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九年级数学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教学设计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曹亦祥 213022
【教材简解】
《圆》这一章是在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特殊的曲线型图形——圆的有关性质,本章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单元内容又是《圆》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因为学过这一部分内容后,以前学过的直线形的几何知识可以更丰富地结合圆这一背景来进行考查,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要求将明显地增强,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圆》这一章的难点。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圆的基本性质,了解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对应的数量关系,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最重要的位置关系是直线与圆相切,它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丰富的应用,教材后续的三课时安排的是系统地学习切线的性质与判定知识。

所以在整章教材体系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相当重要。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活动过程,理解根据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不同,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分三类:相离、相切、相交;
2.类比研究点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感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决定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数量关系;反之可用d与r 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3.知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为点(垂足)与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感悟“转化”的思想;
4.学会用运动观点审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意识地去分析运动问题中的变量与不变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d与r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1.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与之对应的数量关系,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可以转化为点(垂足)与圆的位置关系;
2.在动态问题中能运用d与r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计理念】
当前中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常常以“创设情境→探索活动→解决问题→练习巩固→课堂小结”这种结构形式呈现,其设计的视角是教师,体现的是教师教的意图。

随着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原来的设计结构视角已发生偏差。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11年第12期万荣庆老师文章《数学“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简介》中提出的“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反映了教学设计的本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常州市新北区从2011年起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板块式三串”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理念如下:
1、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板块式三串”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对教村进行加工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清晰整理,并以清晰的具有逻辑关系的内容板块呈现。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于每板块内容以“问题串”为导向的设计过程中,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指导作用和对教学目标的具体分解及达成检测过程中。

2、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更应反映学生主动思维与主动参与上。

“板块式三串”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板块中,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特别强调针对不同的问题,学生采用不同的数学活动方式,形成了学生课堂学习中多样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

因此,“板块式三串”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当前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3、体现设计的高效性。

美国教育博士加里·D·鲍里奇提到促进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在“板块式三串”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明晰内容,明晰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通过目标的预设及达成来确保学生成功率,较清晰地体现了这五种关键行为,突出了该设计的高效性。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以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首先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日出的视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并给出相关定义。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回顾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对应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什么数量在变化,什么数量不变,进而归纳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对应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并进一步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如何运用d与r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师:(出示PPT)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

同学们,从我们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中描写了什么几何图形?
生:直线和圆;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时1)》。

板块一、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活动1、观察操作:
【任务1】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段日出的视屏。

【任务2】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把直尺当作一条直线,由下至上移动,观察在直线移动的过程中与圆有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

【问题1】在移动过程中,你发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哪几类?并尝试着把不同的位置关系图画出来。

(学生代表作图)
【问题2】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类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日出视屏感受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得出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

这里可能会有部分同学把直线经过圆心作为另一种位置关系,教学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来引导学生认识到
用 “直线与圆的公共点得个数”作为标准来区分是否为不同的位置关系的合理性。

教师再次强调“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从而明晰概念。

2、呈现直线与圆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以及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
(1)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圆相离。

(2)直线和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点叫做切点。

(3)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圆相交。

归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

(PP T 展示概念,学生齐读;教师板书三种位置关系的名称及对应的公共点个数)
相离
相切 相交
板块二、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应的数量关系
【任务1】我们已经学习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回忆: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PPT 展示,
并强调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d 与r 的大小关系,反之有d 与r 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知识,为类比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做铺垫。

【任务2】在刚才的操作移动直尺的过程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这种位置关系的变化可以用数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选择典型问题组织反馈。

如果学生困难较大,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在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当我们移动点时点与圆心的距离发生变化,圆的半径不变,我们用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比较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那么当我们在移动直线时观察什么量发生了变化?什么量不变?因此我们可以用哪两个数量的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还是运用类比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准思考的方向出,从而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变化与数量关系的变化的辩证关系,渗透“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反之通过d与r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同桌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归纳,最后板书)
(1)直线l与⊙O相交⇔d > r ;
(2)直线l与⊙O相切⇔ d = r ;
(3)直线l与⊙O相离⇔ d < r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真正理解“互逆”的关系。

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要使学生体会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反过来,也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知道两者之间的等价关系。

不仅提升了学生知识水平,整合了知识结构,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任务3】点与圆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也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组长整理归纳,教师巡视各组了解探究情况。

如果学生困难较大,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中,表示垂足的点与圆分别有什么位置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归纳: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实质上就是点D(垂足)与⊙O的三种位置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来处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跳一跳可以摘到桃”,通过思考认识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丰
富自己的思维广度,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要渗透“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巩固练习:(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点间的联系)
板块二的教学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活动能力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锲机。

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通过操作观察、独立思考、学生交流、师生互动、自主练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感悟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提升了数学思维水平,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精神。

板块三、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
例1:如图,△ABC 中,∠A=45°,AC=4,以C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代表板演、教师规范解题过程)
(1)r=2 ; (2)r=22 (3)r=3
步骤归纳: 1、找d 与r,;2、求d 或r ;3、比较判断
归纳:在上题中:△ABC 中,∠A=45°,AC=4,以C 为圆心,r 为半径画圆
(1)当r 满足 时,⊙C 与直线AB 相离;
(2)
当r 满足 时,⊙C 与直线AB 相切;
(3)当r 满足 时,⊙C 与直线AB 相交。

【设计意图】把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里,帮助学初步学会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规范解题格式。

教师要根据班级情况,做好归纳、概括工作,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变式训练1:在上题中:△ABC 中,∠A=45°,AC=4,以C 为圆心,r 为半径画圆
(1)当r 满足 时,⊙C 与边AB 相离
(2)当r 满足 时,⊙C 与边AB 相切
(3)当r 满足 时,⊙C 与边AB 相交 A B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后呈现典型问题组织反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可以利用圆规画圆来帮助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上题的基础上,加大难度,把线段AB 改成边AB ,其一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能明辨他们两者的区别所在,其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得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逐步画圆的方法或者端点值法,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精神。

变式训练2:如图,在△ABC 中, ∠C=90°,∠A=45°,AC=4cm, 点P 与点C 重合,点P 从点C 出发,沿C-A-B-C 方向以1cm ∕s 的速度运动一周,经过 s ,以点P 为圆心,半径为1cm 的⊙P 与△ABC 的边相切?
A
【问题1】⊙P 在运动一周的过程中和△ABC 的边相切几次,分别是与哪条边相切?请画出示意图。

【问题2】如图(1)、(4),要求⊙P 与△ABC 的边BC 、AC 相切的时间,关键是要求哪些线段的长度?
【问题3】如图(2)、(3)要求⊙P 与△ABC 的边AB 两次相切的时间,关键是要求哪些线段的长度?如何来求?
图(1) 图(2)
图(3) 图(4)
A
A
A
A
(教学中让学生先尝试画图,然后教师用几何画板展示运动过程,明晰⊙P与三角形各边分别有几次相切。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抓住d=r时直线与圆相切,找到(作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一重要的线段。

)
【设计意图】上面的例题和变式训练1都是圆心不变,d不变,r在变。

本题是圆心在变,r不变的情形下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虽然题型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同。

板块三的习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其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另外几何画板的直观演示和圆规的使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解决动态问题的难点。

在本环节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避免教师讲的过多,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

板块四、课堂小结:
【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如何来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了吗?
【问题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我们是如何来分类的?每种位置关系对应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问题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问题4】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了哪些操作活动的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梳理本节课主要知识、方法和活动经验,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归纳总结——促进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既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引导学生再次感悟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曹亦祥,男,1974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近三年来有十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刊物上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