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3: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两次反复辟(袁世凯、张勋复辟)、维护共和的斗争。

重点需要学生掌握是两个问题和四个概念。

两个问题包括:一、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革命党人是怎样与之斗争的?二、张勋复辟为什么会很快失败?四个概念包括: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设计方案一比较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中华民国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的比较。

具体要求:从政体、最高政府机构、最高统治权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学习体会:通过比较,能发现《中华民国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无异,总统的权力膨胀到近似于皇权。

设计方案二问题探究讨论
提出问题:护国运动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具体要求: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展开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分别阐释各自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总结。

主要观点:一是成功了,理由是它迫使袁世凯先是取消了帝制,不久袁世凯在忧郁中死去;二是失败了,理由是虽然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但捍卫共和制的任务没有完成,之后又出现了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

教师总结:第二种观点有道理。

主要从斗争的目的“维护共和制度”看,任务没有完成。

袁世凯死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张勋复辟、段祺瑞专权等事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仍在继续为维护共和制进行斗争。

学习延伸: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新课的导入
本课导入可以采用复习知识(上一节的重点内容)的形式。

教师: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它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同时创建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夺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等人却倒行逆施,进行复辟帝制活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继续开展斗争。

今天我们学习“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案例二关于袁世凯专权与复辟帝制的问题
教师提问:二次革命为何很快就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何很快失败?”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二次革命时袁世凯是有备而来,力量强大;而南方革命党人仓促应战,力量涣散。

复辟帝制失败一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讨袁斗争是人心所向,得到了广泛支持和拥护;三是护国军入川作战,英勇顽强;四是袁世凯众叛亲离。

3、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革命党人是怎样与之进行斗争的?
解题关键:理解复辟帝制和革命斗争两个概念。

思路引领:本题前一问重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后一问则重在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1)权力增大,野心膨胀;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支持。

(2)孙中山发表两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起来维护共和制度,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等在云南武力讨袁即护国运动。

2.张勋复辟为什么会很快失败?
解题关键:张勋复辟仅持续了十二天就宣告结束。

思路引领: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张勋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一致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武力讨伐。

归跟到底,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思之窗】
1.想一想,“国民代表”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感触?
解题关键:理清“国民代表”的真正内涵,
思路引领:找出“国民代表”投票出台的背景、经过。

感触主要是谈谈看法、认识。

答案提示:不能。

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袁世凯进行复辟活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国体
投票的;在投票时又采用贿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议院负责。

感触: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民主、民意已成为一种摆设。

2.读了孙中山的这段话,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解题关键:首先要读懂材料,了解材料所针对的对象、现象。

思路引领:这是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时,对失败的原因的总结。

答案提示:感触最深的是“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西南军阀的排挤造成的。

而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众基础;二是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实力;三是西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

【历史纵横】
“宋教仁案”是怎样暴露袁世凯奸诈险恶的真面目的?
解题关键:了解“宋教仁案”的由来去脉。

思路引领:袁世凯表面上宣称要发扬共和民主,但又害怕共和民主。

答案提示:袁世凯掌权后,曾表示要“发扬共和之精神,荡涤专制之瑕秽”;但当主张用议会政治来限制专制统治的宋教仁赢得议会选举,准备返京组阁时,袁世凯却派人暗杀了他。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是怎样进行斗争的?
解题关键:革命党人在袁世凯掌权后针对他的倒行逆施而进行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思路引领:本题考查归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答案提示:(1)1913年发起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袁世凯镇压。

(2)1915~1916年,孙中山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并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蔡锷等策划了武力讨袁的护国运动。

2.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孙中山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护法”?
解题关键:找出“护法运动”的原因。

思路引领: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答案提示: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权,实行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政策,继续破坏民主共和制度,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二)学习延伸
1.制表对比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出身、教育背景、主要经历和政治主张等方面。

思考:一向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西方列强,从逻辑上讲,在辛亥革命的紧要关头,应当更倾向于支持孙中山还是袁世凯?他们最终支持了谁?为什么?
解题关键:填好二人的比较表。

思路引领:从表中分析出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发现帝国主义的真正目的所在。

答案提示:孙中山。

袁世凯。

因为从二人的出身、教育背景、主要经历等看,孙中山代表中下层资产阶级和广大贫苦人民的利益;而袁世凯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更有利于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

因此,帝国主义积极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作为统治中国、保护自己在华利益的工具。

2.阅读材料,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你怎样理解孙中山晚年时说的这番话?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清含义。

思路引领: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讲述的是对待(学习)西方的文明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答案提示:孙中山这段话是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技术的方法。

对于民主政治不能完全照搬,应该结合国情去改造、学习它。

对西方的机器,有的可以直接仿效。

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新鲜事物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