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管理规定(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
临床输血管理是指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输血并对输血进行监测和管理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
1. 血液适应证选择:根据病情和患者需要,明确输血的适应证,并谨慎权衡输血的风险与益处。
2. 输血血液品种选择: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输血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3. 输血前检查:在输血前进行患者的相关检查,包括血型鉴定、血清学试验、免疫学筛查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4. 输血途径和速度:根据输血的需要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合适的输血途径上进行输血,并注意输血的速度,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5. 输血的监测与反应处理:输血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 输血后护理: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评估,关注输血暴露的潜在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7. 输血资料记录与追踪: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记录每次输血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建立输血资料的追踪和归档。
以上是临床输血管理的一些规定,可根据具体的医疗机构和国家的相关法规进行具体的实施和管理。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二)
临床输血管理是指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输血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并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
临床输血管理的规定主要是指对临床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求和规范,包括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血液安全的检测、输血前后的监测和管理等。
以下是对临床输血管理规定的详细介绍。
一、输血适应证的评估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中,首先对输血适应证进行了详细的评估。
输血适应证是指患者在一定的临床情况下,需要进行输血的证据。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临床医生必须经过充分的临床评估,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输血适应证,并根据输血适应证的不同确定输血的目标和方式。
具体要求如下:
1.明确输血适应证的临床诊断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临床医生必须明确患者的临床诊断,并判断输血是否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临床输血并非所有疾病的治疗手段,患者是否需要输血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2.评估患者的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评估患者的输血指征,包括患者的血液指标、体征和临床病情等因素,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的必要性。
输血指征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多方面的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失血、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
3.确定输血的目标和方式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明确输血的目标和方式。
输血的目标可以是提高患者的血液指标,如纠正贫血、补充丢
失的血液容量等。
输血的方式可以是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浮液输注、血小板输注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
二、血液安全的检测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对血液安全的检测也有详细的要求。
血液安全是指在输血过程中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输血相关的传染病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具体要求如下:
1.血液传染病的筛查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对供血者进行血液传染病的筛查,包括艾滋病、梅毒、肝炎等。
供血者必须进行相关的检测和筛查,确保供血者没有携带传染病,以防止输血过程中传播疾病。
2.血型与配型的确定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进行确定,并根据血型的相互配合来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以防止输血过程中发生血型不符合的不良反应。
3.血液的贮存和保存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对血液的贮存和保存进行规范和记录,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血液在贮存和保存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的要求,防止血液的变质和污染。
三、输血前后的监测和管理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还对输血前后的监测和管理进行了规定。
输血前后的监测和管理是临床输血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输血反应,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具体要求如下:
1.输血前的监测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包括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测,以及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病情的评估。
输血前的监测有助于判断输血的目标和方式,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输血过程中的监测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包括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输血后的症状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避免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3.输血后的管理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在输血后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处理和管理,包括对输血效果的评估,以及对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的处理和记录等。
输血后的管理有助于评价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四、不良输血反应的处理和报告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强调对不良输血反应的处理和报告。
不良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症状和并发症。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要求医务人员在发现不良输血反应时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和分析。
不良输血反应的处理和报告有助于改善输血管理,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对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和规范,旨在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并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输血管理,提高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省卫生厅《____浙江省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考核细则(试行)____通知》,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二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交输血科备血。
少量出血(出血量少于____毫升)者可以不输血,为维持血容量可输晶体液或胶体液代替品。
第三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存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入病历。
申请血量超过____毫升者,填写大量输血申请表,报医务处批准;超过____毫升者,需经主管医疗的院长批准,并通过医务处上报市卫生局。
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输血,审批手续后补。
第四条申请输血患者,应进行输血前的检查。
首次输血,应做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输血前检查____项指标;曾输过血的患者,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如上次输血超过____天,应进行抗体筛检;如本次新入院,应进行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血传性疾病
____项指标: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
门诊病人____个月进行____次输血前检查。
第五条对于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
第六条输血申请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和送检
第七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与申请单号相同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病案号、病房(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采集血液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
采集血液后注意拔下针头后再将血液注入试管,以防溶血。
采集后注意混匀抗凝剂,以防血液凝集。
输血申请单联号粘贴试管时,要注意将血液上沿露出,以便输血科人员观察血样情况。
第八条血液采集后,由门、急诊病区医护人员或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非急诊病人输血前要先做血型鉴定,避免发生抽错血样,输血时重抽血样进行交叉配血。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合格后输血科保存备用。
第九条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在输血前____天之内(包括血样采集当天)采集的,超过____天的必须重新采集。
第四章交叉配血
第十条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在输血前____天之内(包括血样采集当天)采集的,超过____天的必须重新采集,输注血小板患者每次输注都要采集血样。
第十一条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配血操作按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手术备血、有输血史、妊辰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收到患者血标本后,及时作抗体筛查。
第五章取血(血液的发放管理)
第十三条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或科室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到输血科取血,病人家属不得取血。
第十四条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病房(门急症)、床号、血型、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配血实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
第十五条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发血: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十六条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____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第十七条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第六章输血(输血管理)
第十八条输血前有____名护士或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
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质量是否异
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第十九条输血时,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带病历到患者床前,再次
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
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
输血器进行输血。
第二十条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用前将血袋内
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
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第二十一条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输用不
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
第二十二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失血量、贫血程度、
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
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十三条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
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
并返还输血科保存或记入病历。
如无反应,将输血器材存放____小时
后毁型消毒处理。
第二十四条开展自身输血。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如果患者体质符合标准,要动员患者进行自身输血,手术患者如果符合稀释性自身输血标准,要实施稀释性自身输血;出血量较大患者,要采取回收式自身输血,真正落实好血液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积极宣传和动员开展择期手术患者和家庭储血及互助储血工作。
病房经主治医师宣传动员自己主管的并需要输血的平诊患者家属亲友为其术前献血。
第七章输血不良反应管理
第二十六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失血量、贫血程度、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第二十七条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立即报告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查找原因、积极治疗抢救,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八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立即报告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实验),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标本、新采集的受血者标本、血袋中的血标本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及交叉配血实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及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含量;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____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第二十九条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为: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第八章成分输血
第三十条成分输血的优点:一血多用,节约用血,制品浓度与纯度高,疗效好,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染病。
第三十一条成分输血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可以输用白蛋白;
2.补充携氧能力可输用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等;
3.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出血,可以输用血小板、新鲜血浆以及冷沉淀;
4.纠正免疫功能不全提高免疫力,可以输用转移因子、干扰素和丙种球蛋白等。
第三十二条成分输血的原则: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血细胞破坏或造血功能障碍都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患者对血液成分的恢复能力,取决于输用成分血的寿命,取决于病情需要,决不可千篇一律都输全血,对可输可不输的患者坚决不输,禁止输安慰血;
2.适合成分血的患者,决不给全血,临床____%的输血患者是需要某种成分,而不适合输全血;
3.各种成分血的输注剂量要符合治疗标准剂量,一次要给足才能达到预期疗效。
第 11 页共 11 页。