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姓名:杜燕(3班)学号:12008244160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宫廷燕乐隋唐时期,燕乐成为宫庭宴享中各种乐舞的总称。

燕乐是来源于各民族的音乐,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体。

燕乐包含了汉魏以来的清商乐、外来的音乐等等,经过了隋朝七部乐至唐朝坐、立部乐的发展阶段。

燕乐是由隋朝七部乐的(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发展而来的,隋炀帝时增加了康国和疏勒两部,到这里被称为“九部乐”。

•那么唐代的“九部伎”是根据隋朝原有七部伎的基础上,将里面的文康伎和天竺伎更改为“扶南伎”。

至此,唐代“九部伎”为: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这十部乐大都是属于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的,所以在气势上比较宏大,表演性很强。

唐朝时期将这十部乐用在宫廷之中作为赞颂统治者本身的大型艺术表演形式,足以证明当时对外来音乐的重视程度。

•由于当时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和渗透长达几个世纪,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所形成的音乐风格和类型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于一身的新型音乐作品,原来具备的鲜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已不再明显。

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和渗透是空前的。

随之,进入到唐朝坐、立部的发展阶段。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

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隋、唐、五代时期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第一节;概述:隋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自此以后,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步入极其辉煌的阶段。

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

这些开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显然是不容低估的。

唐袭隋制。

大唐帝国统治的近300年中,尤其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7-649)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13-741)的100多年问,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宣宗《吊自居易》),“《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白居易《杨柳枝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等,乃是唐代音乐高度发展与普及的盛况在诗歌中的生动反映。

唐朝国都长安是世界文化名城,西凉、龟兹、天竺、高丽、扶南、中亚及国内各民族的歌舞荟集于此(图4-1)。

唐代宫廷音乐的规模与水平也是其他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

唐代交通四通八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联结亚、欧两洲。

因此,在国内外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风格的唐朝音乐,即使与欧洲拜占廷帝国、阿拉伯诸国相比也当之无愧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对亚洲东部国家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教学内容一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位于今朝鲜境内 。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获高丽伎, 即传入中原地区。 • 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4世纪中叶,东 晋十六国前凉政权时传入。 • 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 克布哈拉一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 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教学内容二
宫廷音乐
•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 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中国原有的音乐和 汉魏以来陆续传入的西域各族音乐和外国 音乐为基础的。 •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强盛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 音乐规模,因此,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 、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以下名称均引自原文献。“乐”即“伎”。红色字体为新增加的乐部,蓝色 字体为去除的乐部。)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ຫໍສະໝຸດ 唐“九部乐”宴乐唐“十部乐”
宴乐 清商乐 西凉乐 高昌乐 龟兹乐 疏勒乐 康国乐 安国乐 天竺乐 高丽乐
清乐(即清商伎) 清乐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龟兹伎 天竺伎 康国伎 疏勒伎 安国伎 礼毕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高丽 去除“礼毕”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中国音乐简史 (2)

中国音乐简史 (2)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礼乐制度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礼乐制度用礼乐划分等级,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的作用。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尧时的《咸池》,咸池是日落处的星座名;舜时的《大韶》,因用排箫伴奏,又称《箫韶》,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九辩》或《九歌》;夏禹时的《大夏》,用吹管乐器伴奏而名;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内容。

大司乐,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开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的另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承担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八音”乐器分类法: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根据西周记载,每类之下有如下乐器:金:钟——编钟、钲石:磬——编磬土:埙革:鼓类乐器丝:琴、瑟木:柷匏:笙、芋竹:箫、管乐律学的形成: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统称,包括乐学与律学,它是音乐声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

中国音乐史图鉴全解一线通

中国音乐史图鉴全解一线通
宫廷 燕乐
大曲和法曲
多部伎
隋:七部伎(开皇初) ——九部伎(大业中)
唐:九部伎(武德初) ——十部伎(贞观中)
坐部伎(6 曲):《燕乐》、《长寿乐》、 《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 《小破阵乐》;一般 3——12 人 坐、立 部伎 立部伎(8 曲):《安乐》、《太平乐》、
《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 《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四大声腔
昆山腔
戏曲音乐 梆子腔
京剧
流派:明代琴界主要分浙派和虞山派
清代琴界主要有广陵派
古琴艺术 代表性作品:《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
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专著:《谿山琴况》
器乐音乐
琵 琶——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
三弦
民间器乐合奏——重要乐种:《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
史(
中国音乐史学——代表人物:王光祈




)公
革命音乐运动
工农革命音乐运动 左翼革命运动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沦陷区——代表人物:江文也

不同政治区域新音乐的发展 国统区
解放区
年( 二 )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外籍音乐家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代表人物:齐尔品、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外国音乐论著的译介——代表人物:丰子恺
乐器
乐器种类
打击乐器——钟、曾侯乙编钟、鼓、鼗、 铃、罄、缶等
吹奏乐器——埙、龠、言、龢等 弦乐器—瑟和琴等
乐器分类法——八音分类法
乐律学
十二律 旋宫 三分损益法 隔八相生法
儒家音乐思想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以钟等人用筑种器的钟 祈都。群于的军。一* 求刻宫、报附事通种是 天有廷发时设或常金中 神铭所布或器宗作属国 保文用消召具教为撞古 佑*的息集*建一击代 。
Page 17

第二章 中国传统音乐的萌发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Page 18
五 四 教三 、 、 育、 夏 夏 音 商 商 乐 时 乐 文 期 器 化 交 的 流 音 乐
夏商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奴隶主贵族对音乐的更高要求,宫廷里出现 了专职的乐奴和从事音乐教育的乐师,并出现了早期的音乐教育场所—— 瞽宗,以及进行演唱、演奏和音乐教育的盲乐师——瞽矒。 四、音乐文化交流 夏商时期,汉这个民族还不存在;那时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从早期开始,华夏族就和其他少数民族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接 触,并越来越频繁。 约在2015年,有一个‚方夷‚部族曾经向夏王献出乐舞。后来就有许 多民族到夏王朝表演舞蹈。 五、夏商乐器 夏商时期的乐器在原始乐器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巫乐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人们不舍昼夜地跳舞,酣畅淋漓地歌唱, 也是出于娱乐的需要。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商代巫乐的风格是华丽 动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在我国古代音乐中,商代的巫乐应该是一种非常 富有特色的歌舞音乐。 2)淫乐 商代统治者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纵情享受声色之娱。帝王 常命令乐师创作华丽放荡的音调,观赏不堪入目的歌舞,做通宵达旦的狂 欢。商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不仅限于生前,他们幻想在死后也能寻欢作乐。 在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座阴墟前期贵族奴隶主大墓中,我们看到了惨绝人寰 的情景:被迫为奴隶主殉葬的奴隶和姬妾共80多人,墓南的殉葬坑里还有 150多人被夺取生命。在墓室的四侧,还有24具女性骨架和一些表演乐舞时 所用的道具,可以推想,这24人生前便是乐舞奴隶。奴隶主生前要她们作 乐享受,死后还要残酷地用她们为自己殉葬,可见商王的残暴之极。 所有一些表明,商代的‚淫乐‛内容是荒诞污秽的,形式是华丽奢侈 的,是一种供奴隶主贵族尽情享乐的没落阶级的音乐。

最新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最新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四隋唐五代时期

四隋唐五代时期

唐“十部乐” 宴乐 清商乐 西凉乐 高昌乐 龟兹乐 疏勒乐 康国乐 安国乐 天竺乐 高丽乐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 乐”均以国名或地名作为乐部名称,保 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 特色,常在宫廷的重大场合演出,显示 了“胡乐来朝”的盛大气象。
宫廷音乐·坐部伎、立部伎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以下名称均引自原文献。“乐”即“伎”。红色字体为新增加的乐部,蓝色字 体为去除的乐部。)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
清乐(即清商伎)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清商伎
龟兹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天竺伎
康国伎
安国伎
疏勒伎
龟兹伎
安国伎
文康伎(即礼毕) 高丽伎
礼毕
唐“九部乐” 宴乐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高丽 去除“礼毕”
隋唐五代时期
(589—960年)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建立背景: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分裂 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等方 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音乐方面通过国内外各 民族音乐的广泛交流融合,到开元天宝间出现 了一个高度繁荣的局面。
•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 西域音乐就开始不断流入中原,直至魏晋南北 朝时期,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成为中原 地区的社会时尚, “灵帝好胡服······胡箜篌、 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
• [宋]王灼《碧鸡漫志》如此记载:“凡大 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 、入破、 虚催、实催、兖、遍、歇拍、杀兖,始成 一曲,谓之大便。”
《霓裳羽衣曲》
• 唐朝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一般认为是唐 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 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三编 隋、唐、五代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三编   隋、唐、五代

三、说唱和变文
说唱——叙事性的有说有唱的大型声乐体裁。如 战国的《成相篇》、汉魏时期的长篇叙事歌曲《焦 仲卿妻》等。汉代以来的民间叙事歌曲和六朝以来 的散文和四六文体,都成为说唱音乐中歌唱和说话 部分的基础。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民 阶层的壮大的、文化娱乐日益增长,说唱音乐更加 流行发展。而且把民间故事作为说书的题材。但民 间的说唱本却没有流传下来。
六、《上元乐》 高宗于上元年间(674-676)作,舞者一百 八十人,饰五色云衣,以象元气。以用之于郊庙,曰《上元舞》。 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 《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 《庆云》等十二曲。
七、《圣寿乐》武后所作。金铜冠,五色画衣。舞者一百四十人,行 列成字。凡十六变,成“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 昌”十六字。
四、《鸟歌万岁乐》,武后作。时宫中养鸟能言万岁,因以制乐。舞 者三人,绯大袖,並画鸲鹆,冠作鸟像。
五、《龙池乐》,玄宗即位前,宅在隆庆坊,宅南坊人所居变为池。 玄宗正位,以坊为宫,池水逾大,弥漫数里。作乐以歌其祥。舞者 十二人,冠饰以芙蓉。
六,《小破阵乐》,玄宗作。《旧唐书·音乐志》名《破阵乐》,並说 “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者四人,金甲胄。
传承关系: (见图表)
作用与用途:
燕乐中的乐部,是中国皇帝大宴百官或宴请国宾时 举行的仪礼性的歌舞表演.这些乐舞主要是为了供皇 帝享受,同时也用以对外显示自己的国力.由于燕乐的 仪礼性质,也决定了多部乐表演的排列次序.
演出次序:
歌颂功德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汉族传统 歌舞音乐清商乐----受汉族音乐文化影响较深的西凉 乐、高昌乐----龟兹乐----更远的国内外乐部----礼毕 (讌后曲)----民间的假面歌舞戏为结束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平面]:


面阔7间,进深八架椽(清称9檩)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金厢斗底槽”,分内、 外二槽; 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
[剖面]:


内外槽四排柱子的斗拱上安设着平暗天 花, 天花以上是草架 天花以下是露明架

[空间艺术]:


在简单的平面上创造丰富的空间。 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 内槽划分成五个相同的空间,其宽、深、高 的空间比例是1:1:1, 加大了空间感。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经幢]

乾符四年(877年) 全高4.90米,幢身直径约0.60米, 下有须弥座承以八角形幢身, 上覆宝盖, 再置八角短柱、屋盖、山花蕉叶、仰 莲及宝珠。
山 西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经 幢
4.石窟:
龙门石窟奉先寺庐舍那佛
龙 门 石 窟 奉 先 寺 庐 舍 那 佛 近 景
[立面]:




台基低矮; 明间成方形,尽间渐窄; 中部五间开板门,两尽间设直棂窗; 柱有生起和侧脚,柱上有卷杀, 斗栱与柱高比 1:2, 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作出四跳七铺作, 一、三跳偷心造, 正脊长三间,鸱尾恰好位于左右第二缝梁架 上; 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 出檐近四米,坡度平缓1:2,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一).背景: (二).城市: 1、隋大兴城与唐长安 2、东都洛阳
1、隋大兴城与唐长安: 设计人:宇文恺



城市规模:9721x8651.7平方米 南北走向的中轴线 , 东西对称,规 划整齐,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 11条, 人口百万,109里坊。 小坊一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内有一条东西向横街或十字街, 称曲,再用小巷划分成16小块地。 有东西二市。 皇城在北,再北是宫城。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介绍
其 历 史 意 义 不 容 估 。 低 乐 文 化 朝 着 东 西 方 文 明 交 流 的 世 界 性 规 模 展 , 发 性 的 文 化 政 策 , 在 客 观 上 使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音 史 潮 流 , 音 乐 文 化 的 发 展 进 入 辉 煌 段 。 开 放 阶 此 , 国 家 的 统 一 成 为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主 要 历 自 东 汉 末 年 以 来 长 达 三 个 多 世 纪 的 分 裂 割 据 面 。 局 隋 朝 的 建 立 实 现 了 南 北 的 一 , 结 束 了 从 统
时期音乐
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凡祭祀飨食,奏燕乐。” 师》 ——《周礼.春官 钟 《周礼 春官 春官.钟
在周代,郊庙燕射之乐尚无统一名称,至春秋战国,燕 乐和雅乐逐渐分离,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燕乐专指天子及 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则用于庙堂典礼。 伎 部 九 立 音 ) 伎 部 起 乐 。 ( 乐 多 规 隋 坐 、 部 模 、 部 十 乐 体 唐 伎 部 制 帝 (七 宏 国 和 乐 部 大 的 “立 )和 乐 , 宫 部 二 、 建 廷
说 唱
音乐理论和思想
一、记谱法
1、文字谱 2、减字谱 3、工尺谱 隋唐音乐的记谱法,据目前所保存的资料,主要有古琴字谱和燕乐半 字谱两大系统,均属于音位记谱法的体系。 现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谱式是文字谱,存留的曲谱为唐人手抄本 《碣石调幽兰》。谱前有序,写明为六朝时梁朝丘明 (493—590)的传谱。 丘明卒于隋开皇十年,唐代仍有抄本传世,说明文字谱仍为隋唐间琴人通 用的谱式。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 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 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 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曾侯乙墓建鼓
建鼓分鼓腔、鼓座两部 分,一圆木柱纵贯鼓腔 正中,插于青铜鼓座上 而成,鼓皮用四排竹钉 固定。除蒙皮处外,通 体饰朱漆。底座有八对 主龙躯干,并有数十条 小龙攀附其身。
曾侯乙墓瑟
瑟体用独木斫成,长170厘米,宽41厘米。两端岳山外 侧各有25个弦孔,可张弦25根,分为三组。尾端有4个 系弦的枘。曾侯乙墓共出土瑟32具,各种形制的瑟柱千 余枚,均为木质。
3、唐声诗
4、 琵琶
(1)中国琵琶:秦枇杷 (弦鼗 )——汉琵琶— —阮咸(圆形音箱琵琶) (2)南北朝时期传入的琵琶: 曲项琵琶:梨形音箱琵琶,流行于波斯(今伊朗) ,四弦四柱,拨弹,横抱,公元350年经过印度传 入我国,公元551又传入南方。 五弦琵琶: 梨形音箱琵琶, 流行于印度,手弹 (也有用拨子弹奏),横抱,公元350传入我国。
T-TX2-7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藏商代兽面纹 大铙
曾侯乙墓编磬

共32件,分上下两层悬挂在青铜铸造的磬架上,按大小依次排列。磬体质料 主要是石灰石,也有青石和玉石。磬体有九件完好,其余多残毁。各磬均有 填朱铭文和墨书,标明它的发音属于某律的某音,与其他诸律的对应关系, 共计693字。另有漆木磬匣3件,并有文字说明装匣情况,可知全套编磬为41 件,比架上编悬的石磬多九件,以备旋宫转调之用。
五、明清时期(1368——1911)
1、说唱音乐:南词北鼓 2、戏曲音乐:四大声腔 3、十二平均律:朱载育
六、“五四”前后至1949年(1912—— 1949)
1、学堂乐歌 2、黎锦辉
1、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清末民初学堂里所教唱的歌曲; 曲调源于日本、欧美校园歌曲,也有部分新的 创作;代表作曲家有沈心工《竹马》、《操 歌》;李叔同《祖国歌》、《春游》等.

隋唐时代音乐发展历程

隋唐时代音乐发展历程

隋唐时代音乐发展历程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音乐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隋朝时期。

隋唐时期的音乐开始有了一定的体系化和规范性。

在隋文帝杨坚的统治下,建立了乐府,负责编纂音乐曲谱。

同时,隋文帝还下令编定《乐志》,规定了宫、商、角、徵、羽五声,并制定了一套乐律体系。

这一阶段的音乐以古乐为基础,形成了相当严谨的体制。

第二阶段是唐朝初期。

隋朝的音乐体制在唐朝得到继承和发展。

唐朝初期,乐府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太乐署和歌舞署。

太乐署负责皇家宴乐和祭祀音乐,歌舞署负责普通宴会和娱乐场合的音乐及舞蹈。

由于唐朝帝王府中音乐家众多,他们的音乐活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并逐渐形成了唐代音乐的特色。

第三阶段是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音乐得到了更大的繁荣和发展。

宫廷中的乐队规模庞大,乐律体系更加完善。

唐玄宗时期,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开元乐府,它是一部包含了近万首乐曲的乐部。

同时,盛唐时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音乐家,如杜牧、李白等,他们的诗句被作为歌谱内容。

第四阶段是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动荡,音乐发展逐渐减缓。

宫廷音乐的规模减小,普通民众的音乐活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然而,在这个时期,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如红头歌、小调等,这些演出形式成为了后来盛行的元曲和南曲的重要基础。

总结起来,隋唐时代音乐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隋朝的创新到唐初的继承发展,再到盛唐的繁荣和晚唐的衰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社会和政治的变迁,音乐不断地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为后世音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一.宫廷音乐
1.宫廷雅乐 1.宫廷雅乐
隋——开皇乐议——只用“黄钟”一宫 ——开皇乐议 开皇乐议——只用 黄钟” 只用“ 实质:是在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场 实质: 历史大辩论。 历史大辩论。 经过:颜之推 经过: 齐树
牛弘 何妥——李谔 何妥——李谔 集中人物: 郑译 ——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 集中人物: ——七声、 七声 苏夔——五声 苏夔——五声,不用变徵和变宫两种调式 五声, 何妥——只用清商三调 何妥——只用清商三调
七 部 乐 与 九 部 乐
唐 朝 的
高 昌 伎 疏 勒 伎 康 国 伎 文 康 伎 (礼 毕 ) 龟 兹 伎 安 国 伎 天 竺 伎 高 丽 伎 清 商 伎 (清 乐 ) 国 伎 燕 乐
九 部 乐 与 十 部 乐
坐 《小 破 阵 乐 》 《 龙 池 乐 》 《鸟 歌 万 岁 乐 》 《 天 授 乐 》 《长 寿 乐 》 《燕 乐 》 部 伎 ( ) 6 6
2.软舞与健舞: 2.软舞与健舞: 软舞与健舞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3.法曲: 3.法曲: 法曲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响乐。 响乐。
2、《教坊记》 教坊记》 唐代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 条目。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 最便利的史料。 最便利的史料。 3、《羯鼓录》 羯鼓录》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这是一 )。这是一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羯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 首羯鼓曲名,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对于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法 曲
• 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因用于佛教
法会得名。可能是一种纯器乐演奏形式。 同一作品,如《霓裳羽衣曲》有“大曲” 和“法曲”不同形式之区分。 “玄宗既知 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 教于梨园。”(《新唐书· 礼乐志》)“法 曲”是我国器乐合奏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产物。
《阳关三叠》
•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
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 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 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 或“手法谱”。 • 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 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 法。但是唐代的“管色谱”国内未见曲谱 实例。一般认为,它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后、太子、亲王出行时的仪仗队。鼓吹署 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 仪活动。
音乐机构
•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 梨园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梨园
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又称“皇帝 梨园弟子”。
燕乐大曲
• 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
宫廷音乐
• 隋朝用国名和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的名
称。 • 隋“七部乐”:国伎(即西凉伎)、清商 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 文康伎(即礼毕) • 隋“九部乐”:增加康国伎、疏勒伎
• 唐初沿袭隋代旧制 • 唐“九部乐”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废除
礼毕,将“讌乐”列为诸部之首。 • 唐“十部乐”:贞观十六年,增加“高昌 伎”。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 特色。
《淮南子》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 十音。”《礼运》亦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 相为宫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五音十二律“旋 相为宫”可得六十调的最初记载。 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 论。一般解释,“五旦七声”即在五种不同调高 (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 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调式)。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

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宫廷音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一、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隋唐的七、九、十部乐是隋与唐初时宴乐的分类,它们是按地区或国别分类。

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qiu)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天竺伎和文康伎七部,这七部乐继承了南北朝时期一些不同地方或国家的音乐传统,又适应隋代宴享之用。

到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国伎、文康伎改为西凉、礼毕,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合为九部。

到唐初,沿袭隋代乐别,并去天竺、礼毕,增设燕乐和扶南两部,为初唐九部乐。

唐代宗时,又加高昌伎为十部乐。

在这些音乐中,西域诸国与我国西部一些民族的乐舞占有很大比重,这反映了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的相互融合,宫廷音乐各具特色之极其繁荣的局面。

二、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与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两者各有其表演特色、规模、人数。

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伎、西凉伎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

1坐部伎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有《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四部)、《长寿乐》、《天授乐》、《鸟哥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六部乐舞,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2立部伎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但是立部伎在唐代宫廷地位不如坐部伎。

坐、立部伎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

三、法曲和大曲1何谓法曲说法历来不一。

法曲又叫法乐。

发去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佛教法而得名,详见书50页。

唐代重要的法曲有《霓裳羽衣舞》,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六段);2中序、拍序、歌头(十八段);3破或舞遍(十二段)。

法曲在中唐后逐渐衰落。

目前我们还能在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见他搜集的《霓裳中序第一》这段曲调,全曲音乐大部分在宋代已无存。

2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宗综合乐器、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大曲与法曲有时有混淆,如《霓裳羽衣舞》亦常称为大曲。

大曲的结构大致与法曲相同,其区别可能在两个方面:其一,大曲比法曲在结构上更为庞大;其二,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大曲都更为热烈奔放,而法曲显得清雅,这可能与后者部分音乐源于宗教有关。

在唐代大曲与法曲中,按其舞蹈风格的不同,分为“软舞”和“健舞”。

软舞柔婉抒情,如《绿腰》、《甘州》、《凉州》等;健舞刚健快捷,如《浑脱》、《剑器》、《胡旋》等。

唐代的大曲与法曲曲调大多不传,除少数保留在敦煌乐谱外,另在宋代姜白石的《霓裳中序第一》中,也可略见一斑。

四、参军戏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如《大面》、《钵(钹)头》、《踏谣娘》)等发展而来。

参军戏有苍鹘(或称苍头)和参军两个角色,前者是个讽刺别人的角色(与后世戏曲中的丑角相仿),后者饰演官员(与后世“净”有关联)。

隋唐宫廷音乐形式多样,显示出中外音乐的融合,以及宫廷音乐机构的众多所带来的繁荣景象。

第三节文人音乐从周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士”。

对于士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认识,从周代发展到后世,士即所谓的文人。

文人有一定的社会与政治地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隋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词乐和琴曲两类。

在唐代,诗为文学之重,而唐诗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即所谓的吟诗。

唐代诗乐创作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由乐定词”,即用已有的曲调配上新词;二是“依词配乐”,根据歌词创作新的曲调,即所谓的“自度曲。

在唐代“由乐定词”的做法更多一些,到后来,不同的曲调分别固定下来,形成所谓的“曲牌”,同一曲牌常被不同文人配上不同的诗词。

隋唐时期,歌词作者有很多,如李白、元稹、白居易、李贺、李益等等,在《全唐诗》中保留下的五万多首唐诗,就是文人词调音乐的见证。

唐代文人的诗乐大多不传,只有一首王维的《阳关三叠》最早保存在琴谱《浙音释字琴谱》(1491前)中,据说是唐时音乐,但也有可能是后人新配,或由后人加工改编过的,然而并不排除其中还有存有唐乐的因素。

琴曲《阳关三叠》有名《阳关曲》。

各派琴谱均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书写离情别绪。

因全曲分三段,原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有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

此外在“敦煌曲谱”中,还保留少数唐代诗乐的部分乐谱。

敦煌曲谱是1900年一位姓王的道士在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

文人音乐的琴曲,在隋唐也有较大的发展。

唐代已形成的古琴的不同流派,有“吴声”、“署声”、“琴声”、“楚声”四派,这个时期著名的琴曲很多,相传有陆龟蒙所作的《辞渔唱晚》、潘廷坚的《捣衣》、李勉的《搔首问天》、《静观吟》,赵耶利改编的《胡笳五弄》,董庭兰改编的《胡笳十八拍》和陈康氏的《离骚》(根据屈原作品辞意而作)等。

古琴曲的记谱在南北朝已有“文字谱”,而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初唐的琴人赵耶利及晚唐曹柔等人改进,逐渐定型成了后来的“减字谱”,这种谱式到北宋已完善定型。

记谱法的完善,大大推动了古琴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说唱音乐的确立说唱(又名曲艺),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

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不同的说唱用相同的乐器伴奏(或也有用不同的乐器伴奏的)。

说唱音乐在周代即有萌芽,即“成相”,汉代乐府诗中《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说唱形式。

另外曾在汉代“说书佣”,生动的表现汉代说书的形象。

一般认为我国的说唱音乐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

隋代,民间流行一种讲唱故事的“说话”,唐代元稹还曾提到听《一枝花话》(《元氏长庆集》)。

可惜这些“说话”本子无传。

与说话并存,且至今有传本的是佛教寺院的讲唱活动,即“变文”。

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用说与唱的形式,将佛教经文或教义讲唱出来。

它是用散文的说和韵文的唱相间的叙事体裁,它的唱文通常是七言四句,也有五言或四言的。

按其听众的不同分为“僧讲”和“俗讲”。

僧讲是有德行的僧人对僧众讲唱佛经教义;俗讲的听众是老百姓,以劝人向善为目的。

目前能见到保存于敦煌洞窟中的《变文》文本有二十多种,如《法华经变文》、《维摩经变文》、《阿陀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而敦煌壁画(被称为“变像”)被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变文的配唱的图像。

变文以宣传佛教思想为目的,后慢慢地想多方面发展,其中也包含不少说唱民间故事的世俗题材,如《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张义潮变文》、《秋胡变文》等。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俗讲僧,如文淑和尚。

详见书57页介绍。

变文在隋唐影响很大,其从佛教说唱形式慢慢被民间所吸收,后来也逐渐成为民间的说唱形式,民间艺人也有了说唱变文的了。

变文这种形式确立了中国说唱音乐艺术,并对后世的说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节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音乐的繁荣必然有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的发展做动力。

在隋唐时期,在音乐理论方面发展表现在记谱法上的不断演进,乐律学得以新的发展,隋唐尤其在乐学方面,得以不断拓展。

一、重要的记谱法1.文字谱,即前面提到的以文字记述古琴演奏手法的乐谱。

2.减字谱。

这是在文字谱的基础上,用若干汉字的减笔字组成的特殊字形,来代替古琴演奏指法的符号。

3.工尺(che)谱,唐代又称为“半字谱”,在敦煌发现有五代至唐时写的这种乐谱,它是唐教坊中使用的琵琶谱。

宋代称为“燕乐半字谱”。

4.舞谱。

唐代已出现记录舞蹈的舞谱。

敦煌曾发现二卷,含有八首舞蹈。

二、乐律学的发展在乐律学的发展中,隋唐时期重要的进展突出在乐学的理论研究上。

其中重要的理论有以下几方面:1.新音阶在周代,我国使用了变徵、变宫的七声音阶,其伴音位置在四度与五度之间(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到了3世纪后期,随着下徵调的运用,新音阶出现,其半音位置在三度与四度音之间,即:∧∧林夷南无应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宫商角清徵羽变清角宫宫到了隋唐,这种新音阶已普遍流行,新的音乐大多采用这种新音阶。

2.俗乐音阶俗乐音阶又称“燕乐音阶”,是唐代燕乐中使用的音阶。

这里的燕乐是指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一部分。

受西域音乐的影响,这种音乐中使用了清角和闰的七声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