金,正方形,边长15.3厘米,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释迦佛着袒右肩大衣,两侧为二菩萨、二弟子,下方是二供养菩萨,上方有二飞天,与隋代的石雕和铜佛像的艺术风格一致。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精品课件2
讲授新课
5.宋代和明清的瓷器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 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 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 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 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3.商周的青铜器 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由于表面纹饰多是凸起 较高亦较为复杂,因此被看作是较高的艺术品。其纹饰的制 作技术,也被看作是具有高超绘画或雕塑技艺的人制作的。
讲授新课
4.战国、秦汉的漆器和织绣
战国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 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 稳健端庄之美。
讲授新课
(3)请具体说明秦陵兵马俑雕塑群采用生 动写实的手法体现在什么方面?
秦始皇陵兵马俑跪射佣
讲授新课
提示:五官 与头饰细致 入微的表现
讲授新课
提示:领子 盘扣 丝绦 甲片和甲钉
讲授新课
提示:形象 传神的马和 鞍冁的刻画
讲授新课
3.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
霍去病 墓石雕 塑群
第二课尽显东方神韵的艺术瑰宝--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大体分为两类: (粗狂、意象化)
1、人像雕塑 2、动物雕塑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礼器为主
(简约造型、繁缛纹饰)
秦汉时期 ——雕塑艺术空前兴盛(陵墓雕塑:博大、雄浑)
隋唐时期 ——石窟、唐三彩(多元化)
五代、宋、辽、金时期 ——晚唐以来过渡时期
(世俗题材、写实风格)
大足石刻 宋
中
尽 显
国
东古
方 神
代
韵 的
雕
艺 术 瑰
塑 艺
宝术
南江县正直中学 李远磊
将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 进行比较,找出二者艺术风格的 不同。
秦兵马俑:“以形写神”。 霍去病石刻:重“写意” 。
霍去病是西汉 著名将军,墓 前十四件石雕 中以动物为主 ,仅马的形象 就有:马踏匈 奴、跃马、卧 马三件,作者 运用寓意的手 法,用气宇轩 昂,傲然屹立 的战马来象征 这位年青将军 的英姿。
XYZX DUSHA课件
3、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群阵容庞大, 总计8000多件,但每一件都表现的 栩栩如生、细致入微,这说明在艺术 上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
XYZX DUSHA课件
4、《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 雕群》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XYZX DUSHA课件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特点
原始社会时期
秦始皇兵马俑 重要将士形象
将
弓
军
弩
俑
手
俑
骑
步
兵
兵
俑
俑
什么是陵墓雕塑?
乾 陵
神
道
统治阶级希望自己
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
萧
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
景
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
墓 前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第2课时教案-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
主备人:审核人:课型:欣赏评述时间:9 月12日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
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雕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
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的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雕塑的历史背景,雕塑内容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3、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境导入】
引导阶段:先出示绘画雕塑图片,由此引出上节课雕塑的概念(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
)
中国的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思考:雕塑和绘画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二)宗教雕塑和现代雕塑
【组内研学】
思考:(1)提到宗教你会联想到什么?
(2)佛像雕塑在哪里多见?。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本展览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
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观者既可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佛教哲理。
前言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
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佛造像观后感
中国古代佛造像观后感佛造像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某座著名的古代佛造像寺庙,这次的观后感令我深受启发。
进入佛殿,我首先被佛像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佛像眼神中透露出般若智慧,端庄稳定,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宁静与安宁。
佛像的身姿优雅而庄重,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存在感。
无论是金身佛像还是石刻佛像,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代工匠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精湛技艺。
佛像的造型多样且独特,每个佛像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有的佛像以某位佛陀为原型,通过精细的雕刻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有的佛像以菩萨形象呈现,展示了慈悲与宽容的精神。
而有的佛像以抽象的形式出现,更注重表达佛教信仰中的宇宙观念和精神追求。
每一个佛像都如此独特,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代匠师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佛像背后蕴含的佛教思想也让我深思。
佛教强调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追求,佛像作为佛教信仰的象征,通过其庄严的姿态和微笑的面容,传递给人们正念与冥想的力量。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观赏佛像让人们得到片刻的宁静,也提醒着我们要关注心灵的栖息与自我修养。
通过参观中国古代佛造像,我不仅获得了艺术的享受,更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像以其高尚的形象与智慧的内涵,为人类社会传递着关爱、宽容与和平。
深深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于我们内心的引导和启发,我对佛教文化充满了敬意与好奇心。
这次观后感是对中国古代佛造像的一次深度体验,让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我相信这种体验将会激发更多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兴趣,并让佛像继续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和精神,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慰藉。
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造像技艺——干漆夹纻造像
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造像技艺——干漆夹纻造像▲唐代干漆夹苎佛像大都会博物馆藏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相传印度有“行像”的传统。
“行像”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类似现在的绕境,我们现在依然可见“行像”仪式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出现。
夹纻作像其质轻便,利于携运,若行像为石刻则其重量可知。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行像传统也流行于中国,另一方面中土寺院规模愈来愈大,佛像制作也变得愈高大,石材或木材取得不易。
因此,夹纻造像之法被广泛应用,夹纻漆像盛极一时。
▲鉴真大师干漆夹苎像日本唐招提寺藏佛教夹纻造像,是用漆涂裹纻麻布而制成的佛菩萨像,又称干漆像、脱空像、搏换像、脱沙像等。
造像时,先搏制泥模,再在泥模上裹缝纻布,再用漆加以涂凝光饰,然后将泥除去,脱空而成像。
关于夹纻的语义,如《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七引《释迦方志》卷上说:“夹纻者,脱空象,漆布为之。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的小注中也说“夹纻今称脱沙”。
《资治通鉴》卷二〇五胡三省注释夹纻像也说,“夹纻者,以纻布夹缝为大像,后所谓麻主(用麻布缝漆而成的神主)是也”。
▲唐代干漆夹苎佛像弗利尔美术馆藏夹纻造像,原为古代中国创制发明。
在汉朝,已有用漆布制成冠、莒的事例。
这种漆纻制品,汉朝的人写作侠纻(汉王盱墓侠纻杯铭)或作綊纻(同墓綊纻盘铭)。
是在纻布上敷漆,制成器物,其中多有脱空的构造。
嗣后佛教传入,即将这一项技艺应用于造像,成为中国特创的夹纻像。
这是印度古来所未有的,因而各经论中均未有这一项造像记载。
▲唐代干漆夹苎菩萨头像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夹纻造像,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四世纪末,东晋戴逵(字安道)所造的夹纻像。
如《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中,有“谯国(今安徽亳县)二戴(戴逵和他的次子戴顒)造夹纻像记。
”《辩正论》卷三也说:“晋常侍戴安道,学艺优达,造招隐寺,手自制五夹纻像;并相好无比,恒放神光。
”《法苑珠林》卷十六说:“逵又造行像五躯,积虑十年。
中国早期佛造像
中国早期佛造像佛教在两汉之际自古印度和中亚传至中国,凭教义和佛像传教,早期又称像教,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佛教的传入则更早一些。
据查近年考古发现,东汉时四川乐山地区有著名的麻浩崖墓,麻浩崖墓一号墓前室东壁门楣石上,刻有一尊结跏趺坐的佛像,高37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头为高肉髻、后有背光,右手施无畏印,这座东汉崖墓佛像可能为我国最早的佛像,这种造型至少延续至十六国时期。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证实也属于东汉时期。
这些都算是浅浮雕加刻画的佛像。
我所拍摄的本土制作的最早佛造像(三国时期)是以魂瓶的形式出现,多以瓷塑佛像为主。
十六国时期的佛造像多为铜鎏金。
但几乎不见明确标明东晋时代的佛造像(东晋名僧支道林却如雷贯耳),有见到标南朝的。
由于南北朝有不同的文化,佛像也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南方佛像温和清丽,北方佛像程静雄壮,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后,南北佛像风格才趋于统一。
石造佛像差不多从北魏孝文帝始兴起,之前的石造佛像比较少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经灭佛,估计也毁了不少佛像。
东汉:公元25~220年三国:公元220~280年西晋:公元266~316年东晋:公元317~420年五胡十六国:公元304~439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公元386~581年南朝(宋、齐、梁、陈):公元420~589年东汉时期四川麻浩崖墓上的佛像(图片来自网络):下面贴出三国至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的佛造像。
国博藏:国博藏:南京江宁区博物馆藏:北京故宫藏:国博藏: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以下三尊皆辽宁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藏:台北故宫:首博:首博:首博:首博:台北故宫:。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佛教的信仰与智慧,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追求心灵宁静与智慧启迪的追求。
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像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将就中国佛像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特色进行探讨。
一、佛像艺术起源佛教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像这一艺术形式也随之传入中国。
初期的佛像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形态上较为保守,呈现出平静端庄的形象。
然而,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审美观念,佛像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佛像艺术的发展中国佛像艺术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与发展。
在古代的佛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魏时期的石窟造像,如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这些石窟造像以雄伟庄严的佛像为主,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深深的敬畏之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佛像的造型逐渐呈现出柔和细腻的特点。
而在唐代,佛像艺术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示真大佛、报恩寺大佛等作品,展示了唐代佛像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精湛技艺。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木雕佛像开始兴起,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梁宋时期的慈悲观音像、晚唐时期的文殊菩萨像等作品,充分展示了木雕佛像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意蕴。
明清时期,佛像艺术逐渐失去了显赫的地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佛像制作仍然保持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如云南的丽江木刻佛像等。
三、中国佛像艺术的特色中国佛像艺术不仅在形态上具备独特的特色,而且在表现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佛像艺术。
首先,中国佛像注重表达慈悲与智慧。
佛像往往以慈悲为核心,表现出对众生的关爱和智慧的启迪。
其次,中国佛像追求形神合一。
佛像的形象既要具备美感,又要富有神性。
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超凡的创作灵感,将佛陀的超越凡俗的智慧以独特的形态展示给观者。
最后,中国佛像注重造型的细腻和细节的表现。
每一个佛像都精心雕刻,不论是神态、面部表情,还是服饰纹饰,都力求达到完美的程度。
第二课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教材 教案 讲义 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教学
第二课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作者本社教材阅读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雕塑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内容结构本课内容较多分成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中国古代雕塑在艺术上的审美特征及各时期雕塑的主要特点作了明确的提示指出了学习的意义。
下面是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具体鉴赏和分析。
第二部分一、神灵与意象化的陶鹰尊是通过陶鹰尊来说明仰韶文化的特点。
第三部分二、装饰风格的青铜象尊指出的是夏、商、周三代文化和艺术的特点。
第四部分三、宏大壮阔的兵马俑阵以秦陵兵马俑为例来说明秦朝的艺术取向。
第五部分四、自然天成的霍去病墓石雕是借助霍去病墓雕刻来例证汉代的艺术特征。
第六部分五、佛陀世界的石窟雕塑是通过各地的石窟艺术来说明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课涉及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知识重点是通过具体作品并结合第1课所讲内容了解和鉴赏中国古代雕塑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
难点是如何在其历史沿革中准确把握和辨别各个时期雕塑艺术之间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资料一课文资料分析 1.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简况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
其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等。
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的。
它不侧重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一般都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
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
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1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原始社会雕塑大体上分为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
第二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摄影制作:吴兆元
明清宫廷藏传佛教造像
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大量藏传佛教造像。
这些造像吸收了汉传佛教造像的技法和风格,注重表现造像含蓄、温雅的神态,装饰华丽,雕刻细腻。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16世纪
铜文殊菩萨坐像明正德(1506-1521年)
铜普贤菩萨坐像明正德(1506-1521年)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这种头戴观音巾的菩萨像在明代十分流行
“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此尊造像背面为嵌银“石叟”二字。
石叟为明崇祯时期的僧人,擅长制作嵌银丝铜器。
他制作的观音像庄重娴雅,极富神韵,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铜文殊菩萨立像11世纪
铜释迦牟尼坐像11世纪
鎏金铜弥勒菩萨坐像14世纪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金刚萨埵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四臂观音菩萨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鎏金铜双身金刚持坐像清乾隆(1736-1795年)
鎏金铜财宝天王坐像16
世纪
鎏金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18世纪)
鎏金铜文殊菩萨坐像18世纪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宣德(1426-1435年)
鎏金铜
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宣
德(1426-1435
年)
鎏金铜药师佛
坐像明宣德(1426-1435
年)
鎏金铜金刚手菩萨坐像明宣德(1426-1435
年)
鎏金同药师佛坐像15
世纪
鎏金铜文
殊菩萨坐像14
世纪
鎏金铜宗咯巴坐像16世
纪
宗
咯
巴
(
1357-1419
年)是格鲁派的创始人,是藏
传佛
教
史上的宗教
改革
者
,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鎏金铜弥觉多吉坐像16世纪
弥
觉
多
吉
(
1507-1554
年)是噶玛噶举派黑帽
系第活佛,长期在
今四
川和西藏地区转播佛教。
鎏金铜白丹意希宁波坐像18世
纪
白丹意希宁波(1639-1694
年
)
是噶
玛
噶举
派系第七世转世活佛。
谢谢观看背静音乐:江河水2011年12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