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回延安》同步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延安》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解析:A.“历”应写作“厉”;C.“窖”应写作“窑”;D.“废”应写作“费”。

) 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D)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抱扑B.贴搂靠
C.靠绕扎D.贴搂扑
4.(2018·济宁)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
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解析:A.一个冒号范围里不能再用冒号,第一个冒号应改为逗号;B.前半句是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D.顿号应改为逗号。

)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2018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

①为铭记奋斗历史,弘扬伟人,在文化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等单位的指导下,在周总理亲属及有关顾问专家的大力支持下,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携手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精心筹备、策划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周总理回延安》,献礼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向伟人致敬。

(1)第①句的修改意见为: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精神”。

(2)第②句的修改意见为:语序不当,应将“筹备”和“策划”对调位置。

6.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
(解析:A.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
7.学完《回延安》,你对延安充满了向往,趁着假期,你随旅游团到了延安,体验当地文化特色。

(1)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延安都会举行规模庞大的“我在延安过大年”秧歌节等多项旅游节庆。

除了秧歌节,你还知道哪些延安的春节民俗?请列举两个。

贴对联、挂红灯、穿新衣、蒸黄馍、压糕面
(2)延安是夏季避暑度假的好地方,而延安传统的窑洞冬暖夏凉,是绝妙的住处。

与你同一旅游团的某男性游客难掩兴奋之情,想在窑洞上刻字留念,你该如何劝阻?
【示例】先生您好,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来体验的同时也有义务去保护它,您如果喜欢,可以在窑洞前留一张照片,保留它最初的样子,这样不是最好吗?
(3)在延安旅游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当地人讲方言,几位同学就现代社会该不该讲方言发生了分歧,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

甲同学:“我觉得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

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


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丙同学:“对,什么年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示例一】应该摒弃方言。

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且方言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不便。

【示例二】应该保护方言。

因为保护方言就是保护语言的多样性,留下美好“乡音”就是留下美好乡情。

二、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8.表达作者回到延安时心情激动的动词有( )。

抓、贴、搂、扑
9.“千声万声”地“呼唤”表达了( )。

作者心情之激动
10.“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 )。

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和热爱
11.这几节诗的主要内容是( )
A.写心中涌起的情思
B.写心情激动,风景美
C.写欢迎场面的热烈
D.写久别后重返延安见到亲人
1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动作描写;“抓”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之意,这里表现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无间及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珍爱。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第一句以“比”开头,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中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13.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作者写这首诗时还没有离开延安,这样结尾是否有问题呢?为什么?
没问题。

一方面,“再回”是紧扣题目和开头中的“回”字。

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另一方面,这样结尾表达了诗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同时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

三、拓展阅读
听民歌
①我听过许多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我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

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

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

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

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

没有应和,没有对答。

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

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

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

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

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

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脑海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我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

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ào),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

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

“哎——”。

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然后波动,上挑,收尾。

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

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

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

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

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更加充满向往。

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我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

《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

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

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K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的山歌;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12.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脑海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老人唱山歌时那朴实无华的氛围以及“我”童年的岁月。

13.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把磁带、音响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红绸的大白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今的“民歌”早已失去了质朴。

1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想与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