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常用的印章石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常用的印章石介绍(一)——青田石、寿山石
一、青田石
1、青田石介绍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色彩丰富,花纹奇特。

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

据青田石研究专家夏法起先生科学地统计共分有10大类108种。

青田石以“封门”为上品,微透明而谈青略带黄者称封门青。

另外,晶莹如玉,照之璨如灯辉,半透明者称灯光冻。

色如幽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者称兰花青。

这三“青”于田黄,鸡血石并称为三大佳石,其价值也越来越高。

由于封门青的矿脉细,且扭盘曲折,游延于严石之中,量之奇少,色之高雅,质之温润,性之“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大为篆刻家所青睐。

其色彩天然,绝无人工或他石能仿造,容易辨认。

鸡血、田青以色浓质艳见长,象征富贵;封门青则以清新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因此,前者可说是“物”(物质)的,而后者则是“灵”(精神)的,专家称封门青为“石中之君子”,十分贴切。

青田石除灯光冻、兰花青、封门青外,还有黄金耀、竹叶青、金玉冻、白果青田、红青田(美人红)、紫檀、蓝花钉、封门三彩(三色)、水藻花、煨冰纹、皮蛋冻、酱油冻等,均于实物名称相类,易辨。

近出龙蛋石,系暗红杂石包裹体,内往往有圆或椭圆上品封门青独石,极为珍稀;形成类似田黄,价值亦愈益昂贵。

2、青田石玉在中国印文化
北京奥运会会徽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图案,主体图案为红色背景下运动员冲过终点线的形象,又可以理解为一位舞者,可谓传统与创新的成功结合,体育与文化的完美交融。

此外,会徽图案是汉字“京”(在汉语里有“首都”的意思),这代表了这座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北京城,这代表了决心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的北京城。

“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以故宫珍藏的“清朝二十五宝”中的乾隆“奉天之宝”为设计制作
原型,充分体现了中国印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的印章艺术,兼具独特而古老之特性,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它以书法雕刻两相结合,具有实用、欣赏、收藏之价值,是贡献给人类艺术宝库的艺术珍品,是东方民族的瑰宝。

从战国至秦汉,官印、私印取材以铜、玉为主,到元明文人以石刻印始,风气盛极一时,石章与书法、绘画相结合,流传至今,即谓石印时代。

流光溢彩的诸多名石为中国的石印艺术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而其中“青田石”启开了中国印章艺术新的一页。

印章古称玺,是一种凭信工具,同时也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一门艺术。

青田石在中国印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最早被引入篆刻艺术殿堂,最受刻家推崇、应用最广泛的印材。

青田石被选用于主流治印,是青田石的石性所决定的。

因其石质细腻,脆硬
合适,随刀刻划能尽得笔意韵味,使用青田石能集篆刻于一体,两个过程均完成于印家一人之手,篆与刻都成了文人学者顺心遂意、乐而为之的常事,因此导致了篆刻在实施过程的革命,篆刻艺术逐上新高峰。

明代篆刻家吴日章认为:“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引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力,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

使治印文人雅士,视青田石治印既有治印之美,又有书法之意。

”从钤印讲,青田石既耐温,又致密,有调和柔熨之优点,吃油附色性能无与伦比,既不吸油过量又能使印油印色均匀,印之特别清晰且久不褪色。

元初著名文人赵孟,最早用青田灯光冻石治印。

明代文彭偶得青田灯光石数筐,得以施展自篆自刻印章的艺术才华,被后世推崇为印学鼻祖,“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

篆刻家皆“贱金不如贵石。


青田石在当地被称为“图书石”,石雕称为雕“图书”,石矿称作“图书洞”,由此可见青田石用于治印,作为印材之首在印篆史中的地位。

近代,青田石以其卓越的天然品质,渐渐托起了一个国际级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

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见印344方,青田石 216方,占70%。

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都十分钟爱青田石,多用青田石治印。

当代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对青田石极为推崇,在《我所认识的青田石》一文中作了如此描述:“以印材论,上品青田石本身即为艺术品……毋论质地冻或非冻,石性皆清纯无滓,坚刚清润,柔润脱砂,最适于受刀听命,最宜于宣泄刻家灵性,因此青田石是印人中最中意、最信赖的首选印石。


流传至今的青田石印章珍品除文彭、何震、吴昌硕等篆刻大家的作品外,还有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皇帝八旬大寿贡品,全套 60枚的“宝典福书”和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三方青田石印章。

历代藏品展示了青田石不但为皇宫御用之珍品,文人雅士之至爱,而且博得历代朝臣、将领的青睐。

青田石流传之广,对篆刻艺术贡献之大,实非其他石材可与相比。

二、寿山石
1、寿山石介绍
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

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

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

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种。

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
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

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

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

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

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

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

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

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

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

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背青、巧色高山。

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

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

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

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

1989
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村,有座山称月洋山,其周遭所产寿山石统称月洋系石。

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

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雍雅尽在其中。

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是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

旗降石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黄旗降、红旗降等。

2、寿山石保养
寿山石的保养是寿山石收藏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寿山石天生丽质,在自然状态下,石形不易变,石色不轻改,但是,从阴暗的地底深处到暴露于阳光灿烂的世界,要保其天生丽质永驻人间,依然要涉及养石和护石这个话题。

寿山石属叶腊石,质地滋润,富有光泽,硬度较低。

一些品种在开采时,因
爆炸震动,结构遭受破坏,多裂纹、裂格,如果不善加养护,日久天长就会枯燥易损,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以油养石之风。

寿山石的养护虽然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但也不是没有忌讳,因而不可随意处置,同时不同的石种有其不同的特性,所以养护也要因石而异。

首先,保持润泽,切忌高温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养护的关键要注意保持润泽。

不论原石还是雕品,都应该避免阳光曝晒和高温环境。

新采的矿石不可长期放在山野或室外,要及时藏在地窖里或阴湿之处,时常洒些冷水以保润泽。

其次,开料水磨,谨防燥裂以水锯、湿磨为上,如须在砂轮上打磨,则应预备清水一盆,待石料摩擦发热时,及时用冷水降温。

第三,原坯石料,木盒装放经过去皮、除污、清杂质,制成原坯后,应分出品种、档次和块度,置放在木质盘盒之中。

块度大且石质粗者,只需将木盒放在阴湿处保存即可。

如属高档石料,块度小者,最好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盆里。

如果块度较大,为节省油料,也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包裹好,放在阴湿处。

第四,雕刻成品,除尘保洁经过雕刻加工的寿山石雕成品,适宜陈列室内。

石表被灰尘、污物沾染时,只要用细软的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

寿山石硬度低,约在摩氏二至二点五度之间,切忌用金属片或其它硬物修刮。

3、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

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

因为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

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

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

”“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

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

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

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

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

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

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

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

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

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

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

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

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
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

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

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

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

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收藏鉴赏寿山石雕,应该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

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

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

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

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

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

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

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

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

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我国常用的印章石介绍(二)——巴林石、昌化石
一、巴林石
1、巴林石介绍
巴林石隶属叶腊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

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

巴林石,巴林矿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雅玛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

学名叫叶腊石。

与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石”。

巴林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绝伦。

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不过也只是被那时人们将它用于生活用品,如石碗、石臼。

巴林石大面积开采的历史较短,1973年我国正式大规模勘探开采巴林石。

1978年国家轻工业部才将巴林石矿列为我国三大彩石基地之一,正式命名为中国巴林石。

在“四大印石”中巴林石最为年轻,目前的市场价值低于其他的传统印石。

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

根据地质学家介绍,巴林石是富含硅、铝元素的流纹岩,受到火山热液蚀变作用而发生高岭石化形成的。

巴林石在成矿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矿物质沿高岭石的裂隙贯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扩大了高岭石的品种数量。

另外,除了硅和铝,钙、镁、硫、钾、钠、锰、铁、钛等元素的存在和比例上的变化,也造就了巴林石丰富的色彩。

如铁元素较多的会使石头呈黄、红色,锰元素的侵入,,就出现了石中有水草花的现象,铝元素多了,石材就会呈现灰色和白色。

巴林石质细腻,温润柔和,透明度较高,硬度却比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软,宜于治印或雕刻精细工艺品,为上乘石料,稍显不足的是色素成分不够稳定,比如鸡血石,巴林鸡血石较易氧化、褪色,尤其是在阳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下,汞极易分解,半年后,平均有60%的鸡血石都有不同程度的褪色现象。

再细看两者的质地,巴林石多花纹,昌化较纯粹。

所以也有同行称赞两者是“南血北地”(巴林石地子好),各有千秋。

它是藏品中之珍品。

多次在国内参展,誉满南北东西,从港澳地区,到东南亚各国,从欧美到东瀛,几乎传遍世界,名扬四海。

巴林石在出口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瞩目。

1979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备受青睐。

巴林石作为石文化,内涵丰富,它不仅涵盖着赤峰地区远古文明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蕴,而且将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重重的一抹。

巴林石的分类命名,基本上采用传统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

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

2、巴林石的种类
巴林石分福黄石、鸡血石、彩石、冻石四大类。

有朱红、橙、黄、紫、白、灰、黑色;有不透明、微透明。

巴林石呈块状。

细腻润滑,晶莹如玉,是名贵的石雕材料。

巴林石雕最善于塑造鸟羽、马鬃、牛蹄、羊眼、草坪、花瓣等,是一石一题雕刻而成。

巴林石刻出的鸡血图章,被行家们称作是各类印章中的珍品。

巴林福黄石:
与寿山田黄石不分伯仲,被称为“姊妹石”,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

巴林鸡血石:
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历来就有“世界鸡血石在中国,中国鸡血石在巴林”的说法。

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

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人,分外夺目。

其大小为国内最大,被称为“中国鸡血石王”。

巴林彩石:
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色彩艳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美丽奇妙。

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

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
石质细润,同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

二、昌化石
1、昌化石介绍
昌化石因产于浙江临安昌化而得名。

亦是我国最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之一。

昌化石的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地开石为主,常含有高龄石等粘土矿物。

还常含有未完全蚀变成地开石的硬质石英斑晶,硬度远远大于地开石,工艺上称其为“砂丁”,为雕刻家所大忌。

因而,“砂丁”的多少直接影响昌化石的质量。

昌化石石质相对多砂,一般都较寿山石和青田石稍坚,且硬度变化较大。

质地也不如二者细腻。

但也有质地细嫩者及各种颜色冻石。

昌化石的颜色有白、黑、红、黄、灰等各种颜色,品种也细分成很多种,多以颜色划分。

如白色者称“白昌化”,黑色或灰色杂黑色者称“黑昌化”,多色相间者则称“花昌化”。

而昌化石中,自古至今,自国内海外,最负盛名的便是“印石三宝”之一的“昌化鸡血石”了。

昌化鸡血石,是一种含有红色辰砂矿物的昌化石。

辰砂矿物以浸染状或是细脉状分布于地开石基质之上,或浓或淡,或斑或片,艳红如鸡血,与基质相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昌化鸡血石的硬度通常为2.5~4,密度2.7~3,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

2、种类
昌化鸡血石中的基质被称为“地”,颜色多为白、黄、灰等色;而辰砂形成的红色则被称为“血”,有各种不同色调的“血”色。

以“地”的不同颜色以及质地等划分出很多品种,其中最著名也最珍贵的品种有:
大红袍:含“血”量大于50%~70%。

极为难得,以冻地鲜红血最佳,很稀少。

红帽子:上部为全红,下部为冻石,含血量约占三分之一左右。

红云篇:“血”在“地”中常常不连续,而呈云雾状图案,非常珍贵。

刘关张:红、白、黑三色相间者,质量好的也是下珍贵品种。

桃花地鸡血:在冻地上面满“血”斑,如落英缤粉,鲜艳夺目,为昌化石中极品。

白玉地鸡血:月白色(地),上布红斑,鲜艳夺目。

玻璃地鸡血:“地”通透,内外含“血”叠映生辉,价值极高。

优质的鸡血石一般都用来制作图章,质次一些的才用干雕刻工艺品。

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就收藏有十几方清代帝后昌化鸡血石玺印,实为珍品。

现代质昌化鸡血石极不易得,每方印石价可高达数万至数十万元或更高。

我国常用的印单石介绍(三)——玛瑙石、萧山石
一、玛瑙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