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春镇平一高中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
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
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
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
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
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
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
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
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
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
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
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
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
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
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
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
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
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
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都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
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所以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
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
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
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
重精神的超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1954年1月9日,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县秦南镇龙港村。
龙港村是水乡,周遭沟河纵横,房前房后多是水。
生活在水乡的曹文轩自小看到的尽是弯弯曲曲的小河,听到的尽
是赶船人“吱吱呀呀的摇橹声、渔人“噼噼啪啪”赶鹰入水声和老式水车“泼刺泼刺的转
动声,嗅到的尽是水中植物交织混杂的味道,于是只要一提笔,都要写到水—一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
这让他的文字独具诗情画意的美感。
龙港村属乡野,民风淳朴朴,人心向善,曹文轩从小就沐浴在爱如暖阳般的氛围里。
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只用最朴实的话语循循善诱。
有一次,他跑到离家八里的邻村
看电影,回来时已是深夜,饿得难受,可又懒得动弹。
父亲就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
”他回忆说,父亲的那几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积极
的生活态度。
他的祖母,耳聋眼花,但每次曹文轩外出,她都会拄着拐杖晃悠到村口大路边,逢人就问,直到曹文轩回来为止。
他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先尽孩子们享用食物,剩下
的随便吃一点完事。
乡邻们虽然贫困,却愿意尽力接济旁人。
一次,他饿得心慌,趴在大
门口一动不动,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娘就回家翻箱倒柜,或找出几粒花生,或找出一块红薯,或找出一把苞谷,先让他垫垫肚子。
!这让他热泪盈眶:“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觉得
世界是善的,他们心灵里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基本基调。
”
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是唯一坚持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家,这
正是他的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域美感的根本原目。
从起初的《没有角的牛》《古老的
围墙》到接下来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直到《细米》《青
铜葵花》,一个接一个美好而温暖的的故事直指心底深处,令人掩卷深思,感慨颇多。
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不同,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受到孩子的追捧,也适合大人尤其
是父母来阅读—一就像一位北京的家长说的那样:“曹老师的小说,字里行间多有培养和
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细腻讲述,堪称为天下父母写就的育儿心经…”出版于1 9 9
7年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因曲折而智慧地讲述了五个孩子一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老师蒋一轮与白雀的纠缠关系,以及孩子们痛苦成长历程大受好评,而其中的悲悯
情怀,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愈发淡漠的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
人。
它成为真正“既能让孩子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这之后,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揭示了“财富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脚下”的
道理一样,曹文轩用一系列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的唯美成长小说——《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等,告诉天下父母:孩子成长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
阅读和每刻的经历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寻找个人的生活目标,探寻个人
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这与孩子未来的幸福息息相关。
有人批评曹文轩写的
这种沉重、忧郁的小说误导了家长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不利影响。
曹文轩多次在公开场合
予以反驳: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相反,一味的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和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
儿童文学是让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是让儿童产生快乐的
文学。
不能把快感与快乐混为一谈,因为悲剧也能使人产生快感.
时间是检验对错的最好工具。
而时间已经证明了他的观点。
(摘编自曹涵《曹文轩: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相关链接
①“国际安徒生奖”设立于l 95 6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
安徒生的名字命,是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素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文
学奖”美誉.2016年8月20日,曹文轩摘得此项桂冠,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中
国作家。
②“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给曹文轩的颁奖词写道:“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
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
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曹文轩一提起笔就会写到水,是因为他生活的龙港村是一个水乡,周遭多是弯弯
曲曲的小河,房前屋后多是水。
B.曹文轩有一次饿得快死,是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们拿出的几粒花生米,一块红薯,一把苞谷救活了他。
C.有家长赞誉曹文轩的小说是“育儿心经,这是因为他的小说“既能让孩子接受人
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D.长篇小说《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讲述得曲折而智慧,其中
的悲悯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动人心。
5.曹文轩小说独一无二的文学美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6.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是什么?这种儿童文学观在他的作品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
合材料简要说明。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
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
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
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
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
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
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
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
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过去的这
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
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
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
还
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
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
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
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
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
船是夜里到的。
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
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
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
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二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
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
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
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
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
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
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
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
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8.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9.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
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
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
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
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
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
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
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
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
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
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
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14.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15.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三)名句默写。
(5分)
16.(1)_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2)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
(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4)_______________,民亦乐其乐。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 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
种流派的现代艺术,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
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 表现了
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 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 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 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 就引起了国
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
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字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
再遥远,字富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最近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
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
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分)
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才罢。
①,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