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3课。
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时,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声音会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扔一块石头到池塘里,水面会引起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声波看不见,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
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在常态下,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传播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其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比如雷雨天,经常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是有难度的,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听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很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
他们虽然已经观察到了物体发声时能产生振动的现象,但很难理解声音的振动能穿过物体(气体、固体、液体)传到耳朵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难点:通过观察收集证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拿出一面小鼓,敲击小鼓并发出声音。
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引导学生回忆鼓面在敲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2.教师继续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刚才老师敲鼓的声音,那有没有想过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对其观点进行解释,最后再把学生的想法简单记录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此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
二、探索
活动一:证明空气传播声音
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引出活动。
同学们对鼓声是怎样到达耳朵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演示实验,大家边观察、边思考: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系吗?
2. 教师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并简要介绍。
实验过程:首先让闹钟响起来,盖上玻璃罩,学生们仍然能听到闹钟声音,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耳朵里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传播路线图: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
接下来,教师打开抽气机,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
打开进气阀,又能重新听到声音。
3. 学生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鼓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这一观点是认同的,但缺乏感性认识。
活动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1.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
2. 实验方法: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挠桌面(或用指尖轻轻在桌面滑动,注意一定不能用手去敲击和拍打桌面,以免对听声音同学的耳朵造成损伤,也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的声音,再把耳朵离开桌面听一听,比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并确认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
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本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中。
4. 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活动三: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1.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吗?
2. 实验方法:一名同学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另一名同学用击打后的音叉慢慢浸入水槽的水中(音叉从水面中心放入,不能触碰到水槽壁),同时观察水面的变化。
重复上面的实验,教师提问: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 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丰富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三、研讨
问题1:当学生完成以上探索活动后,教师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通过问题来展开本课的研讨活动。
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地描述。
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会通过音叉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而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有比较形象的了解,但对于抓挠桌面引起桌面振动,并让振动传到桌面的另一侧,以及声音如何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将这些都能准确说出,在后面“土电话”活动和下一课模拟“耳膜”实验时,学生会进一步去观察和感受。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1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振动后会向周围扩散开,就会让声音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也就是声音的传播是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来进行。
问题2:当学生对声音需要通过物质才能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让学生来解释: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比较容易的。
设计意图: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旨在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四、拓展
1. 教师拿出“土电话”并指导学生玩“土电话”时,需特别强调,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在两名同学玩“土电话”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两个纸杯的连接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为了观察方便,可以在连接线中间系上些轻小的物体,如下垂的小短线等。
2. 组织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玩要有要求、玩要有目的、玩要有收获。
通过玩“土电话”后谈收获、谈发现,结束本课的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玩“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是非常好的活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比对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振动。
【板书设计】
编者寄语
泛舟书海和攀登书山,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不畏艰辛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愿你鼓足勇气,从现在做起,在理想的天空下结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老师相信你定会成为有心的“渔人”,德识双收,满载而归。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愿聪明的你树立美好的理想,向着既定的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定可以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拥有幸福人生。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